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編者按:從公元前二世紀開始,古羅馬奴隸制國家就不斷地向外進行武力擴張。經過200多年,終于代替希臘,統一了亞歷山大帝國時代的版圖,取得了地中海的海上霸權。并且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奴隸制國家,使歐洲古代奴隸制在更大的范圍內延續了幾個世紀。羅馬奴隸制內部的階級斗爭十分尖銳復雜,除了奴隸反對奴隸主的一般斗爭外,還有平民與貴族、窮人與富人、共和派與帝制派的斗爭。公元前二至一世紀,奴隸的暴動和起義不斷發生。由斯巴達克斯領導的奴隸起義幾乎打遍了整個意大利,羅馬奴隸主國家動用了大批軍隊,用盡全力才把這起義鎮壓下去。從公元前一世紀末到公元五世紀,在奴隸起義、平民運動、以及被征服的民族反抗斗爭的打擊下,羅馬帝國逐漸腐朽墮落,到公元476年,在內外夾攻下覆滅了。西方奴隸制的歷史也就從此結束。羅馬文化是在希臘文化影響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流行較廣,影響較大的,多是希臘哲學的一些糟粕。但是唯物主義仍然得到了發展。這一時期的哲學斗爭,主要表現在盧克萊修的原子唯物論與羅馬奴隸主種種反動思想的斗爭。
盧克萊修(約生于公元前99年)是古羅馬唯物主義者,其留存著作有《物性論》。盧克萊修對原子唯物論做了重要的闡述,并利用當時的科學知識做了樸素的論證:
第一,他認為全部自然界由兩種東西構成:物體與虛空,物體在虛空中運動往來,此外,沒有第三種東西。原子是看不見的,但不能因為看不見,就認為它不存在。
第二,世界上一切事物的產生和消滅都是有規律的,并不是神預先安排好的。
第三,原子自動“偏離”。原子在虛空中等速垂直下降,在極不確定的時刻和地點,“會發生微微的偏斜”。如果不發生微微的偏斜,原子就不會撞擊,“自然就永遠不會把什么東西創造出來”。同時,只有承認原子可以“偏離”,才能“割斷命運的約束”。
第四,在認識論上,盧克萊修堅持德謨克利特的“影像論”,主張感覺是一切知識的基礎和來源,并且向懷疑主義作了斗爭。他指出:如果任何東西都不能被認識,他怎么能認識他的這個認識呢?這就是說,懷疑主義者斷定沒有什么東西能被認識,那么,他們的這種懷疑主義的主張,也是“不能知道.....是否能被認識”。
盧克萊修用他的哲學直接反對宗教迷信。他說:“恐懼所以能統治億萬眾生,只是因為人們看見大地寰宇有無數他們不懂其原因的現象,因此就以為有神靈操縱其間。”這就是說,宗教迷信產生于人類的無知,只要弄懂自然現象的真正原因,就可以消滅宗教觀念。這說明盧克萊修是不了解宗教產生的階級根源的,這是馬克思主義產生以前幾乎一切唯物主義的共同弊病。此外,他在歷史觀上是唯心主義的,他把社會進步的動力歸之于人的理性,把國家和法律看作是人們相互之間的契約。這是根本錯誤的。
與盧克萊修同時及之后的羅馬時期的奴隸制越來越走向崩潰瓦解,處于沒落時期的奴隸主們專門探討心情的安逸和平靜。同時,奴隸制末期,階級斗爭激烈,為了瓦解人民群眾的斗爭意識,也特別需要宣傳各種消沉灰暗的思想。于是,各種反動沒落的思想流派,應運而生。比如前文提到的懷疑主義。其認為,對任何一個事物,各人有各人的看法,究竟哪一種看法有理,都不可靠。唯一的辦法就是不求知識。這樣就可以避開一切爭論,求得心情恬靜。他們不要人們有任何信念,任何道德理想,因為信念和理想能喚起人們強烈的愿望和感情,不能維持心情的恬靜和安寧。這種懷疑主義,是羅馬奴隸主階級悲觀絕望、道德頹廢的表現。它在客觀上為反對科學,傳播信仰主義和各種神秘主義開辟了道路。不過可笑的是:他們要人們懷疑一切,卻又要人們相信奴隸制國家的道德、法律和宗教,而且必須遵從它。顯然,這是反映沒落奴隸主的利益和愿望的。
折衷主義。代表人物是古羅馬的西塞羅(約生于公元前106年)。這一派認為,對一切事物既可以肯定,又可以否定。不過,并未走向徹底的不可知論。他們要求有大概的知識,特別是神恩、天道、世界的最高主宰、靈魂不死等方面的知識。在社會道德上,主張“人們的普遍和睦”,實際上是宣揚宗教,否認階級斗爭。并且認為,宗教、道德觀念是天賦的,是一切時代、一切民族共有的。奴隸主處于衰敗時期,無法挽救自己行將滅亡的命運,就不得不求托于神靈了。折衷主義正是這種情緒的自然流露。
新柏拉圖主義。他們的主要觀念是“神”與“一”。“神”是超乎一切(包括存在和思想)之上的,是不可言說的;世界是從“一”流出來的,如何流出來也是不可知的。如果人們要認識它,必須把靈魂從軀體中解放出來,與神交通,稱為“出神”。他們還認為身體是罪惡,以有父母為恥。新柏拉圖主義已經是野蠻的神秘主義了,已經是露骨的宗教迷信了。后來還與基督教結合了起來。基督教產生于公元一紀初,之后在羅馬帝國流行起來。恩斯說:基督教“最初是奴隸和被釋放的奴隸,窮人和無權者,被羅馬征服或驅散的人們的宗教”。但是作為一種宗教,基督教畢竟是人的愚味無知的產物,是麻痹人民的鴉片。因此在它產生之后,很快便為剝削階級所利用,從原來被羅馬帝國所取締的宗教而逐漸變為羅馬帝國的國教,連皇帝都成了信奉它的教徒了,隨著基督教之為剝階級所利用,出現了基督教哲學。這是把基督教的教義和新柏拉圖主義,斯多葛主義等等結合起來的產物。它也構成羅馬奴隸主階級哲學的一部分,而在羅馬奴隸社會崩潰以后,它便成為代之而起的歐洲大陸封建社會的意識形態了。所以基督教哲學的出現,標志著歐洲古代哲學的結束,也是中世紀哲學的開始。
公元529年,普洛克洛領導下的學園派(也是古雅典最后一所學校)成為新柏拉圖主義的核心,直至被拜占庭皇帝尤斯底年下令關閉。從此,古希臘、羅馬哲學就宣告結束,在歐洲便開始了基督教獨占統治的時代。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