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 > 思潮 > 思潮碰撞

郝貴生|談談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

郝貴生 · 2025-04-01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收藏( 評論() 字體: / /
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當今的中國共產黨人要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在加強對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的同時,也要強調和深入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尤其是對儒家文化的批判

  【筆者按】最近在人境網上給紅色網友講解馬克思的《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其中講到第六講即《提綱》第六條關于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觀和人性論。講完原文之后,又補充了有關人性理論的的幾個具體的理論和現實問題。4月6日(周日)晚7點準備講《談談文化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該文原寫于2023年12月,當時主要針對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這一問題實質也是人的問題,因為文化的本質是化人,是塑造人。不同的文化塑造的是不同的具體的歷史的人,階級社會就是塑造不同階級標準的人。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權力之上,其塑造的是拜倒在權力之下的絕對順從的奴才性的人。資本主義文化的核心是金錢之上(拜金主義),塑造的是拜倒在金錢之下的自私自利的也是奴才性的人。這兩種文化的經濟基礎都是私有制,他們倡導的做人模式有許多共同點。馬克思主義也是一種文化,其塑造的人的標準根本不同于封建文化和資本主義文化,其核心是塑造社會主人型的人。中國是一個經歷幾千年的封建社會,其封建文化根深蒂固。那么究竟如何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關系?我們究竟如何選擇做人的模式?這就是本文的基本思想。今對原文做了一些修改,重新在紅色網站發(fā)表,供廣大共產黨員、紅色網友及人民群眾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人的本質、人性理論參考。歡迎批評指正!

  2025年4月1日

  最近,媒體上多次強調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問題。如何理解和認識這一問題?筆者本篇著重談談文化的本質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

  一、文化的本質及其性質

  “文化”對絕大多數人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的概念了。據筆者所知,它大致有四層含義:一是最狹意義上講,文化就是識文斷字,舊社會把凡是上過學,能認識字,能寫信、看書的人都稱之為有文化、文化人,它與“文盲”相對立。二是特指從事文學藝術音樂繪畫等創(chuàng)作的工作就稱之為從事文化工作。我們國家的“文化和旅游部”中的“文化”即這種含義。三是指社會生活中特有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與社會生活中的經濟、政治相區(qū)別,并與前兩者構成人類社會的三種基本現象即經濟、政治、文化現象。現實生活中絕大多數人講的文化就屬于這種含義。四是最廣義上的文化,文化即人化,凡是人類依靠勞動創(chuàng)造的所有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就是文化。語言、文字是人類在物質生產和交往過程中形成的特殊的物質符號,它也是最廣義上的“文化”。再如研究古代文化,即通過出土的物質文物研究那個時代的文化。本文這里研究的“文化”及其本質主要就是第三層含義即專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

  唯物史觀認為,人類社會的基本構成就是物質生產力、生產關系(其總和即社會的經濟基礎)、上層建筑。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又區(qū)分為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國家政府部門、政黨、法律、軍隊、警察、監(jiān)獄等物質設施構成社會的政治上層建筑,而哲學、文學藝術、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等構成思想上層建筑。文化就是指思想上層建筑。唯物史觀還把全部社會現象區(qū)別為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社會存在即社會生活中的全部物質現象,社會意識即社會生活中的全部精神現象。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有層次之分:低層次的社會意識就是社會心理,它與日常社會生活相聯系,是一種不系統(tǒng)、不定型、自發(fā)的反映形式,它表現為感情、風俗、習慣、成見、自發(fā)的傾向和信念等。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就是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對社會生活中概括提煉出來的一種系統(tǒng)自覺理論化的反映形式。這種意識形態(tài)有明確的分工,且內部有一套相對穩(wěn)定的概念、判斷、推理形式,形成各自相對獨立的學科體系。社會心理和社會意識形態(tài)有低級高級之分,直接間接之分,這是其差別性,同時二者有內在的聯系。社會意識形態(tài)依賴于社會心理,且影響和指導社會心理,但不能歸結為社會心理。從社會意識與社會存在的劃分意義講,一般意義上的“文化”或“文化建設”主要是指社會意識中最高層次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同時,社會意識還區(qū)分為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和非上層建筑的社會意識。邏輯學和自然科學就屬于這類社會意識,它也是“文化”的重要內容。

  因為文化主要屬于上層建筑的思想意識部分,屬于社會意識中的社會意識形態(tài),由此導致“文化”的以下基本特點:

  1、文化的歷史性或者說時代性

  由于社會意識絕對依賴于社會存在,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的絕對依賴性。而人類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是發(fā)展變化的,社會存在是發(fā)展變化的,文化的具體內容也是發(fā)展變化的。人類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因此建立在經濟基礎之上的文化也就是原始社會文化、奴隸社會文化、封建社會文化、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社會主義文化或者說馬克思主義文化。這些文化盡管有其繼承性,也有其共性,但本質上是有區(qū)別的,他們具有歷史性或者說時代性。絕對不能混淆不同時代的不同文化的本質區(qū)別。也絕對不存在超越于社會經濟基礎和歷史時代、適用于一切歷史時期的“普世價值”的文化。當今對世界影響較大的文化即封建文化、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對當代中國影響較大的文化就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宗教文化、西方文化(即資本主義文化)和社會主義文化。

  2、文化的民族性

  由于社會意識形態(tài)依賴于社會心理。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由于其經濟制度、地理環(huán)境、社會心理、習慣、風俗等不同,其文化也帶有極其強烈的民族性。研究“文化”現象必須研究一個民族的經濟、政治、生存環(huán)境、習俗、歷史等自身的特點。我們中華民族的文化就與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有極其巨大的區(qū)別。

  3、文化的階級性

  人類的原始社會是原始公有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原始文化基本適用于那個時代所有的原始人。但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私有制,現實生活中的人類分成了兩部分人,即占有生產資料和不占有生產資料,他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對勞動產品的占有不同,其中一部分人占有另一部分人的勞動。這就是對立階級的出現。對立的階級從自己不同的生產關系和地位出現,必然產生對立的思想意識,實際就是產生不同的文化內容。正如毛主席所說,每一個人都在一定的階級地位中生活,各種思想無不打上階級的烙印。奴隸社會的奴隸主和奴隸階級、封建社會的地主和農民階級、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其思想意識及其文化內容必然帶有強烈的階級意識,有本質的根本區(qū)別。這就是文化的階級性。

  4、文化的歷史繼承性和相互作用性

  文化根源于經濟基礎,但具體的文化內容一經產生之后,它不會伴隨著形成它的經濟基礎的改變而立即消失,而是長時期地存在新的社會形態(tài)中,其糟粕內容會對新的社會形態(tài)發(fā)生消極的負面作用,而其中的積極、精華內容為新的社會形態(tài)的文化內容所吸收和繼承。同時不同國家、民族的文化在國家、民族的交往和各種交往活動中,也會發(fā)生這樣或那樣的或大或小的作用和影響。

  5、文化對社會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的反作用性

  文化存在和發(fā)展受經濟基礎和社會存在的絕對制約,但其自身也有相對獨立性,不僅有文化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而且對社會存在有極大的反作用。即這種文化內容適應于經濟基礎和社會的發(fā)展就對社會有積極的促進和推動作用,反之有阻礙作用。我們不能籠統(tǒng)地稱一切文化都有進步作用,也不能都有消極或阻礙作用,要把具體的文化放在具體的歷史時代、具體條件下進行分析。

  6、文化對人的塑造性或化人性

  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僅表現為生產力、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即社會基本矛盾的發(fā)展。還表現為人的發(fā)展。唯物史觀認為,人的本質、本性不是自然的吃、喝、性行為,而是社會關系中的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人在階級社會中是具體的、歷史的、階級的人。文化也是具體的歷史的階級的文化,任何文化對歷史和社會的作用必須通過人,轉化為人的具體素質和能力。實質就是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文化塑造的人的標準不同。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權力至上,塑造的人的標準就是拜倒在權力者面前的絕對順從的奴才型的人,這是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資本主義文化的核心是金錢至上,塑造的人的標準就是拜倒在金錢面前的自私自利的人,這是資產階級統(tǒng)治的需要。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是主人意識、主體意識,塑造的人的標準就是社會主人型的人,這是以公有制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本質的需要。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實質及其社會作用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首先具有民族性,它是生長在中華大地上的中國幾千年的生產力、經濟基礎上形成的民族文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要指中華民族的文化,但不是中華民族的全部文化,而是指建立在幾千年的封建經濟、政治基礎上的封建社會的文化,是指“五四運動”之前在中國社會占主導地位的文化。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

  馬克思講,占統(tǒng)治地位的意識形態(tài)是經濟上是占統(tǒng)治地位的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封建文化的本質就是封建社會中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文化,即地主階級統(tǒng)治、剝削、壓榨農民的文化。從它的基本內容看,它有以下幾個特征:

  1、權力至上、權力崇拜

  封建文化特別是其典型思想儒家學說強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君為臣綱。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由此形成嚴格的等級制度,形成權力至上、權力崇拜、敬畏權力、追逐權力、依附權力。形成權力真理、指鹿為馬,君權神授。要求大多數人絕對屈從于強權勢力。這種強權勢力既包括國內最高的封建帝王,也包括外來的強權勢力。中國幾千年漢奸現象連綿不斷的根源就是屈從于這種外來的強權勢力。中國有句常用語即“識時務者為俊杰”。這種所謂“時務”就是“內外強權勢力”。幾乎所有的“漢奸”都把這句話作為自己背叛人民、背叛民族、背叛國家的“理論依據”。

  2、“吃人”文化

  儒家學說在強調“三綱”的同時,也強調“五常”即“仁義禮智信”。“仁”似乎強調人的互愛精神。但魯迅在《狂人日記》中說:“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這里所說的“吃人”不是物質上的“吃人”,而是精神意義的“吃人”,即把人變成在權力者面前絕對順從的不許有任何質疑和反抗意識反抗行為的人,而且在權力者面前永遠是“罪人”。電視劇《劉羅鍋》中和珅一見到皇上就說:“皇上圣明,奴才有罪”。然而他對下屬和平民百姓永遠都是說,“我圣明,你有罪”。扮演和珅的演員王剛有一次遇到一位基層干部。他緊緊拉住王剛的手說:“你演的和珅太好了,我從和珅身上學到了好多東西。”實際就是學到了對上是奴才,對下是主子的“吃人”文化。它在現實生活中,又表現為欺弱怕強、欺善怕惡、狗仗人勢、仗勢欺人等等。

  3、顛倒的義利觀

  在文化辭典中,一般都把“利”解讀為“物質利益”,把“義”解讀為“精神追求”。而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竭力貶低人們對物質利益的追求,竭力抬高對精神的追求。孔子講:“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宋代儒學家朱熹說“存天理,滅人欲”等都是義利顛倒而導致善惡是非美丑顛倒的典型思想。這與西方宗教文化中的“禁欲主義”極其相似。

  4、自私自利性

  封建社會也是典型的私有制社會,也必然鼓吹建立在這種私有制經濟基礎上的私有觀念。封建文化中竭力宣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但在官方和一些思想家中,又鼓吹“天下為公”。但這種“公”絕對不是絕大多數人的共同利益,廣義上是指“家天下”的封建帝王,狹義上是指個人的小家庭,本質上仍然是“自私自利”的本性。這與“義利顛倒觀”一樣表現出這種文化的典型的虛偽性特征。

  5、鄙視勞動和愚民文化

  如何對待人民的物質生產勞動,也是文化的重要內容,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導部分都是鄙視勞動人民和物質生產勞動的。如孟子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孔子的“非上智與下愚不可移也”。孔子還把人分為四等即“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其次也,困而知之者,再次也,困而不學者,民斯為下亦。”“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6、讀書做官論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極端鄙視勞動和勞動者,鼓吹嚴格的社會等級觀念,由此竭力鼓勵少數人追求文化。但追求文化的目標不是提高和發(fā)展自己,為社會服務,而是追逐個人名利地位,努力攀爬到社會的最高層,追逐權力、追逐地位。如“學而優(yōu)則仕”“家無讀書子,官從何處來”“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等等。

  從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封建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的核心的儒家學說的分析中,中國傳統(tǒng)文化塑造的人格特征是扭曲、片面的人格,帶有極其嚴重的自私性、奴才性、虛偽性、冷漠化、內耗性等顯著特征。它是麻痹人民的精神鴉片,是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精神武器,是阻礙中國生產力和科技發(fā)展的思想根源,也是導致中國封建社會延續(xù)了幾千年的極其重要原因,所以才成為“五四運動”批判和打擊的主要對象,“打倒孔家店”的口號就是對這種文化包含著的糟粕性內容的深刻的批判和否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至今在中華大地如同棺材里的尸體一樣還散發(fā)著極其腐臭的味道,尤其是“權力至上”及其“吃人”文化,對當代中國社會特別是干部和知識分子隊伍中,危害性太嚴重了。尤其是改革開放后涌進的西方資本主義文化相互勾結,構成了中國當代特色文化的混合物的腐朽特征。如果不正視和承認其對當代中國的極其嚴重的腐蝕破壞作用,絕對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

  (二)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唯物辯證法要求對任何事物都要采取唯物辯證地分析的方法,對待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應該如此。文化在階級社會的顯著特征是階級性,其包含的糟粕性內容就是封建地主階級的階級性的典型特征。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同時也是人類的文化,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產物,是那個時代的人們積累起來的文明的精神成果。同時,作為被壓迫階級的農民階級,也從自己的經濟關系和政治地位,形成自身相對獨有的農民階級的文化,即使在統(tǒng)治階級中,也必然存在正義與邪惡、進步與反動的對立,也就形成不同程度的對立的文化內容。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必然包含著極其之多的精華內容。

  1、社會責任感意識

  封建社會是私有制社會,在此必然形成剝削階級的自私自利的世界觀、人生觀。但人是社會的人,統(tǒng)治階級的部分成員也能夠從社會的大多數人的利益出發(fā),因而形成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意識。如宋代的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明代東林書院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清代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等

  2、愛國主義情懷

  在社會責任感基礎上各個歷史朝代都涌現出一大批具有濃厚愛國主義情懷的官員和文人。如戰(zhàn)國時期楚國人屈原,宋代的岳飛(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陸游(位卑未敢忘憂國)、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代的林則徐(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等等

  3、是非分明的獨立的人格特征

  占統(tǒng)治地位的封建文化塑造的重要的人格特征就是一切屈從于權力,沒有是非、美丑、善惡的分辨能力。但也有部分知識分子不屈從于強權和惡勢力,他們要求“明辨之”,追求獨立的人格,“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尤其是屈原的是非分明、獨善其身、潔身自好、敢于向上進諫精神。正如他自己所說:“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全社會的人都污濁而只有我是干凈的,大家都昏沉大醉而只有我是清醒的)。他多次向楚王直言國家富強發(fā)展之良策,然而卻始終得不到楚王的理解,且常遭讒言報復,但始終矢志不渝。如他自己所說:“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饞而齌怒;余固知謇謇之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君王不體察我火熱的心,反而聽信讒言對我大發(fā)脾氣。我深知直言會招來禍殃,想忍耐不說卻無法控制。)三國的文學家李康的《運命論》文中在指出社會生活中摧殘有獨立見解和優(yōu)秀人才的社會現象中說:“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但他同時也指出,“然而志士仁人,猶蹈之而弗悔。”即有遠大理想抱負決心有所作為者仍然不為所動,堅定不移地沿著原有的道路一往無前地走下去。表達了知識分子的獨立意識和執(zhí)著信念。清代鄭板橋談到知識分子做人的標準時說“難得聰明,難得糊涂”。

  4、追求平等和對強權、惡勢力的反抗斗爭意識

  封建文化的核心是權力至上的不平等社會,但在被壓迫階級和人民中卻竭力反對這種不平等觀念,且在歷朝歷代都發(fā)生了對封建統(tǒng)治的經濟和政治制度反抗斗爭的規(guī)模大小不等的無數次農民起義。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盜跖”起義、秦末的陳勝吳廣起義、西漢末年的綠林起義、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唐朝末年的黃巢起義,宋代的晁蓋方臘起義、元末的朱元璋起義、明末的李自成張獻忠起義、清末的太平天國起義等等。他們打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均貧富”“均天免賦”等一系列的口號反抗封建剝削壓迫制度。由于農民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以及他們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所以歷次農民起義都失敗了。但正如毛主席所說,在中國封建社會里,只有這種農民的階級斗爭,農民的起義和農民的戰(zhàn)爭,才是歷史發(fā)展的真正動力。因為每一次較大的農民起義和農民戰(zhàn)爭的結果,都打擊了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因而也就多少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5、重民意識

  封建文化在鼓吹鄙視勞動和勞動者的同時,也產生其對立的重民思想。如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出現“以民為本”“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等思想。部分知識分子在與勞動人民長期接觸的過程中,也深感勞動和勞動者的偉大。陶淵明創(chuàng)作的大量田園詩歌特別是他著名的文章《桃花源記》就謳歌了農民階級的勤勞、樸素、偉大的高尚品格。宋代愛國主義詩人陸游對農民更有其深厚的感情。他雖然沒有確立也不可能確立群眾史觀思想,但其作品中卻謳歌從事物質生產勞動的農民是偉大的英雄。如他在一首反映農村田園生活的七律詩中說:“躬耕本是英雄事,老死南陽未必非”(指諸葛亮原是農民,他如果沒有被劉備三顧茅廬而出山,終身一直在家鄉(xiāng)務農,未必就不是英雄)。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華還包括哲學方面的樸素唯物論和樸素辯證法、教育學習思想、文學書法繪畫詩歌等多方面的優(yōu)秀思想成果。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上述思想盡管不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流,但在中國幾千年的封建歷史中,也塑造了極其之多的有獨立人格、批判斗爭精神、正直、誠實的偉大英雄和杰出人物。他們對中國社會的發(fā)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總體說,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優(yōu)秀和精華內容在封建社會幾千年的發(fā)展中畢竟不占主導地位,比之糟粕性內容的作用小得多得多。那種借口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有較多的精華和優(yōu)秀內容,而把整個封建文化特別是核心思想的儒家學說看作與馬克思主義具有契合性,那絕對是錯誤的觀點。

  三、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本質上是“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絕對不是相結合的關系

  我們認識文化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就要求從文化的一般和個別的統(tǒng)一認識中國傳統(tǒng)文化。把中國傳統(tǒng)文化放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從它的時代性、階級性、辯證性認識之。特別要從它的階級性認識其實質,不能離開階級性抽象地只談論其精華內容,不能離開批判性抽象地只講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展,更不能離開時代性、階級性抽象地談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契合性和相互結合。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和靈魂是消滅私有制和階級斗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本質、主流是維護封建私有制和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思想理論武器。二者怎么能夠相互結合呢?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中國革命建設實踐包括中國歷史的發(fā)展。毛主席發(fā)展馬克思主義,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階級斗爭等一般原理研究中國的階級斗爭實踐及其歷史包括其文化發(fā)展史,研究中國的現狀特別是反抗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階級斗爭實踐的結果。他在中國革命的實踐中最大程度地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唯物辯證和階級的分析,在此基礎上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古為今用、推陳出新。

  毛主席在《新民主主義論》中講到如何對待西方文化。他說,“我們的文化是革命的民族文化。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這種工作過去還做得很不夠。這不但是當前的社會主義文化和新民主主義文化,還有外國的古代文化,例如各資本主義國家啟蒙時代的文化,凡屬我們今天用得著的東西,都應該吸收。但是一切外國的東西,如同我們對于食物一樣,必須經過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腸運動,送進唾液胃液腸液,把它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華,才能對我們的身體有益,決不能生吞活剝地毫無批判地吸收。”同理,他在談到中國傳統(tǒng)文化時也主張分解為精華和糟粕兩部分。他說:“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但是決不能無批判地兼收并蓄。必須將古代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一切腐朽的東西和古代優(yōu)秀的人民文化即多少帶有民主性和革命性的東西區(qū)別開來。”毛主席的這一思想完全適用于中國當代的文化建設,適用于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就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關系。

  也許有同志說,這里講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不是講的與包括精華和糟粕都在內的相結合,而是指與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也就是與“精華”內容的相結合。筆者認為這樣講也是錯誤的。

  “相結合”的含義是指兩種現象、兩種文化的互相作用、互相補充、完善、影響,共同發(fā)展。如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要影響作用于實踐,促進實踐活動的深入。實踐也要影響、作用于理論,修正、補充、豐富、完善理論的發(fā)展。在一個國家同時存在兩種不同民族的文化,他們可以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相互結合。但處在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對立的文化,是不能夠相互結合的。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對創(chuàng)立馬克思主義哲學、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與馬克思主義之間具有某些共同性,但絕對不是相互結合的關系,而是辯證否定關系,是批判繼承關系。只能是前者影響作用于馬克思主義,但絕對不能說馬克思主義影響作用于前者。同理,作為封建專制主義為基本特征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論其“優(yōu)秀”“精華”內容多么之多,馬克思主義與它的關系也只能是批判繼承關系,絕對不能說是“相互結合”。

  毛主席所說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去其糟粕、取其精華”的批判繼承關系其要點是對中國傳統(tǒng)文進行辯證的階級的分析方法。而某些人口中大喊特喊的“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的思想實質是拋開了馬克思主義辯證的、階級的分析方法。如他們認為,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典型代表思想儒家文化與馬克思主義具有有契合性即相互符合性。這不是打著與優(yōu)秀文化相結合的幌子要求作為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武器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糟粕性的腐朽內容相結合,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的等級和奴隸文化補充、修正、完善,實質是閹割馬克思主義的無產階級文化的階級性、革命性、批判性呢?他們提出“馬克思主義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的思想絕對是錯誤的。這不是發(fā)展馬克思主義,而是典型的修正、歪曲和篡改馬克思主義。實質是自覺不自覺用封建文化或者是與資本主義文化的混合物塑造適用他們顛覆社會主義復辟資本主義的拜倒在權力和金錢腳下的扭曲、片面、奴才性特征的人。實質是當今社會,我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優(yōu)秀和精華內容學習、繼承和發(fā)揚的還很不夠,豐富和發(fā)展馬克思主義也很不夠。同時對其糟粕性內容的揭露、批判也很不夠。封建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對當代中國社會特別與資本主義的金錢至上的觀念的相互勾結,給當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已經造成了極其嚴重的破壞、危害和阻礙作用。當代中國出現的極其之多的扭曲、片面、單向度、麻木不仁、是非善惡美丑不分、奴才性特征的人就是封建文化的糟粕性內容與資本主義文化相互勾結、不倫不類混合物的產物。

  馬克思主義文化的本質是批判的、革命的。當今的中國共產黨人要真正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在加強對資本主義文化批判的同時,也要強調和深入批判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糟粕性內容尤其是對儒家文化的批判。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文化內容塑造真正的社會主義歷史時代的做人標準。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烏有之鄉(xiāng)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焦桐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tài)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這才是劉少奇去世真相!不要再以訛傳訛了!
  2. 冒著同時得罪美蘇的風險,百萬大軍毅然過了長江
  3. 又勝利了嗎?
  4. “山西大同訂婚強奸案”揭開的社會傷疤
  5. 合伙過日子,風險更大了?
  6. 毛主席晚年的革命太艱辛了
  7. 加州“起義”,打響“反特”第一槍!
  8. 549 7 收藏 分享 俄外長坦言高層中存在“第五縱隊”:“他們企圖摧毀所有成就”
  9. 陽和平:致蘇州市政法委書記黃愛軍的公開信
  10. 毛澤東旗幟網站長時邁給蘇州市委書記劉小濤的公開信
  1. 80%的財富,都在富人手里捏著,為啥不刺激他們去消費?
  2. 井岡山觀心|老舍是毛主席與“四人幫”迫害死的嗎?
  3. 井岡山觀心 |悼詞被撤銷骨灰被移出八寶山的謝富治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 劍云撥霧|38年前被里根忽悠,38年后被特朗普愚弄,關稅大戰(zhàn)起硝煙
  5. 有人脫離群眾太久了,也太遠了
  6. 輿情觀察:三河事件,當地為何沉默不語
  7. 我們都跪下舔老美了,就你老中還扛?
  8. 賀龍元帥逝世前受到了非人折磨?——逝世前一直受到毛主席、周總理的關懷
  9. 中美貿易戰(zhàn)打出的一個美國已經丟棄中國正在忽略的真理。
  10. 高志凱講得很好
  1. 天眸|司馬南的教訓是一記警鐘
  2. 毛澤東時代終結了剝削,為何今天它又回來了?
  3. 歷史文獻:張春橋||整風運動的講話
  4. 被掩蓋的真相:當年到底是誰重手懲罰遼寧號航母功臣?
  5. 陳云等人晚年的感慨
  6. 歐洲金靴|司馬南退出江湖,易中天登堂入室
  7. 保留一點良心吧, 別再欺騙老百姓了
  8. 反腐,反到哪里去了?
  9. 郭建波|毛澤東嚴厲批評中央文革小組的原因分析
  10. 導師是對的,民間已幾成共識
  1. 《山河夢 大地情 齊聲高唱東方紅》大型綜藝演出成功舉辦
  2. 美國最后一點希望之光,被特朗普澆滅了
  3. 井岡山觀心 |悼詞被撤銷骨灰被移出八寶山的謝富治到底是一個什么樣的人
  4. 當代中國話語江湖的八大門派
  5. 00后大學生,吃盡了時代黑利
  6. 有人脫離群眾太久了,也太遠了
亚洲Av一级在线播放,欧美三级黄色片不卡在线播放,日韩乱码人妻无码中文,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重口AV在线免费观看 | 麻豆亚洲福利电影 | 日韩丝袜亚洲国产欧美一区 | 午夜亚洲国产理论片一二三四 | 亚洲乱码中文高清字幕 | 思思热精品在线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