共 500 篇文章
亞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生活在一個社會大動蕩時代,作為奴隸主思想家,他把奴隸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是奴隸主的“一種活的財產”。奴隸主是靈魂,奴隸是身體,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就像靈魂對身體的統治一樣,是合理的、公正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特點是動搖與混亂,其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歷史、政治、經濟、倫理、美學、文學、語言以及自然科學。反映他的哲
2025-04-27
互動:5
近期,網絡紛傳哈佛大學取消一批人文學科專業本科課程,再度引發全球范圍內關于“文科危機”的熱烈討論。一部分論者從實用性、就業狀況、考核機制、財政支持、國家戰略乃至大國競爭等角度分析文科衰落的原因;另一部分論者則從文科的固有價值出發,呼吁各界關注重視文科。但討論中似乎缺少一種聲音,即對文科現狀的批判。當前的文科成果是否滿足社會發展需求?文科發展是否實
2025-04-27
互動:53
近日在公眾號交流時,【江南一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產權公有制是不規范的所有制形式?那么國有企業算什么?難道也要改成你說的勞權所有制?請問,國有企業的最終所有者是不是全體國民?一家資產屬于全體國民所有的企業,其資產被這家企業的勞動者所占有使用,其經營成果被這家企業的勞動者以工分形式分享!那國家是不是得給全體人民都安排到這樣的企業中去才是公平的?” 在這
2025-04-27
互動:23
德謨克利特(約生于公元前460年)是原子唯物論的主要代表,他出身于一個富裕的奴隸主家庭,曾經到過埃及、巴比倫、埃塞俄比亞、波斯各國。馬克思和恩格斯稱他為“經驗的自然科學家和希臘人中第一個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據說,柏拉圖曾經打算把他的著作全部燒毀,他的著作保留下來的只是一些倫理學的殘篇,這與柏拉圖之流的破壞是有關系的。德謨克利特是當時新興的奴隸主民主
2025-04-26
互動:13
摘 要
紀念日和政治符號是一種重要的政治資源,是政治力量表達訴求和理念的重要載體。中共國民革命時期的列寧紀念中,將列寧革命形象中的民族性和階級性統一起來,并強調列寧的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領袖形象,凸顯列寧與自身的關系。同時,中共論述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關系時,將列寧和孫中山進行對比,連接兩個革命傳統。由于國共在階級基礎和最終革命理想上的差別,當兩黨合作趨
2025-04-26
互動:13
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其價值取向充分彰顯了人民群眾的意志,堅定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堅持群眾路線,也是我們黨領導法治建設的一貫做法和重要經驗。延安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法治建設始終把黨的群眾路線置于核心位置,從人民的需要出發,以人民的利益為重。在黨的堅強領導下,短短13年間,邊區政府高效出臺了1000多件法律法規和規范性、綱領性文件,逐步構建起較為系統
2025-04-26
互動:7
黨的作風就是黨的形象,關系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到中央八項規定及其實施細則,從“兩個務必”到“三個務必”,我們黨自成立以來,始終高度重視加強作風建設,在長期實踐中培育并堅持發揚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及艱苦奮斗、求真務實等優良作風,從而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得到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不斷在革命、建設
2025-04-26
互動:8
一、新中國領袖毛澤東面臨的全新的歷史挑戰 土地革命時期,在王明的錯誤路線指導、博古為首的“三人團”瞎指揮的情況下,中國革命遭到了嚴重的損失。主席兵權被剝奪之后,紅軍損失慘重,十一萬變八萬,八萬變三萬,血染湘江。經過通道轉兵、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毛主席和博古、李德錯誤路線針鋒相對,挽狂瀾于危難之際。四渡赤水的時候,我三萬紅軍被四十萬敵軍圍堵,我
2025-04-26
互動:44
(一)資本與財富 “資本”之“本”,原意是樹的根,即任何事物的主要部分或基礎。“本”用作資本之意最早出現在《管子》中,后來一直普遍沿用到今天。但這樣用法在孔子的著作中找不到,他用的是“資”字。《詩經》中說:“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1】《說苑》說這句話表達了對奢侈浪費導致混亂的悲哀。【2】鄭玄說“積財&rd
2025-04-25
互動:12
摘要:馬克思的群眾觀是其哲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是一個根本性的部分。在深刻批判和根本翻轉以往哲學的群眾觀的過程中,馬克思超越“哲學家的世界”將目光轉向“群眾的世界”,并以此作為哲學的基本問題域。馬克思以“群眾原則”根本區分了“消滅哲學”的兩種方式,以“群眾原則”確定了自身哲學的基本走向,以“群眾
2025-04-25
互動:10
【原編按】時髦的左派知識分子總是會對各式各樣花哨的社會批判理論趨之若鶩,卻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置之不顧。但正如《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講的:“意識的一切形式和產物不是可以通過精神的批判來消滅的,不是可以通過把它們消融在“自我意識”中或化為“幽靈”、“怪影”、“怪想”等等來消滅的,而只有通過實際地推翻這一切唯心
2025-04-25
互動:14
摘要: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民不聊生。至戰國后期,仍然是諸侯異政,百家異說,常常為社會動亂火上澆油。然而,統一的曙光若隱若現。盡快結束諸侯割據爭戰狀態,使天下歸于一統,已成為大勢所趨、民心所向。這樣的形勢,急需在前期百家爭鳴的基礎上進行新的整合與提升,形成大一統思想,為一統天下提供理論準備。順應這樣的大勢,諸子思想的集大成者荀子應運而生。荀子因應時代發展的要求,總結
2025-04-25
互動:19
原編者按:公元前五世紀是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的繁榮時期,也是希臘哲學的繁榮時期。這一時期,雅典成為希臘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這一時期的哲學斗爭,集中表現在德謨克利特路線與柏拉圖路線的斗爭。后來,希臘城邦奴隸制陷于危機,希臘內部的階級斗爭與反馬其頓的民族斗爭,烽起交織,連綿不斷。大的貴族奴隸主與馬其頓侵略者合作,企圖借助馬其頓的力量,維持自己搖搖欲墜的統治,一些中、小奴
2025-04-25
互動:6
清朝末年,在北京菜市口的達仁堂藥店里,金石學家王懿榮(1845-1900)盯著一味叫"龍骨"的中藥材,突然發現上面刻著的符號不同于普通紋路。1899年秋這個看似偶然的發現,掀開了殷墟甲骨文的神秘面紗,也讓中華文明的早期記憶有了確鑿的文字實證。當我們站在人類文明史的坐標系上回望,殷墟不僅是中華文明的基因庫,更是全人類共同擁有的文明密碼。 一、文明記憶的千年蘇醒 甲骨文的發現
2025-04-25
互動:18
古希臘最早的唯物論活動于希臘本土的東邊,即小亞細亞沿海一帶,這一帶當時是一個階級斗爭、民族斗爭較為激烈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先后產生了米利都(活動于米利都城)學派的哲學和居住于愛非斯城的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二者一致主張說有一個統一的東西,萬物由它產生,消滅以后,仍然歸于它。它是萬物的始基、根源。但它不是精神性的東西,而是某種物質性的東西。 米利都學派有三個代表人物
2025-04-24
互動: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