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資本與財富
“資本”之“本”,原意是樹的根,即任何事物的主要部分或基礎。“本”用作資本之意最早出現在《管子》中,后來一直普遍沿用到今天。但這樣用法在孔子的著作中找不到,他用的是“資”字。《詩經》中說:“喪亂蔑資,曾莫惠我師。”【1】《說苑》說這句話表達了對奢侈浪費導致混亂的悲哀。【2】鄭玄說“積財”謂資。因此,中文中的“資”正好與英文中的“資本”同義。在《易經》中有一“旅”卦,特別針對行商,雖然也包括一般旅行者, 它描述了好的行商條件如下:“旅即次,懷其資,得童仆”【3】這一論述包括生產的三要素:“資”意為資本,“次”和“童仆”分別指土地和勞力。的確,“資”一詞被孔子用作“資本”,因為它的意思是積累或儲存。因此,中國人將“資”字或與“財”合起來、或與“本”合起來表示資本。日本人借用了后者。
漢語中“財”一詞有時等同于“資本”一詞,《大學》中我們已經看到這樣的例子。有時“財”同“貨”合起來構成資本一詞。比如孟子說:“田野不辟、貨財不聚非國之害也。”【4】“貨財”相當于英語中的“資本”,而“田野”相當于“土地”,這是漢語表達的風格。既然“財”一詞有時等同于“資本”一詞,我們或許該知道“財”究竟是什么意思。《說文解字》上說:“(財)人所寶也。”鄭玄說財包括所有的錢谷。我們將看到,錢和谷是用作資本的主要物品。因此,鄭玄用它們來解釋“財”一詞。即使在今天,中國人仍用“錢谷”這兩個詞來涵蓋整個經濟領域。盡管它們不如“食貨”一詞那樣高雅,但它們是同義詞。項安世(卒于1759 A.K.或 1208 A.D.)給“財”下了最好的定義,他說財是人們發現有實用價值的所有事物的總稱。總之,財是涵蓋一切生產資料和消費品的一般名稱,而資本是專指生產資料及用于生產目的的消費品的專用術語。所以,中國人用“資金”、“本錢”、“積財”和“母錢”這類詞語來指稱資本。
為了理解財的意義,我們可以從不同階層的角度看這個問題。按照《禮記·曲禮》,每個階層都有其財富的特殊代表性物品。上面說:
“問國君之富,數地以對,山澤之所出。問大夫之富,曰有宰食力,祭器衣服不假。問士之富,以車數對,問庶人之富,數畜以對。”【5】
按照這段話,任何階層的財富代表物都是其所有物質財富的總稱,而不是僅指那個特定的財物項目。如果人們理解這一點,他們就不會誤以為金錢是唯一的財富,因為這段話根本沒有提及金錢。的確,財富既包括生產資料也包括消費品。
(二)谷物作為資本
谷物既是消費品,但儒家也視之為一種十分重要的資本物品。因此就有了儲積谷物的原則。《禮記·王制》中說:
“國無九年之蓄曰不足,無六年之蓄曰急,無三年之蓄曰非其國也。三年耕,必有一年之食,九年耕,必有三年之食。以三十年之通,雖兇旱水溢,民無菜色。”【6】
簡單地說,每個家庭必須每三年積蓄夠用一年的谷物,這是儲糧的普遍原則。谷物只是一個例子,因為它是古代最重要的東西。
按照《禮記·王制》,整個國家必須有足夠九年之用的儲存,但存的是糧食,而不是別的。因此,糧食不僅是當下的消費品,也是未來的資本。因為糧食不是耐久性物品,它需要持續地以新易舊,但它照樣可以作為資本。事實上,在古代中國,谷物是主要的資本物品,因為土地屬于資本以外的另一個范疇;所儲存的谷物就是國家財政的順差。
在漢代,積谷的理論得到充分的實踐,其主要代表是賈誼和晁錯。賈誼向皇帝指出,如果財富的生產是有限制的,而消費是沒有限制的,那么資本到時候一定會用盡。現在,人們爭著逃離農業,而轉向工商業,所以消費者非常多,奢侈的風氣日益漫延。這兩個傾向是對國家的巨大傷害和破壞力量。生產財富的人少,而揮霍的人多,國家的財富怎么可能不短缺呢?事實上,國家的命運取決于為將來所作的積蓄儲備。如果谷物充足,財富有余,那么還有什么我們不能做到的呢?攻,無不克;守,若金湯;戰,無不勝。感召敵人,融和外邦,誰會不愿應邀來歸?如果現在督促百姓回歸農家本業,我們將使天下人人自食其力,人們無論有無技藝都去耕田。那么儲備就會充足,人人安居樂業了。這一政策可以為國家帶來財富和安全。漢文帝接受了賈誼之諫,于是躬耕“藉田”,為民表率(374 A.K.或178 B.C.)。
孔子紀元384年(168 B.C.),晁錯對漢文帝說,從前圣王管理國家時,老百姓沒有受凍挨餓。這并不是因為圣王自己種出糧食、織出布帛來供給老百姓吃穿,而是因為他們為百姓開辟了資本之源。所以雖然堯、禹的時代有過九年水災,湯的時候有過七年旱災,但國家沒有遭受饑荒和瘟疫,這是由于積蓄儲備豐實,事先作了準備。因此,賢明的統治者鼓勵農耕,減輕賦稅,增加積聚,充實糧倉,以防備水旱災害。晁錯的當下政策是號召人們運送谷物到北方邊境的糧倉以防備匈奴進犯,人們會因此而從政府得到爵位,爵位的等級取決于他們貢獻谷物的多少。在漢文帝將他的政策付諸實施后,他又建議人們獻谷于內地,漢文帝再次聽從了他的建議。因此,在文帝和景帝(373~411 A.K.或 179~141 B.C.)時期,國家和百姓都十分富裕。這是賈誼和晁錯的功勞,而他們的理論則來自孔子。
(三)節約
因為資本是節約的結果,我們現在討論節約的原則。孔子談到節約,不僅是為小家,也是為國家。治理一個千乘之國,五件大事之一就是節用。【7】《易經》中有一章題為“節”,意為節制、控制、克制、經濟、節省等等,它包括三個層次——法律、倫理學和經濟學。該章開頭說節制是進步和成就的基礎,但又提醒讀者說,如果節制過于嚴厲,難以達到,那就不會是確當的。這說明孔子所教導的節約原則不是冷酷的小氣,而是合理的節制。
該章的要點是:“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8】這是一個抽象的經濟學原則,既指公共經濟也指私人經濟。一旦財富受損,人也受傷害,即使對私人也是一樣。因此,如果你不想傷財,就必須立一些規矩,比如政府的財政立法,或個人的消費控制,均需遵循節制的原則。所以說,節制是存儲財富的基礎,是人民的利益所在。
孔子談到諸侯的孝道時說:“制節謹度,滿而不溢……滿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9】當他談及庶人的孝道時,他提到了節用。因此,每個階層,從天子到庶人,都必須遵循節約的原則。
荀子這樣告訴我們節約的重要性:
“今人之生也,方知畜雞狗豬彘,又畜牛羊,然而食不敢有酒肉;余刀布,有囷窌,然而衣不敢有絲帛;約者有筐篋之藏,然而行不敢有輿馬。是何也?非不欲也,幾不長慮顧后而恐無以繼之故也?于是又節用御欲、收斂蓄藏以繼之也,是于己長慮顧后,幾不甚善矣哉?今夫偷生淺知之屬,曾此而不知也;糧食太侈 ,不顧其后,俄則屈安窮矣。是其所以不免于凍餓、燥瓢囊為溝壑中瘠者也。”【10】
的確,開源和節流是增長財富的兩條途徑,別無他法,所有的中國人對此都耳熟能詳。但只有節流是增加資本的唯一途徑。
注釋:
【1】《詩經·大雅·板》,意為:國家動亂資財匱乏,怎能將我百姓安撫。
【2】《說苑·卷七·政理》。
【3】《易經·旅卦第五十六》。
【4】《孟子·離婁上》。
【5】《禮記·曲禮下第二》,意為:若有人問起國君的財富,可先回答國土的總面積,再回答山澤的各種出產。若問起大夫的財富可以回答:有采地若干,采地百姓提供的賦稅有若干,祭器祭服用不著借。若問起士的財富,可答以士擁有的車數。若問起庶人的財富,可答以他擁有的牲口數。
【6】《禮記·王制第五》,意為:一個國家如果沒有九年的儲備叫做儲備不足,如果沒有六年的儲備叫儲備危急,如果沒有三年的儲備就可以說是國家不成其為國家了。耕種三年,一定要有一年的余糧。耕種九年,一定要有三年的余糧。以三十年收入的平均數來編制預算,即使遇到水旱兇荒的年頭,老百姓也不至于餓肚子。
【7】《論語·學而篇第一》。
【8】《易經·節卦第六十》。
【9】《孝經·諸侯章第三》。
【10】《荀子·榮辱第四》,意為:所以現在人們活著,知道畜養雞狗豬,又畜養牛羊,但是吃飯時卻不敢有酒肉;錢幣有余,又有糧倉地窖,但是穿衣卻不敢穿綢緞;節約的人擁有一箱箱的積蓄,但是出行卻不敢用車馬。這是為什么呢?這并不是不想要啊,這豈不是他們作長遠打算、顧及以后而怕沒有什么東西來繼續維持生活的緣故么?于是他們又節約費用、抑制欲望、收聚財物、貯藏糧食以便繼續維持以后的生活,這種為了自己的長遠打算、顧及今后生活,豈不是很好的么?現在那些茍且偷生、淺陋無知之輩,竟連這種道理都不懂;他們過分地浪費糧食,不顧自己以后的生活,不久就消費得精光而陷于困境了。這就是他們不免受凍挨餓、拿著討飯的瓢兒布袋而成為山溝中的餓死鬼的原因。
(節選自陳煥章《孔門理財學:孔子及其學派的經濟思想》,翟玉忠譯,陸壽筠校;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年出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