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多利亞廣場》
英國有很多廣場
以維多利亞命名
我寫的這座廣場
在利茲,英國第二大城市
緊挨利茲大學
《黑與白》中宗達的妻子安娜
畢業于這所大學
她崇拜過羅莎.盧森堡
后來隨宗達參加了中國革命
因為參加文革
被前夫以英國間諜罪名
送進了監獄
廣場西北部
有一座維多利亞雕像
用青銅鑄成的
我在附近的亞丁社區
住過一年
寫完了《黑與白》第一部
每天上午和傍晚
寫作累了,我都要去廣場散會兒步
有時候,我和家人去City購物
穿過廣場蜿蜒的步道
路邊有一棵傘狀的莢迷樹
比我寓所門前的那棵高大
如果是秋天
長滿了火紅的莢迷果
遠遠看去
像一把燃燒的火炬
廣場的綠草地上
坐滿了密密麻麻的人群
這兒一伙,那里一堆
他們低聲交談著
還有人唱歌,演奏爵士音樂
像一群非法聚集者
但沒有警察驅散他們
我意識到
雖然與他們近在咫尺
相隔卻十分遙遠
在他們眼里
也許我就是妥妥的“境外勢力”
2025年4月18日
《劍橋》
那一年的春天
我和家人去劍橋
造訪這所世界頂級名校
在從利茲到倫敦的途中
我和出租車司機
一位來自中國北方的青年
發生了激烈的爭執
因為他對毛澤東出言不遜
而且引用的材料都來自袁騰飛
當我知道他的爺爺
曾經是一位參加過解放戰爭的老革命
我更氣憤了
忍不住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
在倫敦
我參觀過狄更斯的故居
本來想去拜謁位于倫敦北郊的馬克思墓
或者去海德公園
拜謁那座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的雕塑
但最終兩項愿望都落了空
后來,我們去劍橋
在距三一學院和劍橋河不遠的市場
我們去吃午餐
走進一家簡樸而煙火氣十足的小吃店
我看見墻上貼著幾幅肖像畫
上面的人物
我一眼就認出來了
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毛澤東
風格簡潔
類似中國北方的剪紙和南方的刺繡
這幾幅肖像畫
仿佛一束光
照亮了我的內心
也填補了倫敦之行的遺憾
那頓飯我吃得很香
離開時多看了店主幾眼
想跟他攀談幾句
但由于語言障礙
我還是打消了這個念頭
由于那幾幅肖像
我對劍橋的好感油然而生
也許就是在那一刻
我決定讓女兒報考劍橋
結果真的被錄取了
2025年4月18日
《Bolin公園》
從我居住的亞丁社區
步行大約二十多分鐘
就到了Bolin公園
公園很小,極不起眼
跟那個著名的名字很不相稱
從這一頭走到另一頭
用不了一支煙的工夫
公園里游人稀少
尤其在早晨或傍晚
四周空曠寂靜
像海水沖刷過的沙灘
有一次
我路過一座涼亭
看見有個黑人在彈吉它
一邊用沙啞的嗓門
唱著一支蒼涼的歌曲
他的周圍空無一人
緊挨著Bolin公園
是一條鐵路
從利茲到曼徹斯特一個小時
100多年前,恩格斯在曼城開過工廠
寫下了《英國工人階級狀況》
從利茲到約克也是一個小時
我的女兒正在那里念高中
那天剛走進公園
突然下起暴雨
我不得不躲進鐵道下的橋洞
大雨很快漫進橋洞
整個世界仿佛都快要淹沒了
這時,一輛火車由遠及近
起初很緩慢
仿佛來自十九世紀
越來越快
從頭頂呼嘯而過
我的頭皮一陣發麻
不由閉上了雙眼
當我睜開眼睛
雨停了
公園里一片靜謐
如同初生的嬰兒
我的內心變得極其柔軟
仿佛被雨打濕了一樣
2025年4月18日
[注]Bolin,英國著名哲學家伯林同名
《奧克蘭散記》
1
我這里寫的奧克蘭
不是美國的那個
而是新西蘭第一大城市
2010年,我在那兒居住過半年
我住的社區叫諾斯科特
從諾斯科特到奧克蘭大學
要乘半個小時左右的公共汽車
有一次上車后
我看見女司機在等客的工夫
捧著一本厚厚的書
看得全神貫注
仿佛是在圖書館
這樣的場景
我曾經在俄羅斯見到過
在中國從未見過
2
每次去奧克蘭大學
我都要在圖書館看一會兒書
那里的中文藏書十分豐富
很多在國內難得見到
其中有不少關于文革的
如《內蒙古文革風云》《湖南文革紀實》等
讓我看到了許多被主流遮敝的歷史細節
溫斯頓,一位來自英國的青年學者
正在奧克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
我和他做過一個系列對談
主要議題包括革命中國、改革中國
自由主義和新左派
以及當時倍受關注的
唱h打黑
3
剛到奧克蘭
我造訪過懷希基島
就是中國詩人顧城殺死妻子謝燁的
“激流島”
從奧克蘭漁人碼頭到激流島
要坐四十多分鐘的輪渡
上島后,幾經打聽
才找到顧城和謝燁、英兒
還有他們的孩子小木耳
住過的那座房子
座落于一片雜樹中間
顯得有些荒涼
我的眼晴一陣迷離
腦子里閃過那血腥的一幕
忽然想
小木耳今年幾歲了?
4
周末,去友人家作客
我結識了他的鄰居
道格拉斯,一個面容和善、身材高大的老頭
他聽說我來自中國
熱情地邀請我去他家坐坐
道格拉斯是個單身漢
六十多歲了
退休前做過鐘表匠
在他略顯簡陋和零亂的家里
擺滿了各種舊式鐘表
墻上還掛著幾幅
二十世紀上半葉的奧克蘭老照片
讓我恍若走進了一座博物館
我們聊了一會兒
關于新西蘭,關于中國
道格拉斯嘴里不時冒出一個英文音節:
M——大多數外國人對毛澤東的稱呼
這也許是道格拉斯能記住的
關于中國的
唯一的
符號
5
在奧克蘭
我還結識過一位來自中國的富豪
英文名Paul
比我小幾歲
曾經對我講述過他的傳奇經歷——
Paul畢業于北京大學
辦過一家文化傳播公司
注冊資金100萬元
憑借一位擔任證監會高官的老鄉關系
參與了運作某證券公司上市
資產從100萬到10億
一夜間漲了一千倍
后來,他在證監會的高官東窗事發
他本人也因此逃離了中國
我曾經獲邀去Paul家作客
那是一座擁有近百畝草坪的海濱別墅
游泳池、健身房、豪車、游艇
一應俱全
奢華得令人暈眩
極目遠眺
能看見奧克蘭地標天空城
以及獨樹山
Paul的發跡史
在中國富豪中并非孤例
雖然不到全國人口的百分之一
但他們擁有的財富
占了全民財富的百分之六十
我不是一個仇富的人
但這個數據深深刺痛了我
半年后
我離開奧克蘭
回到中國
辦了一份思想人文雜志《天下》
創刊后
跟《讀書》《天涯》一起
被稱為“新左派”的重鎮
2012年
《天下》停刊
同《湘江評論》一樣
前后只出了四期
其時
唱h打黑剛剛落下帷幕
2025年4月22日
《去托爾斯泰墓地》
2005年
我隨一個作家代表團
訪問了俄羅斯
參觀過不少文學家的故居
如托思妥耶夫斯基、契河夫、高爾基
但給我印象最深的
還是托爾斯泰莊園
從莫斯科到圖拉省
大約三個多小時車程
沿途都是廣袤的土地和森林
道路旁站滿了筆直挺撥的白樺樹
仿佛在列隊歡迎我們
到達托爾斯泰莊園時
已近中午
吃完簡單的午餐
我在餐館附近集市上
買了一個帶木框的托爾斯泰頭像
然后帶著它
走進了托爾斯泰莊園
莊園很大
有上千俄頃土地
托爾斯泰就在這里出生、長大
從這里走向莫斯科
走向世界
然后又回到這里
直至去世
我們參觀了托爾斯泰
做過農活的草屋
寫作《復活》的書房
以及伯爵和夫人的起居室
在這兒
他為大字不識的農民
編寫過識字課本
起草了把土地分給農民的文書
最后,因與妻子發生口角
離家出走
病死在離莊園十幾俄里的
一座小火車站
從故居前往托爾斯泰墓地
要穿過大片繁茂的森林
高大的樹木
帶著馥郁的氣息
迎面撲來
使我如同走進了十九世紀的俄羅斯
似乎走了很久很久
終于來到托爾斯泰墓地
路邊一座長滿青草的小丘
連墓碑都沒有
如果不是地上擺著一株株鮮花
讓人難以相信
這里躺著一顆被稱為“俄羅斯良心”的
偉大的靈魂
我在墓前佇立良久
腦子里滿是青年時代
閱讀《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和《復活》時的情景
仿佛又接受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我懷著崇敬的心情
離開了托爾斯泰墓地
當我走了一段路
發現剛才在莊園門口買的托爾斯泰像不見了
回到墓地
在路邊的草叢中
我找到了那幅帶木框的托爾斯泰像
冥冥中
我感到了某種神秘的召喚
于是,面向那堆土丘
又深深鞠了一躬
如今,那幀帶木框的托爾斯泰像
還掛在我的書房里
每當我寫作或冥思時
都能感受到他目光的注視
2025年4月22日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