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在一次訪談中竟然認為蘇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期到五十年代初期搞建設搞得比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好——這是她貶低毛澤東時代經濟建設成就的歷史謠言,考察一個國家經濟建設成就,最重要的就是兩個標準,一個是發電量,是衡量現代工業國家建設情況的最重要指標;另一個是以人均預期壽命為核心的民生保障,是衡量社會經濟的根本指標。我們就從這兩個方面的對比,來批判李海文的錯誤觀點。
發電量是考察工業國家經濟增長率的最重要指標,“電是一切現代經濟生活的源頭動力。現代生產生活特別是物質財富的生產,一刻也離不開強大的電力支持,沒有發電量的高速增長很難有經濟高速增長。”“因此,電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聯動關系,被稱為先行官、晴雨表和溫度計等。發電量或用電量【實際應當是用電量,有的國家有部分電力的國際性貿易,發電量不是實際的用電量。】作為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指標性數據,受到眾多國際機構的認可,也是中國政府衡量經濟發展速度和水平的重要客觀依據。”(王立華:《用發電量考證一下新中國經濟史》)
先看發電量。
根據上表可見,新中國在1950年發電量為46億度。1960年,發電量為594億度。這十年的時間,新中國發電量增長了548億度。毛澤東時代26年,新中國發電量從46億度增長到了1958億度,整整增長了42倍之多,增長了1912億度!這些都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際公認的數據,是可信的。
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電量也有波動,減少過245億度。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的發電量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毛澤東時代發電量減少的年份,分別是蘇修撤資使我國不得不縮減工業戰線從而減少工業用電量的困難時期以及國家主要進行政治運動而沒有重點抓經濟建設的1967年和1968年。為人民長遠利益而犧牲暫時經濟效益是對的。
由于電力工業比鋼鐵工業更具有新興意義,即使是作為20世紀初的世界工業大國的沙俄、法國、日本等國,發電量發展規模也是極其有限的。再加上一戰帶來的沖擊,蘇聯的發電量起家并不高。
根據圖表可知,1928年,也就是蘇聯一五計劃開始的那一年,發電量只有36億度。十年之后的1939年,蘇聯發電量增長到了390億度,增長了354億度之多。但是,蘇聯發電量增速并不如新中國從1950年到1960年這十年發電量增速。根據前文已知,新中國從1950年到1960年,發電量增長了548億度,比蘇聯發電量增速快得多。
根據蘇聯的統計年鑒可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蘇聯發電量損失過50億度。從1928年到1953年,在這26年,蘇聯發電量從36億度增長到了1343億度,增長了37倍之多、1307億度。但是,這個速度還是不如新中國發電量增長迅速。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26年,發電量增長了42倍、增長了1912億度,比蘇聯在1928年到1953年的增速要快得多。
綜上所述,整體對比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電量增速和1928年到1953年蘇聯發電量增速,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發電量增速是遠遠比蘇聯發電量增速更快的。李海文貶低毛澤東時代中國建設成就、過分夸大蘇聯建設成就,是完全錯誤的。發電量是現代工業生產最重要而沒有之一的指標。以此為綱,足以證明李海文諂媚蘇聯、貶低中國的謠言是完全錯誤的。
再看民生治理情況。一個國家增長了多少人口、人均預期壽命是多少、能否正常生存,是評價一個國家經濟建設成就的根本指標。
1949年到1975年,新中國人口從5億增長到9億——整整增長了4億、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了66歲——增長了30歲以上。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人均預期壽命,1949年為35歲,1975年男性提高到65.34歲,女性提高到67.08歲。”(李捷:《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歷史貢獻》,第364頁。)李捷老師引用的是《中國統計年鑒》的權威數據。
可見,廣為流傳的“27年增長到65歲”實際上還不太準確——嚴格意義上是27年增長到66歲。在人口增長了4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了30歲以上的情況下,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修建了八萬四千多座水庫,從而為新中國糧食生產奠定了根本基礎、根本保障了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能夠初步滿足占世界1/4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這被世界公認為奇跡。”(李捷:《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歷史貢獻》351-352頁。)正如李捷老師所說,這甚至是在古今中外都找不出第二個的民生治理奇跡。
1924年,蘇聯人均預期壽命36歲;1940年,蘇聯人均預期壽命41歲。二戰前17年的時間,蘇聯人均預期壽命提高值為5歲。即使按照世界經濟發展數據庫提供的對于新中國成就相對低估的數據,1949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35歲;1965年,中國人均預期壽命49歲。同樣17年的時間,新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在經歷了三年困難時期的情況下,還增加了14歲,比蘇聯人均預期壽命提高速度要快得多。
蘇聯人均預期壽命到1953年是59歲。可見,從1924年到1953年這30年,蘇聯人均預期壽命提高了23歲;從1927年到1953年,蘇聯人均預期壽命則是27年提高了22歲。都不如毛澤東時代27年增長至少31歲迅速。再放一句狠話。即使減去二戰五年,還讓蘇聯從1928年開始算,是21年增長11歲。而毛澤東時代新中國從1949年到1969年,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57歲,增長了22歲,比蘇聯迅速的多。讓蘇聯從1924年開始算,是25年增長23歲,而毛澤東時代新中國從1949年到1973年的25年,人均預期壽命從35歲增長到63歲,增長了28歲。總之,無論是按照22年算還是按照25年算,蘇聯人均預期壽命的增速都遠遠小于毛澤東時代的中國。
再說人口方面。1921年,蘇俄人口有1.63億——19年后的1940年,蘇聯人口1.94億。1959年,蘇聯人口2.8億。新中國從1952年到19年后的1971年,人口就從5.7億增加到8.5億,增加了2.8億之多——遠遠比蘇聯增加得迅速。總之,新中國成立后僅僅26年,人口就增長了4億,這樣的增速,是蘇聯根本無法與我們相比的。
綜上所述,無論是發電量增速還是民生保障,蘇聯都不如新中國搞得好。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電量增速遠遠大于1928年到1953年的蘇聯,毛澤東時代新中國人口增長4億、人均預期壽命增長30歲、人口基本生活充分保障的成就,更是蘇聯所不具備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