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0月,筆者赴灤州三中參加中國知青文化促進會組織的知青精神研討會,會后在灤州三中領導陪同下,參觀了位于河北省樂亭縣的李大釗故居和紀念館,后寫了《參觀李大釗故居紀念館的幾點感受》(發表于當年多家紅色網站和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刊《中華魂》雜志第12期)。今天是偉大的“五四運動”爆發106周年。筆者節選《感受》一文第三部分《學習李大釗同志永葆“青春”精神,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并做個別文字更改,再次發表于紅色網站。以示紀念!
展覽廳展出了李大釗同志這樣一段論述(見上圖):“吾愿吾親愛之青年,生于青春死于青春,生于少年死于少年也。青年循蹈乎此,本其理性,加以努力,進前而勿顧后,背黑暗而向光明,為世界進文明,為人類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這是他1916年在《新青年》雜志發表的一篇關于《青春》的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論述。這篇文章我年輕時代讀過,它對于當時還處在青春時代的我來說,極大地激發了我的革命精神和熱情。今天我已是近80歲的人啦。這段《青春》論述是否還有意義呢?有!完全有!
我認為李大釗同志這段論述包括兩層意義:第一,“青春”有生理和心理的不同含義。20歲左右的青年人都是生理意義的“青春”。“青春”意味著向上、朝氣、進步、活力,是一個人精力最旺盛的朝氣蓬勃時期。正如毛主席所說,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應該是干事業大有作為的時代。生理上的青春對于人生來說,是暫時的,有限的,但還存在心理意義上的“青春”。李大釗說,人“生于青春死于青春”,前一個“青春”是生理上的,后一個“青春”就是心理上的。人到中年、老年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已經過去,但都應該保持心理意義上的“向上、朝氣、進步、活力”即朝氣蓬勃時期。第二,人無論是哪種意義上的青春,都應該擔當社會的責任。為國家,為民族、為社會,為人民做出應有的貢獻來。共產黨人就應該一生為共產主義事業做出貢獻,“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講的就是這層含義。這是一種無產階級和共產黨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它與剝削階級“人不為己,天誅地滅”,“人為財死,鳥為食亡”,人本性自私論顯然是根本對立的。有一首歌“革命人永遠是年輕”,也是從心理意義上講革命人的年輕和青春。這樣解讀李大釗同志這段名言,不僅對于青年人意義重大,對于中老年人意義也同樣非常重大。
我們這些被稱為“老三屆”的共和國發展中的特殊一代人在我們生理意義上的“青春”年代,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同共和國的發展緊密聯系起來,在祖國需要我們“到農村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我們毫不猶豫、理所當然、打起背包就出發,上山下鄉,把我們的青春年華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我的一位高中老同學也是插隊同學在“紀念知青五十周年”的一篇文章中寫道,我們當年被稱為“知識青年”,今天我們仍然是“知識青年”,是心理意義上的“青年”。今天我們都已經是年過花甲、古稀之年,但我們年輕時都曾經唱過“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之歌,我們部分人也曾在中國共產黨黨旗下宣誓“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我們應該像李大釗同志說的,永遠保持“生于青春死于青春”,永遠保持心理意義上的“青春”,永遠朝氣蓬勃,“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永遠“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類,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資以樂其無涯之生”。當今,就是要永遠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旗幟,勇敢投入到現實的尖銳激烈的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對立斗爭的實踐中,投身到當今反對資本主義復辟的斗爭實踐中,投身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中,永遠為共產主義事業奮斗終身!
2025年5月4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