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產黨宣言》寫作時間是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2月在英國倫敦發表。其背景和寫作目的有客觀歷史條件、主觀條件和實踐需要。
一、客觀歷史條件:19世紀上半葉英法德經濟、政治、文化
談《宣言》的背景首先從歐洲比較先進的英、法、德三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的狀況談起。
1、經濟狀況:
18世紀中葉,英國開始產業革命。工廠制度逐步代替工場受工業,大機器生產首先在棉紡和其它一些輕工業部門占據優勢。紡織和重工業許多部門也普遍實行大機器生產,完成產業革命。繼英國之后,法國也開始產業革命,到19世紀在輕紡和重工業不少部門也采用機器生產。德國較比英、法兩國資本主義工業發展較晚,1834年之后,大工業才較快發展起來。
產業革命的重要結果就是形成了工業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以及它們之間的對立、沖突和斗爭。產業革命是農村自然經濟瓦解,工場手工業破產,到農民和手工業工人變成工廠的工人,同時形成雇傭工人的資本家即資產階級。產業革命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縮短了工人的必要勞動時間,給資產階級創造了更多的物質財富,但卻使工人除自身勞動力之外喪失一切,不得不靠外出出賣勞動力,而勞動條件日益惡換化生活日益貧困。而資本家卻不敢正視這種狀況。他們強調資本與勞動一致,自由競爭必將帶來普遍協調和全面幸福等謊言掩蓋真相。資本家熱衷致富,活著就是為了賺錢,除了快快發展,不知道還有別的幸福。恩格斯1842年在英國街上遇到這樣一件事,他說:“有一次,我和這樣一個資產者在曼徹斯特街上走,在和談談到工人區的惡劣的不合衛生的艱苦體系,談到這些地區的可怕的居住條件,我說我還沒有看到過比曼徹斯特建筑得更壞的城市。他靜悄悄地聽完這一切,在走到拐角處和我告別的時候,說:‘……但是在這里到底可以賺得多的錢。再見,先生!’”。這件事典型表現資產階級唯利是圖的本性,對工人死活無動于衷。
伴隨著資本主義生產的高度發展,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內在矛盾即社會化大生產和生產資料私有占有性之間的矛盾開始激化起來。這種矛盾發展到一定程度,就會形成周期性的經濟危機。1825年,英國發生了世界歷史上的第一次生產過剩的危機。1837、1847年英國再次爆發危機,并席卷整個歐洲大陸,危機所到之處,商業停頓,產品滯銷,銀根奇缺,信用停止,工廠關門,銀行倒閉,失業劇增,整個社會猶如得了一場大瘟疫。
2、政治狀況
有剝削就有反抗,有壓迫就有斗爭。英法德資產階級對工人的剝削壓迫必然引起工人階級的反抗斗爭。這種反抗斗爭經歷經濟斗爭和政治斗爭兩個階段。
產業革命初期,工人反抗斗爭主要是用暴力反對使用機器,斗爭目的僅限于改善勞動條件,斗爭范圍僅限于一個工廠、車間,斗爭方式主要是搗毀機器,要求改善勞動條件。后來就發展到成立工會,組織罷工,也常常與資產階級發生暴力沖突。這種斗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工人狀況,但也常遭到資產階級國家機器的鎮壓,使工人逐步認識到資產階級國家及法律的性質,由此促進工人階級斗爭從經濟斗爭發展到政治斗爭。英國、法國、德國先后包飯了較大規模的工人運動。
1836年英國工人階級掀起了轟轟烈烈的憲章運動,憲章運動的目的是,工人們要求取得普選權,以便有機會參與國家管理,希望通過政治變革來提高自己的經濟地位。他們把自己的要求以《人民憲章》的形式發表。這是世界上工人階級第一次廣泛的無產階級規模運動,表明工人階級已經作為一種政治力量成為爭奪政治統治的第三個戰士。這種斗爭持續了十多年。1831到1834年,法國里昂工人兩次舉行武裝起義,要求建立民主共和國。1844年德國西里西亞紡織工人起義,直接對準私有制。
三大工人運動的爆發表明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進一步尖銳化,無產階級不僅提出經濟要求,而且提出政治要求。無產階級作為一支政治力量開始登上政治舞臺。但當時沒有科學理論指導,也沒有無產階級政黨的領導,這些工人運動先后都失敗了。但工人階級的階級斗爭今后究竟向何處去?斗爭的發展結局和方向究竟是什么?工人階級自己是不清楚的。這就需要從理論上一是說明為什么資本主義生產方式要代替封建主義生產方式?二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發展到一定階段階級矛盾為什么尖銳化,工人運動發展的前途和方向究竟是什么?
在這三大對立階級階級斗爭的時代,產生了代表階級根本利益的三大政黨。所謂政黨,主要就是進行政治斗爭的社會組織,政治就是圍繞國家權力而進行的斗爭。這三大政黨一是代表封建貴族的托利黨,二是代表資產階級利益的輝格黨,三是代表工人階級的“憲章派”和“共產主義同盟”
3、文化狀況:
毛主席說,一定時代的文化是一定時代的經濟和政治的反映。面臨著歐洲先進國家的經濟和政治的發展狀況,出現了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狀況。這種狀況表現在哲學、經濟學和社會主義學說方面:
哲學方面: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是在否定和取代封建主義生產方式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竭力維護封建生產方式和封建政權的思想武器是是以神為中心的宗教神學。因此資產階級為了反對封建經濟和政治制度首先在哲學領域向宗教神學發去沖擊。這就是文藝復興以來出現的唯物主義思想和人道主義思潮,用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用人道主義反對神道主義。表現在英國、法國的一系列唯物主義哲學家如培根、洛克、霍不斯、狄德洛、拉美特里、愛爾維修、霍爾巴赫等人。德國資產階級不敢直接用唯物主義反對宗教神學,但換了另外一種方式即用客觀唯心主義的辯證法反對宗教神學的形而上學。主要代表人物就是德國哲學家康德、費希特、謝林、黑格爾,其頂峰就是黑格爾的哲學思想體系,他主張世界本源是發展變化的絕對精神。以此反對德國的封建主義和要求發展資本主義。黑格爾后,也出現一位杰出的唯物主義和人道主義哲學家即路德維希·費爾巴哈。
經濟學方面:面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興起和發展,就需要從理論上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什么能夠發展?其經濟特征是什么?哲學依據是什么?發展前途是什么?這就產生了說明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產生的歷史必然性和發展的合理性、永恒性的資產階級經濟理論。代表人物主義有威廉·配第、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其中最主要代表人物就是亞當·斯密。這些經濟學家一是全盤否定封建主義,認為封建主義產生是人類社會偶然的偏離人性的迷路的產物。二是從人的自然需要的本性出發其實是從人本性自私論出發,提出“看不見的手”的思想,以此論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過程及合理性。三是論證其永恒性、盡善盡美性、完美無缺性。任何反抗這種經濟制度就是違背人性、反抗人性。
社會主義學說:資本主義一開始就是用一種剝削制度取代另一種剝削制度,因此在思想文化上就產生一種否定剝削制度的思潮即社會主義思潮。“社會主義”一詞的詞根源自拉丁語sociare(社會),最初的含義是指聯合或共享。當“社會”一詞后加上后綴“主義”形成“社會主義”概念時,意指由獨立個體的人之間組成的社會成員之間應該擁有公平、平等的權利和地位。這種思潮是伴隨著資本主義產生而產生的。其本身就是對資本主義不平等制度的否定。這種思潮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以英國人托馬斯·莫爾和意大利人康帕內拉的早期社會主義。前者代表作就是《烏托邦》、后者就是《太陽城》。恩格斯稱其是“共產主義思想的微光”。第二個階段是法國人梅葉、摩萊里、馬布利、巴貝夫等人。這種社會主義比第一階段對未來社會的描繪更具體一些,但主張禁欲主義和平均主義。第三個階段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的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即法國的圣西門、付立葉和英國的歐文。他們提出了具體消滅階級和階級差別的方案,并企圖通過宣傳、教育、示范和小型實驗的方式實現社會主義。這種社會主義的歷史功績是對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和批判,并開始論證公有制一定要代替私有制,社會主義一定代替資本主義,并猜測到社會主義的一些原則。但它對資本主義采取全面否定態度,認為資本主義產生也是人類的歧途和迷路,資本主義壞上加壞,沒有任何肯定的地方。他們否定資本主義的思想武器與資產階級思想家否定封建主義的思想武器是一樣的即人道主義的“自由、平等、博愛”的理性原則。其論證社會主義也是依照這一原則。恩格斯評價空想社會主義思潮的產生是“不成熟的無產階級和不成熟的階級斗爭的不成熟的理論表現。”
此外還有形形色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如真正的社會主義理論、蒲魯東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理論、魏特林的共產主義學說等對資本主義社會和無產階級階級斗爭的不同解讀內容。對空想社會主義等這部分內容在《共產黨宣言》第三章中還要詳細講到。
以上就是《共產黨宣言》寫作的歷史大背景和需要回答的時代課題:一是如何認識資本主義?資本主義是永恒的,還是歷史的?二是如何認識無產階級及其階級斗爭?三是社會主義的本質究竟是什么?社會主義為什么要代替資本主義?而當時的所有思想家都沒有科學回答清楚上述問題。
二、主觀歷史條件:
《共產黨宣言》寫作除客觀歷史條件之外,還有主觀條件。這就是說為什么這部著作由馬克思、恩格斯來完成。這就需要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成長經歷和主觀條件談起。
1、馬克思恩格斯青少年時期最大限度汲取人類文化的優秀成果
馬克思、恩格斯青少年時期都非常勤奮好學。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日一個律師家庭,受家庭環境影響,童年就形成了渴望讀書和獲取知識的強烈愿望。中學學習成績優異。中學畢業時寫的一篇作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講到:“在選擇職業時,我們應該遵循的主要指針是人類的幸福和我們自身的完美。……人的天性是這樣的:人只有為同時代人的完美、為他們的幸福而工作,自己才能達到完美。……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而工作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作出的犧牲;那時我們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悄然無聲地存在下去,但是它會永恒發揮作用,而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在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時,對哲學發生了極其濃厚的興趣。系統學習研究了黑格爾哲學思想,其博士論文就是研究古希臘哲學內容。之后他又系統學習研究了英國古典經濟學著作和空想社會主義的著作。恩格斯出生于1820年11月28日一個企業主也就是資本家家庭,他的父親希望他能夠成為商界的雄獅,但他最終背叛了他的家庭。恩格斯童年和中學學習時也非??炭嗯?,力求擴大自己的知識范圍,他在中學時除學好基本課程外,還讀大量課外書籍,遭到其父強烈反對,被迫輟學。在不來梅港經商期間,通過多種途徑獲取各種社會科學方面知識,尤其是哲學方面的知識,他雖然沒有上大學,這個期間也開始接觸黑格爾哲學。后在柏林服兵役期間,利用業余時間到柏林大學聽課,較為系統掌握了黑格爾哲學思想。1843年底又研究亞當·斯密等人著作,并開始進批判之,寫出《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指出其經濟學是“私經濟學”。
他們二人都最大限度汲取了當時人類思想發展的最高成果。列寧說,只有用人類最優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武裝起來,才能成為共產主義者。尤其是接受了黑格爾的哲學思維和辯證法思想。馬克思《博士論文》中講“世界的哲學化的同時也就是哲學的世界化”,這個思想導致1845年所說的,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的新的哲學觀。同時他們二人對古典經濟學和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學說也不是囫圇吞棗,全盤照搬,而是批判地繼承,去其糟粕,取其精華。
2、馬克思恩格斯與工農相結合,投身到反對封建專制和資本主義的斗爭實踐中。
馬克思恩格斯以后能夠成為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青少年的階級立場和立足點發生了根本轉變,從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的立場徹底轉移到無產階級方面來。馬克思中學每天上下學的途中都要經過擠滿難民的中心廣場和貧民區。廣大工農群眾的悲催遭遇與富人的奢侈豪華、紙醉金迷的腐朽生活形成了鮮明對照。他就開始思考為什么會出現這些現象,并極端痛恨封建專制和剝削制度。他在自己寫的博士論文《序言》的結尾中引用了古希臘神話故事中的英雄人物普羅米修斯的一段話即:我寧可被縛在崖石上,也不愿做宙斯的奴仆。表明他對封建專制和一切人類丑惡現象做斗爭的堅強決心和勇氣。他大學畢業后,在《萊茵報》期間他經常深入到貧苦農民中去描寫和反映他們的生活狀況,因圍繞《林木盜竊法》問題開始站在貧苦農民立場上為農民辯護,撰寫大量批判普魯士政府的文章。為此他主編的《萊茵報》被政府查封,之后他繼續對封建專制和剝削制度進行堅決的斗爭。他強調,哲學已經變成世俗的東西了,不但在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要卷入斗爭的漩渦。強調對舊世界進行無情的批判,這種斗爭不怕自己所做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時也不退縮”。馬克思主張“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不僅有思想的批判,也要有物質的批判,二者要結合起來。他訴諸群眾,訴諸無產階級。1844年他到法國巴黎后,積極參加法國工人的各種集會及斗爭。接觸了大量普普通通的工人朋友,熟悉他們的生活和斗爭。
恩格斯童年時家庭附近都是工廠,他上下學路上,也經??吹揭蝗喝汗と藦牟菖铩ⅠR廄里爬出來,拖著沉重的步子向煙灰彌漫的工廠、碼頭走去,起早貪黑干活。也看到一大群衣衫襤樓的孩子同成年人一樣。每天干十二、三小時,還經??吹饺宄扇旱暮⒆恿袈浣诸^。恩格斯經常投去同情的目光。1842年11月被父親所迫,來到英國曼徹斯特經商,因當時英國正爆發工人反抗英國政府的憲章運動,恩格斯拿出大多數時間到工人群眾中搞調查研究,參加工人群眾的集會斗爭。1844年回到德國后寫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列寧后來評價這本書是“一部寫得很動人、充滿了關于英國無產階級窮苦狀況的最確實最驚人的情景中的著作”,“是對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的極嚴厲的控訴。”“是對現代無產階級狀況的最好的描述。”恩格斯在該書中致英國工人階級的一封信中說:“我愿意在你們的住宅中看到你們,觀察你們的日常生活,同你們談談你們的狀況和你們的疾苦,親眼看看你們為反抗你們的壓迫者的社會的和政治的統治而進行的斗爭。我是這樣做了。我拋棄了社交活動和 宴會,拋棄了資產階級的葡萄牙紅葡萄酒和香檳酒,把自己的空 閑時間幾乎都用來和普通的工人交往;對此我感到高興和驕傲。高興的是這樣一來我在獲得實際生活知識的過程中有成效地度過了 許多時間,否則這些時間也只是在客廳里的閑談和討厭的禮節中 消磨掉;驕傲的是這樣一來我就有機會為這個受壓迫受誹謗的階級做一件應該做的事情,這些人盡管有種種缺點并且處于重重不利的地位,但仍然引起每個人的尊敬,也許只有英國的錙銖必較的商人才是例外;還值得驕傲的是這樣一來我就能保護英國人民,使他們不致日益受人鄙視。”表明恩格斯立足點和感情已經徹底轉移到無產階級方面來。
3、馬克思恩格斯在學習研究和實踐中創立唯物史觀理論
馬克思在大學期間就較為系統接受了黑格爾的哲學思想。按照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觀點在解讀社會社會現象時,應該是絕對精神決定一切,而地上的國家就是絕對精神的體現,因此國家法律、意志決定一切。但馬克思1842年任《萊茵報》主編期間,需要對物質利益問題發表見解。當時普魯士政府公布一個《林木盜竊法》,主要內容是貧苦農民到樹林撿樹枝被視為盜竊違法,自然受到農民強烈反對。從黑格爾的法律思想出發,馬克思應站在國家法律一邊。但從貧苦農民及其物質利益角度出發,馬克思站在貧苦農民一邊。這就使馬克思理論上遇到困惑,他隱隱約約感到社會生活中存在不以人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關系。他后來回到書房,進一步研究其中的奧秘。他一是閱讀英法德等國家近幾十幾百年歷史的大量的經濟、政治現象的有關材料。二是受到德國另一個唯物主義哲學家費爾巴哈思想的影響。費爾巴哈用唯物主義批判宗教神學,不是宗教神學創造世界和人,而是現實的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創造宗教神學。馬克思也按照這種思路批判黑格爾,把精神與物質關系顛倒過來,不是國家、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法。
“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地預料未來,而只是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到目前為止,一切謎語的答案都在哲學家們的寫字臺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張開嘴去接受絕對科學的烤松雞就得了?,F在哲學已經標為世俗的東西了。最確鑿的證明就是哲學意識本身,不但表面上,而且骨子里都卷入了斗爭的漩渦。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推斷未來和宣布一些適合將來任何時候的一勞永逸的決定,那么我們就會確切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意義有二,即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臨到觸犯當權者也不退縮。”
“所以,什么也阻止不了我們把我們的批判和政治的批判結合起來,和這些人的明確的政治立場結合起來,因而也就是把我們的批判和實際斗爭結合起來,并把批判和批判斗爭看做同一件事情。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就不是以空論家的姿態,手中拿了一套現成的新原理向世界喝到:真理在這里,向它跪拜吧!我們是從世界本身的原理中為世界闡發新原理。我們并不向世界說:‘停止斗爭吧,你的全部斗爭都是無謂之舉’,而是給它一個真正的斗爭口號。我們只是向世界指明它為什么而斗爭;而意識則是世界應該具備的東西,不管世界愿意與否。”
“這樣,我們就能用一句話來表明我們雜志的方針: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做出當代的自我闡明(批判的批判)。這是既為了世界,也為了我們的工作。這種工作只能是聯合起來的力量的事業。問題在于懺悔,而不是i別的。人類要洗清自己的罪過,就只有說出這些罪過的真相。”這一唯物史觀的重要思想在他18844年初寫的《<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一文中詳細闡發。這就是最初的唯物史觀思想。馬克思1859年《<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一文中談到他這一思想時說:“為了解決使我苦惱的疑問,我寫的第一部著作是對黑格爾法哲學的批判性的分析,這部著作的導言曾發表在1844年巴黎出版的《德法年鑒》上。我的研究得出這樣一個結果:法的關系正像國家的形式一樣,既不能從它們本身來理解,也不能從所謂人類精神的一般發展來理解,相反,它們根源于物質的生活關系,這種物質的生活關系的總和,黑格爾按照18世紀的英國人和法國人的先例,概括為‘市民社會’,而對市民社會的解剖應該到政治經濟學中去尋求。我在巴黎開始研究政治經濟學,后來因基佐先生下令驅逐移居布魯塞爾,在那里繼續進行研究。我所得到的、并且一經得到就用于指導我的研究工作的總的結果,可以簡要地表述如下: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
恩格斯1843年在英國調查研究期間也發現不是精神決定物質,而是物質決定精神。他發現英國存在不同的政黨,不同政黨之間存在不同的經濟利益。他說:“在英國,至少正在統治的政黨中間,在輝格黨(資產階級)和托利黨(土地貴族)中間,是從來沒有原則斗爭的,他們中間只有物質利益的沖突。”他還指出,英國的革命只能從利益開始,以利益為目的。同時,恩格斯還在實踐中發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作用。他認為,在英國,只有無產階級才是最有前途的階級,英國工人盡管被人瞧不起,落后,但最終拯救英國的是工人階級。“在英國,一個階級的社會地位愈低,愈‘沒有教養’,它就愈進步,愈有遠大的前途。”列寧評價他寫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對無產階級的認識時說:“在恩格斯以前有很多人描寫過無產階級的痛苦,并且一再提到必須幫助無產階級。恩格斯第一個指出,無產階級不只是一個受苦的階級,正是它所處的那種低賤的經濟地位,無可遏止地推動它前進,迫使它去爭取本身的最終的解放。而戰斗中的無產階級是能夠自己幫助自己的。工人階級的政治運動必然會使工人認識到,除了社會主義,他們沒有別的出路。另一方面,社會主義只有成為工人階級的政治斗爭的目標時,才會成為一種力量。這就是恩格斯論英國工人階級狀況的一書的基本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第273頁)
1844年8月,恩格斯從英國回德國途中途徑巴黎見到馬克思。見面后交談對社會現象及理論問題的看法,發現二人在許多方面有驚人的一致見解。馬克思把自己正在寫作一部批判青年黑格爾派的著作《神圣家族》告訴恩格斯,并希望恩格斯也寫作一部分。恩格斯很高興應允了。自此,開始了兩位歷史巨人一生的真正合作。列寧談到他們之間的關系時說過:“古老傳說中有各種非常動人的友誼故事。歐洲無產階級可以說,它的科學是由這兩位學者和戰士創造的,他們的關系超過了古人關于人類友誼的一切最動人的傳說。”(《列寧選集》第1卷,第2版,第95頁)恩格斯完成任務后兩人約定在各自的著作中闡發他們所創立的新的歷史觀的基本內容。恩格斯回到德國,開始撰寫他的《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書,一方面客觀描述英國工人階級生活和斗爭狀況,同時闡發他的社會歷史觀的新的見解。馬克思繼續研究黑格爾和費爾巴哈哲學,于1845年春天把思考的理論問題的11條大綱寫在自己的筆記本上,供研究參考。這就是《關于費爾巴哈提綱》。馬克思在世時始終沒有發表,直至1888年,被恩格斯發現并公布于世,稱這個筆記是“新世界觀的天才萌芽的第一個文件”。實際就是關于唯物史觀理論的雛形。為了共同鉆研他們的見解,詳細闡發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唯物史觀的基本思想,同時清算他們自己曾經的哲學信仰,批判正在流行的“真正社會主義”的錯誤思潮。馬克思恩格斯從1845年開始共同撰寫《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書。但由于警察專制和出版商等多種原因,始終沒有出版。馬恩當時認為,已經達到弄清問題的目的,就決定把手稿留給老鼠的牙齒了。該書20世紀30年代在原蘇聯出版。他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形成的極其重要一部著作,同時也是一部用他們新創立的歷史觀研究資本主義和工人階級斗爭斗爭狀況的《宣言》之前的較為系統的著作。它實際上就是《共產黨宣言》的前身。馬克思恩格斯后來寫作《共產黨宣言》實際上是這本書的壓縮版,《宣言》的基本思想在這部著作里幾乎都得到較為詳細的闡發。
這就是《共產黨宣言》寫作的主觀歷史條件。一是他們的立場真正站在無產階級方面來,二是能夠站在哲學高度認識問題,而且是站在唯物史觀高度。三是他們發現和創立了唯物史觀的基本理論如: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基本矛盾、階級斗爭、群眾史觀等基本原理,且用哲學原理分析認識社會現實。四是他們運用了唯物主義的思想方法。沒有馬克思、恩格斯之前的思想發展脈絡,沒有立場和立足點的根本轉變,沒有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的轉變,沒有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沒有唯物史觀的創立,就不可能有《共產黨宣言》。
三、實踐需要
“實踐需要”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前邊講客觀歷史條件,也是實踐需要,是廣義的實踐需要。我們這里是講狹義的實踐需要,也就是寫作的直接原因。
第一個直接原因也是最主要原因就是就是為共產主義同盟撰寫黨的章程。
馬克思恩格斯在理論研究和創立新理論的同時已經認識到,實現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必須建立無產階級政黨。1843年10月,恩格斯就說過,要“在有教養的社會階級中建立共產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1班,第592頁)。1845年,他們在布魯塞爾就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小組,轉年3月,在通訊小組基礎上建立了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通過書面討論和聯系,促進各國社會主義者和先進工人團結和運動發展。同時馬克思恩格斯還與一個影響較大的工人組織保持密切的聯系,這個組織就是正義者同盟。它1836年成立,是一個主要由無產階級化的手工業工人組成的德國政治流亡者的秘密組織,后期也有一些其他國家的人參加。這個組織的性質是小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主義,指導思想是魏特林的平均主義,口號是“人人皆兄弟”。馬克思、恩格斯與之聯系后,希望能夠改造這個正義者同盟,親自給其盟員作報告,宣傳共產主義思想,批判魏特林主義,并建議這個同盟加入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成為布魯塞爾通訊委員會在倫敦的分支。1847年1月,同盟領導人確信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是正確的,也認識到應該使同盟擺脫舊的密謀傳統和方式,遂于1847年邀請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正義者同盟,協助同盟改組。1847年6月,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倡議把同盟名稱改為共產主義者同盟,因此這次大會也是共產主義者同盟的第一次代表大會。大會決定出版《共產主義雜志》,并用“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的口號代替了原有的“人人皆兄弟!”的口號。并將魏特林分子開除出同盟。會上還初步通過恩格斯和沃爾弗起草的同盟章程草案和恩格斯起草的同盟綱領《共產主義信條草案》(共22條,采用問答形式),決定把它引發各支部征求意見。10底,恩格斯又起草了同盟綱領第二稿《共產主義原理》(共25條,也是采用問答形式)。同年11月29日—12月8日舉行同盟第二次代表大會通過了同盟章程,大會委托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個準備公開公布的同盟綱領。1847年12月9日至1月下旬,馬克思、恩格斯就按照要求寫完了同盟綱領,起名《共產黨宣言》。手稿于1月底寄往倫敦。同盟中央委員會未做任何修改就通過了。2月24就在倫敦用德文以單行本形式正式出版。當時沒有署名。1850年,英國憲章派在自己的機關刊物刊載《共產黨宣言》的英譯本,并署名作者是馬克思、恩格斯。
第二個直接原因就是就是批駁和反擊各國反動勢力對共產主義思潮的圍剿,向全世界公開說明共產黨人或者說共產主義的觀點、目的和意圖。這一點我們在講《宣言》《引言》中再詳細講解。
《共產黨宣言》是馬克思主義公開問世的第一部著作,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寫作《共產黨宣言》的背景和目的也是馬克思主義產生的歷史背景和主客觀條件。歸根結底是實踐的產物。正如恩格斯《反杜林論》“概論”第一句話說:“現代社會主義,就其內容來說,首先是對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有財產者和無財產者之間、資本家和雇傭工人之間的階級對立以及生產中普遍存在的無政府狀態這兩個方面進行考察的結果。但是,就其理論形式來說,它起初表現為18世紀法國偉大的啟蒙學者們所提出的各種原則的進一步的、似乎更徹底的發展。同任何新的學說一樣,它必須首先從已有的思想材料出發,雖然它的根子深深扎在經濟的事實中。”(《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第355頁)毛主席在實踐論中說,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能夠寫出《共產黨宣言》,“除了他們的天才條件之外,主要地是他們親自參加了當時的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的實踐。”也就是認識來源于實踐。這個實踐也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是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過程。一是感性材料十分豐富合乎實際,二是有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思維方法。
如何學習《共產黨宣言》:
1、準備原著教材,最好是人民出版社2014年單行本。每章節提前注明自然段。
2、堅持自學為主,提前做好預習。讀標題,讀結構,讀注釋。學習效果與是否提前預習及預習的多少及深刻程度有直接關系,
3、處理原著與輔導教材和他人研究成果關系。不能用輔導教材取代原著本身。
4、提倡寫讀書筆記,學習體會。
5、掌握科學讀書方法,如四思學習法(敢思、愛思、勤思、會思)、聚焦學習法、分解學習法、聯想學習法、質疑學習法、理解學習法等。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