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里士多德(生于公元前384年)生活在一個社會大動蕩時代,作為奴隸主思想家,他把奴隸看作是“會說話的工具”,是奴隸主的“一種活的財產”。奴隸主是靈魂,奴隸是身體,奴隸主對奴隸的統治,就像靈魂對身體的統治一樣,是合理的、公正的。亞里士多德哲學的特點是動搖與混亂,其著作涉及哲學、邏輯、歷史、政治、經濟、倫理、美學、文學、語言以及自然科學。反映他的哲學思想的著作主要是《形而上學》等。
亞里士多德有一句很有名的話:“我愛我的老師,我更愛真理。”從這句話出發,他批判了柏拉圖的“理念”論。但是亞里士多德并不懂得個別與一般的辯證關系。他提出:哲學是研究“實體是什么”的。(“實體”是歐洲哲學的一個重要概念,指實在存在的獨立客體,唯物主義把實體看作是物質性的,唯心主義則把實體看作是精神性的。)亞里士多德把具體事物,如人、馬、桌子等稱為“第一實體”,把關于具體事物的概念稱為“第二實體”。這兩個實體有時似乎是各自獨立的,有時第二實體似乎又從屬于第一實體,始終不能闡明個別與一般、事物與其概念的辯證關系。列寧說:“這個人就是弄不清一般和個別、概念和感覺、本質和現象等等的辯證法。” 在“概念和個別東西這個問題上陷入毫無辦法的混亂。”這種混亂在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思想中處處都顯示了出來。照他看來,任何事物都是有目的的,而且這種目的是內在的。他說:每一自然現象都有其發展的原初的內在目的;整個世界都是有目的、有意識地預先安排好的。這個安排者是“一切形式的形式”,它本身不動,卻能使整個世界合目的地運動。實際上,這個不動的推動者就是“神”。它是世界的終結原因、最初目的,是一切自然現象的動力因。這與蘇格拉底提出的目的論一樣,是為奴隸制度護的。后來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緊緊抓了它,用以論證神學理論,近代歐洲自然科學中的“目的論”,也是受了亞里士多德的影響而形成的。
亞里士多德差不多收集了當時地中海沿岸各國的一切科學資料。當他記錄這些資料時,是唯物主義的,而且處處顯露出辯證法的探索;當他說明這些材料時,往往受目的論、“第一推動力”的干擾,陷入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亞里士多德還是邏輯學的奠基人。現在我們所知道的形式邏輯,亞里士多德已經把它的主要內容確定了。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當中一個博學的人,因而他對后來歐洲的哲學、科學、文化、藝術等有過多方面的影響。歷史上的進步階級,發展了他的唯物主義,如個別事物是第一實體,一般不能離開個別而單獨存在;歷史上的反動階級,利用并且緊緊抓住他的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正如列寧所說的:“經院哲學和僧侶主義抓住了亞里士多德學說中僵死的東西,而不是活生生的東西:尋求、探索、迷宮,人迷了路。”他在自然科學上的許多錯誤觀點,曾經長期地阻礙了科學的發展。
馬其頓王亞歷山大遠征東方各國,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希臘語被廣泛使用。就希臘本土講來,正是“古典”城邦奴隸制衰落時期,它將為更大范圍的奴隸制所代替。從公元前四世紀開始,隨著希臘城邦奴隸制的沒落,處于沒落的反動思想時期的大奴隸主,沒有能力挽救自己的命運。他們精神空虛,思想貧乏。奴隸主階級開始由真老虎轉變為紙老虎了,反映他們階級斗爭需要的哲學也有了新的特點。它宣揚個人享樂和對平靜生活的追求,懷疑主義、折衷主義廣泛流行。反映這股思潮的主要有斯多葛派和懷疑主義。斯多葛原意是“畫廊”,他們在一個通過畫廊才能進去的廳堂里講學,所以又被稱為“畫廊學派”。
這一派的特點是:宣揚宿命論,反對無神論,認為美德就是苦行、禁欲、逆來順受。它延續的時期特別長,從希臘城邦奴隸制衰落時期一直到羅馬帝國時期。早期的斯多葛派還有一些唯物主義傾向,晚期集中討論倫理學,認為快樂是不好的,生活的目的在于排除物質享受。羅馬時期的斯多葛派則把“天命”看作是生活的一切。他們提出:人類原始有罪,在世上受苦受難是神的懲罰, 是理所當然的。因此,道德就是服從神,服從命運的安排。羅馬時期的斯多葛派曾與基督教神學理論結合,成為麻痹人民斗爭意志的一種精神工具。
在斯多葛派流行的同時,還有懷疑主義。這一派討論的中心問題是如何做人,如何才算幸福。他們認為清心寡欲,哀樂無動于衷,即做到“不動心”,就是幸福。為了做到這一點,對任何事物都應放棄判斷,既不表示肯定,也不表示否定;可知不對,不可知也不對;錯誤的判斷不對,正確的判斷也不對,甚至事物和我們的存在也是無法知道的。凡事應該淡泊無情,不為外界環境所影響,即“不動心”。這種思想,更加突出地表現了沒落奴隸主精神空虛,心情灰暗,企圖逃避現實的悲觀情緒。盡管這一時期還有一個伊壁鳩魯在扛著唯物主義的大旗(伊壁鳩魯是一個無神論者。他認為人們的不幸,在于怕神、怕死,對快樂、痛苦搞不清楚。他主張生活的目的在于追求感官享受。所謂快樂就是無憂無慮,心情恬靜。如沒有對神和死的恐懼。他不要求過分的物質享受,但又要有必要的物質條件,這反映了中等奴隸主和一般平民要求物質生活的愿望。)但依舊阻擋不了古希臘城邦奴隸制的禮崩樂壞。
而且這一時期希臘的唯心主義逐漸與東方的宗教結合,形成了各種神秘主義。其認為真的知識就是關于神的知識。這種知識用感覺和理智都是不能達到的,只能幻想靠神的啟示,靠信仰、靠出神入化來與神交流。古希臘哲學就是在這樣一種環境下爛尾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