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最早的唯物論活動于希臘本土的東邊,即小亞細亞沿海一帶,這一帶當時是一個階級斗爭、民族斗爭較為激烈的地區,在這個地區先后產生了米利都(活動于米利都城)學派的哲學和居住于愛非斯城的赫拉克利特的哲學。二者一致主張說有一個統一的東西,萬物由它產生,消滅以后,仍然歸于它。它是萬物的始基、根源。但它不是精神性的東西,而是某種物質性的東西。
米利都學派有三個代表人物,第一個是泰勒斯(約生于公元前624年),主張“水為萬物的根源”,任何東西都有產生與消滅,唯獨水是常存的。第二個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曼德(約生于公元前610年),認為世界萬物的始基是物質性的“無限者” ,“無限者”內部蘊藏著冷和熱、濕和干對立的兩種性質,從而形成五光十色、千變萬化的世界。第三個代表人物是阿那克西米尼(約生于公元前585年),他認為氣為萬物的始基,氣受熱稀散就變成火,受冷凝聚就變成水、土和石頭。由于氣的不斷稀散和凝聚,引起自然界的一切變化。繼米利都學派之后,另外一個較早的唯物論哲學家是赫拉克利特(約生于公元前530年)。他活動于希臘奴隸制社會階級斗爭、民族斗爭十分激烈的時期,他的思想較多地反映了這種斗爭所引起的變化。
赫拉克利特出身于大奴隸主貴族家庭,他的著作保留下來的有大概百來條殘篇。做為奴隸主哲學家,他無視群眾,認為普通群眾與“最優秀的人”即貴族奴隸主是不能同日而語的,反對“以庸眾為師”。他說:“一個人如果是最優秀的人,在我看來就抵得上一萬人”。這樣,他就把所謂“最優秀的人”與普通群眾對立起來了,并且充滿了對群眾的敵視。赫拉克利特與米利都學派的哲學家一樣,力圖找出宇宙間萬事萬物的本原,而且也是在特定的物質形態中去找。不過,他把更加靈活、更富于變化特征的“火”,做為萬物的本原。用火的燃燒與熄滅,來解釋宇宙萬物的產生與消滅。他說: “這個世界對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創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創造的;它過去、現在和未來永遠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燒,在一定的分寸上熄滅”。列寧稱贊這段話是“對辯證唯物主義原則的絕妙的說明。”世界既然是“一團永恒的活火”,它就沒有開端,也沒有終結,處于永恒的運動變化之中。他說:“這團活火,就像不愿服侍同一主人的奴隸一樣,經常變換。萬物由它產生,最后仍變為它。”這就直接反對了上帝創造世界或某種精神力量創造世界的唯心主義和宗教迷信。在赫拉克利特看來,火的運動變化是有規律的。他把這個規律稱作“logos”。這個“logos”,人們雖然看不見、摸不著,但卻傾刻不能離開它。因為萬物都是根據這個“logos”而產生的。
從上述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出發,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一些自發的,但又十分明確的辯證法思想。赫拉克利特指出:萬物皆流,萬物皆變。既然火為世界的根源,而火又處在不斷地燃燒與熄滅之中,世界上的萬事萬物就不是靜止不動的。他把世界比做一條川流不斷的河流,并且斷言:“人不能兩次踏進同一條河流”。因為河流里的流水經常變化,這一大踏入這條流是這樣的流水,下一次踏入這條河流時,又會遇見新的流水。他還認為,即使走下同一條河流的人,也會經常遇到新的流水,因此,“我們走下而又不走下同一條河,我們存在而又不存在”。恩格斯指出:“這個原始的、素樸的但實質上正確的世界觀是古希臘哲學的世界觀,而且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次明白地表述出來的:一切都存在,同時又不存在,因為一切都在流動,都在不斷地變化,不斷地產生和消失。” 是什么引起事物的流動變化呢?他認為,同一事物中都存在著兩個對立方面,對立的兩個方面的斗爭,產生了萬事萬物。“相互排斥的東西結合在一起,不同的香調造成最美的和諧;一切都是斗爭所產生的”。同時,人們的認識,也是離不開對立面的統一和斗爭的,“如果沒有那些(非正義)事情,人們就不知道正義的名字”,沒有疾病,人們就不知道健康的可貴,沒有壞事,也顯示不出好事。列寧很重視赫拉克利特這一見解,在談到赫拉克利持這一見解時,特別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
既然一切事物都是不斷變動的,由于對立面的斗爭,新的事物又是不斷地產生的。那么這種變動和產生是不是有規律呢?赫拉克利特認為,這種變動和產生是有規律的,這個規律就是對立面的轉化。他說:“在我們身上,生與死,醒與夢,少與老,都始終是同一的東西。后者變化了,就成為前者;前者再變化,又成為后者。”這就是說,生與死,醒與夢,少與老,具有同一性,處于同一體中,因而能夠相互轉化。列寧指出: “在赫拉克利特看來,世界的基本規律......是‘向對立面轉化的規律’。”當然,赫拉克利特并未涉及對立面轉化的條件。但是,他已懂得轉化不是任意的,而是向對立面的轉化。因為對立的兩方面原來就處于同一體中。如果僅僅承認事物的變動和轉化,不承認事物在一定條件下的相對穩定性,就會導向相對主義。在相對主義看來,事物都在流動變化,剛剛對它做出判斷,它又變了,原來的判斷就不能成立了。這樣,人們就不能對任何事物作出任何判斷,世界上也就沒有真理可言了。而赫拉克利特則與此完全不同。他從對立統一的樸素認識出發,既承認事物的絕對變化, 又承認它的相對穩定。他說:“海水是最純潔的,又是最不純潔的:對于魚,它是能喝的和有益的;對于人,它是不能喝的和有害的。”意思是說,海水是純潔與不純潔這兩個對立面的統一,要說海水是純潔的或不純潔的,要看它所處的具體條件,它同哪一個事物發生聯系,不能離開具體條件、具體聯系,抽象地提出海水是純潔的或者不純潔的。赫拉克利特是歐洲哲學史上最早的唯物論反映論者。在他看來,認識的對象是外部世界,“按自然行事,聽自然的話”。人們是通過感覺來認識外部世界的,“可以看見、聽見和學習的東西,是我所喜歡的”。但是,僅憑感覺是不夠的,因為“自然喜歡躲藏起來”。一個人如果有了粗鄙的靈魂,即思想方法不正確,“眼睛和耳朵”對于他“乃是最壞的見證”。因此,他說:“博學并不能使人智慧”。為了尋找真理應該不辭辛苦,“認識那善于駕馭一切的思想”。實際上就是認識“logos”,即制約現象的內在規律。不過,他并不懂得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聯系,同時過分強調了理性認識,推崇“天才論”,認為只有“智慧的人”(即奴隸主貴族)才能認識真理,并貶低勞動人民。
從以上看來,古代希臘奴隸制社會最早的唯物論有三個特點:
第一,他們力圖用唯物論的觀點解釋世界,沒有用自然以外的力量解釋自然,即沒有用神或神的變種如“精神”“理念”等解釋世界。
第二,他們都把世界看作是永恒運動不斷變化的。他們給自己提出的任務,是尋找這種運動和變化的根源,水、氣、火,從形象看來,都是不固定的,經常處于運動、變化之中,“無限者”也沒有“固定性”,而且它內部還存在著引起一切變化的對立的兩種性質。
第三,他們企圖在多樣性中找到統一,只不過有人找到水、有人找到火等。
不過希臘最早的唯物論哲學是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自發的。因為他們對世界只有籠統的描述,沒有具體的解剖;只有總的看法,沒有部分的分析;只有正確的結論,沒有科學的根據。正如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所說“這種觀點雖然正確地把握了現象的總畫面的一般性質,卻不足以說明構成這幅總畫面的各個細節;而我們要是不知道這些細節,就看不清總畫面。”當然,他們還有不少幼稚的、甚至錯誤的東西,如泰勒斯認為“萬物都充滿著靈魂”,并且舉例說:“磁石有靈魂,因為它能吸動鐵”。這是一種“物活論”或“萬物有靈論”的觀點。赫拉克利特把運動看作是一種循環,火變成萬物,萬物變成火,自然界的運動像一個圓圈,“在圓圈上起點與終點是重合的”,并且把對立面的“和諧”絕對化,認為“對立造成和諧”,這就離開辯證法,倒退到形而上學去了。此外,他們大都否認實踐,否認群眾,夸大理性的作用。他們的唯物論觀點與辯證法思想同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是有原則區別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