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從公眾號上看到了《辯!——蘇聯解體絕沒有證明社會主義道路行不通!》(原創:學馬列,2025年4月8日,天津)一文。
文章剖析了蘇聯解體原因復雜,政治體制僵化等并非根本原因,根源在于意識形態崩潰,即執政指導思想和思想信仰喪失。
蘇聯以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立國,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思想,而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時期,一系列錯誤行為逐步削弱、背離馬克思主義。赫魯曉夫全盤否定斯大林,動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戈爾巴喬夫用“人道的民主社會主義” 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放棄馬克思主義核心理論,致使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泛濫,造成蘇聯全面混亂。
“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是喪失了為立國之本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喪失了對馬克思主義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堅定信仰,導致意識形態陣地的全面崩潰,具體表現為從赫魯曉夫集團到戈爾巴喬夫集團逐漸脫離、背離乃至最終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最終上演了一場失權亡國的歷史悲劇。”“因此,蘇聯解體絕沒有證明社會主義道路行不通!恰恰相反,它證實了社會主義國家若是失去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地位、失去對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就會導致亡黨亡國的悲慘局面!”
我完全同意作者的基本觀點。
在這里,我想說說蘇聯解體為什么不能證明社會主義道路走不通?
有《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及其歷史借鑒意義》(2022-12-07 17:12:25 來源: 紅歌會網 作者:鬼谷子)文章,認為“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的原因有三個。一是美國的和平演變;二是信仰的丟失;三是蘇聯領導集體由原來的革命者變成了反動派,身份的互換,造成人民新革命的萌芽,這是蘇聯解體的根本原因。”
我認為作者把蘇聯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滅亡的原因歸結為這三個方面的原因,是遠遠不夠的。
東歐和蘇聯等眾多社會主義國家在數年之間先后發生演變或解體,除了用以上三個方面的原因外,顯然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這么多的社會主義國家數年間先后走向滅亡,它必然存在著一個會導致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的普遍性的原因,而這普遍性的原因決不會是上面三個方面中的任何一個方面的原因。在我國歷史上,相對而言國力較弱的秦國由于進行了商鞅變法,建立了真正的新興的封建社會制度,促進了國家綜合實力的發展,形成了對戰六國的強大優勢,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吞并了其它國家,實現了國家的統一。秦朝統一后雖然存在的時間不長,后被漢朝所取代,但由秦朝建立的基本制度則延續了二千多年。由此可見,一個真正建立了新興的社會制度的國家,不是一個敵對國家的和平演變所能摧毀的,也不會因為某些領導人的變質而滅亡。因此,東歐和蘇聯滅亡的原因只能從最基本的生產方式上尋找其失敗的根本原田因。
東歐和蘇聯等多個社會主義國家所以會在短短的數年間走向滅亡,是因為所有這些國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都采用了蘇聯模式的經濟政治體制。正是蘇聯模式的長期存在,導致了這些國家走向了資本主義。
為什么長期采用蘇聯模式的經濟體制,會導致社會主義國家走向滅亡呢?
因為蘇聯模式的經濟體制,只是一種過渡性質的公有制經濟模式,而不是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也就是說,社會主義國家從暴力革命勝利,到建立蘇聯模式為止,只是走到了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的過渡階段。因為在社會主義革命這條道路上,蘇聯和東歐等國家只是走了一半的路程,就停滯在了中間狀態,沒有繼續推進到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階段,于是就有了各種弊端的發生。在這種情況下的蘇聯等國家領導人,產生了一系列削弱、背離馬克思主義,動搖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陣地等行為,最終走上了背叛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形成了失權亡國的悲劇結局。
關于社會主義革命,《共產黨宣言》可以看作是革命的綱領性文件,其核心內容就是概括起來就是要實現“四個轉變”和“兩個決裂”,從而最終形成以勞動者利益要求的滿足為核心的經濟體制與政治體制及相應的意識形態。概括地說社會主義革命就是從以資產所有者為主體的、按資分配的剩余價值生產方式到以勞動所有者為主體的、按勞分配的消費價值生產方式的根本轉變,這個轉變的前提是共產黨領導的勞動人民的武裝推翻資產階級國家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然后即是生產方式的革命,再是建立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適應的文化意識形態。
列寧主義的形成和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社會主義在落后國家取得成功的新路線,從而形成了社會主義革命的新特點,即俄國、中國等落后國家在暴力革命成功之后,由于缺乏發達的工業基礎,因而這些國家在勞動階級奪取政權后,不能直接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而必須經歷一個實現工業化的過渡階段。蘇聯模式就是適應過渡階段的公有制經濟模式,而不是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但蘇聯人及其它社會主義國家卻把蘇聯模式當作了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本身,形成了認識上的誤區。因而在實現工業化之后未能及時地把過渡經濟模式推進到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模式。這就是公有制經濟失去活力的原因。
由十月革命開創的社會主義革命實踐,使社會主義國家的發展進程形成了三個革命階段:首先是由共產黨領導勞動人民推翻剝削階段的暴力革命,其目的是推翻剝削階級的統治,建立勞動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形式或政治體制;然后是進入過渡時期,通過實現生產資料公有制的基礎上的國家產權公有制模式,進行初始資金積累,快速實現工業化,形成建立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生產力基礎;然后是在實現工業化之后,進行勞權思路的改革,用勞權制度和按勞分配方式取代產權制度和按資分配,從而形成滿足勞動者利益要求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并形成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相相應的文化意識形態。
從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看,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革命進程,走完了前兩個階段,但卻在完成過渡經濟階段之后,他們就停止了,在國家領導人更替的背景下,這些領導人逐漸放棄了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主義觀念和道路,走上了復辟資本主義的道路。
蘇聯為什么解體?
首先是蘇聯人建立的蘇聯模式并不是完成形成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勞權公有制模式),而是從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之間的過渡經濟模式(產權公有制模式)。本來在完成了社會主義過渡經濟階段之后,這些國家的共產黨政府應該推進從過渡經濟模式到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模式的改革(用勞權公有制模式取代產權公有制模式),但是,從赫魯曉夫到戈爾巴喬夫,他們沒有繼續推進社會主義革命的進程,反而在改革中走了回頭路,復辟了資本主義意識形態和生產方式。
因此,蘇聯模式的解體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滅亡,并不證明社會主義道路走不通,只是這些國家的共產黨領導人并沒有成為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和社會主義者,他們沒有愿望和能力把過渡時期的社會主義國家推進到完成形態的社會主義國家罷了。
“1956年,赫魯曉夫在蘇聯共產黨二十大上做出題為《關于個人崇拜及其后果》針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打破了對斯大林的盲目崇拜,也開始出現全盤否定斯大林的傾向;1961年,蘇聯共產黨二十二大做出把斯大林靈柩從紅場列寧墓中移出的決議,這標志著蘇聯在政治和意識形態領域對斯大林的重新評價。這兩件事是當年震動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兩件大事。”從赫魯曉夫做的兩件事,表明赫魯曉夫雖然走上了蘇共領導人的位置,但他卻不是一個社會主義政治家。作為一個社會主義蘇聯的黨和國家的領導人,否定斯大林,動搖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意識形態陣地,這對蘇共和蘇聯及社會主義國際陣營來說,就是一種自殺性的行為。一個政治家怎么會出這樣的昏招呢?
斯大林之后的蘇聯,沒有社會主義政治家,或者說斯大林之后的蘇聯社會主義者或馬克思主義者未能取得主導地位,這是蘇聯解體的偶然性原因,而社會主義國家未能推進過渡經濟模式的蘇聯模式向真正的社會主義生產方式(勞權公有制模式)的轉變,從而完成社會主義革命進程,這是蘇聯解體的必然性原因。再加上帝國主義和平演變的推波助瀾,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便先后走向滅亡。
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是“已經積累起來的勞動只是擴大、豐富和提高工人生活的一種手段”,是一種滿足勞動者消費需要的一種全新的生產方式,它體現著社會上絕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如果真正把社會主義革命進程推動到勞動者真正能夠當家做主和真正實現按勞分配,社會主義的政治體制和意識形態就會有牢固的基礎,即使帝國主義采用各種手段也是難以撼動的。但是,在社會主義革命進程處于尚未完成時,則容易在反動勢力的內外夾擊下遭受挫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