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7日早上6點15分,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美經貿高層會談答記者問。
有記者問:外交部發布消息,何立峰副總理將于5月9日-12日訪問瑞士,期間與美方舉行會談。請問商務部能否介紹一下此次會談的背景和相關考慮?
商務部答:“美國新政府上任以來,采取了一系列違規、無理的單邊關稅措施,嚴重沖擊中美經貿關系,嚴重擾亂國際經貿秩序,也給世界經濟復蘇增長帶來嚴峻挑戰。中方為捍衛自身正當權益,采取了堅決有力反制。”
“近期,美方高層不斷就調整關稅措施放風,并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等問題與中方談起來。中方對美方信息進行了認真評估。在充分考慮全球期待、中方利益、美國業界和消費者呼吁的基礎上,中方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何立峰副總理作為中美經貿中方牽頭人,將在訪問瑞士期間,與美方牽頭人美國財長貝森特舉行會談。”
這個接觸通告也說明,之前并無接觸,但凡真的有接觸,我們都會正式通告,不會藏著掖著。
最近對這個接觸式會談,大家基本也有預期。
特別是5月2日的“中方正在評估”,就明顯有一個態度變化,我當時也分析過,這意味著接下來雙方可能有一些接觸。
所以至少我自己對今天出來這個接觸,并不感到意外。
我最近也一直跟大家做預期管理,這場貿易戰打打談談,邊打邊談是常態。
不要一打,就覺得老死不相往來。
不要一談,就覺得馬上要談妥了。
速勝論和速敗論都是不可取的,要做好持久戰的準備。
(1)堅持原則立場
商務部在7日的回應也說了“中國有句古話,“聽其言而觀其行”。美方想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就要正視單邊關稅措施給自身和世界帶來的嚴重負面影響……”
“如果說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圖以談為幌子,繼續搞脅迫訛詐,中方絕不會答應,更不會犧牲原則立場、犧牲國際公平正義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咱們這段話意思就是,接觸歸接觸,談歸談,結果歸結果。
我們這次接觸更多只是過去表態,順便看一下美方的態度,雖然我們對美方也不抱什么期待。
但畢竟美方最近整天打電話過來“請求”見面,那我們接觸一下看看美方態度也沒什么。
從接觸到真正談,是還有一段距離,得看美方的態度。
從真正談,再到談成協議,更是還有十萬八千里的距離。
我們是已經明確說了:“如果美方說一套、做一套,甚至企圖以談為幌子,繼續搞脅迫訛詐,中方絕不會答應,更不會犧牲原則立場、犧牲國際公平正義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所以接觸一下,并不代表我們“慫了”,也不代表我們會讓步。
我們在7日的回應里還說:“中方注意到,一些經濟體也正在與美方進行談判。需要強調的是,綏靖換不來和平,妥協得不到尊重,堅持原則立場、堅持公平正義,才是維護自身利益的正確之道。”
既然我們這樣說,就說明我們是絕不會綏靖,也不會妥協。
但是呢,這兩天我看網絡上也有不少人,一看雙方接觸,就馬上說“構,說“慫”。
在有些人認知里“接觸”=“談妥”=“慫”。
但實際“接觸不等于談妥”,接觸也不代表慫了。
對于這次會談的結果,雙方同時降一部分關稅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但可能得多接觸幾次才行,不歡而散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具體能達到什么結果,取決于美方的態度。但雙方直接達成協議,終止貿易戰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我個人預期,最理想的結果,頂多就是雙方約定一下,同時把關稅調整回某個水平,比如50%-60%左右,然后繼續長期鏖戰,僅此而已,不會有其他更實質性結果。
防杠,這不是我希望如此,只是預判一下有可能的情況。
我也希望,就算美國降低了,我們也不用降低。
但事物不以我們主觀意愿為轉移。
說白了,現在雙方都受不了125%關稅,但誰都不愿意先降低,至少我方是肯定不可能先降低,美國需要我們給他個臺階下,我們也不給。
那么唯一可能就是雙方互相接觸一下,然后找個時間同時降低關稅。
之所以我預期這次可能雙方同時降回到50%-60%左右的關稅水平,主要雙方都需要緩沖時間。
現階段,要特朗普一下子取消全部加征的關稅,顯然是不可能的,至少短期內不可能。
而如果關稅降回到20%左右的水平,反而不好,因為那樣就會有一部分供應商寧愿虧錢也要降價保訂單。
而維持當前125%關稅,相當于直接貿易硬脫鉤,這也不是我方希望看到的。
50%-60%左右的關稅,屬于供應商不會降價,美國零售商可以長期漲價的閾值水平。
可能大家還感受不到125%關稅的危害,但其實長期維持125%關稅,我方也有很多企業撐不住。
國家肯定不能不考慮這些企業死活,畢竟這涉及到的是就業和民生,涉及到方方面面。
所以,接觸一下,雙方同時把關稅降到一個比較適合長期鏖戰的水平,這對我們來說才是比較有利的。
我一直都是比較反對那種感覺貿易戰對我們一點影響都沒有的“速勝論”。
只不過我認為對美國傷害更多。
美國發動貿易戰是殺敵八百,自損三千的行為。
(2)就事論事
其實從我個人主觀喜好來說,我也希望干脆現階段就別跟美國接觸,先把美國晾在一邊,等美國真正感到疼了,自己主動降關稅后,我們再同意和美國接觸。
但個人有個人的喜好,國家有國家層面的考量,各自的信息獲取渠道和層級是不同的。
我們可以保留個人喜好,但不要總覺得國家決策得按照自己想法走。
個人喜好可以快意恩仇,但國家決策更多是在不停做取舍,需要做全局考量。
而且我雖然覺得暫時不接觸更好,但接觸一下也沒什么。
看到網絡上一堆人說接觸就是慫,搞得好像接觸一下就馬上要談妥一樣。
這次接觸,我們更多只是表態,不是我們在拒絕談判。
接觸更多只是看美方的態度,距離達成協議還很遠。
即使雙方同時把關稅降至某個水平,也談不上達成協議或者成果。這對我們來說,也只是對等調整,談不上讓步。
有人說這樣就會讓美國虛空造牌得逞。
但實際上,如果美國拿降低加征的關稅,來要求我們做某些讓步,如果我們答應了,這才叫讓美國虛空造牌達成。
一直以來,我們的策略就是對等調整,美國加,我們加,美國降,我們降。
美國是虛空造牌,我們也是虛空調整,并沒有做出實際讓步。
有人說,就算跟美國同時降了,后面美國也還是會加上去。
這個其實沒什么,我們也做好美國會出爾反爾的準備,讓世人看清楚是美國在破壞談判。
如果美國后面降了再加,我們也加就是了。
對等反制一直都是博弈論里的最優解。
我們需要的只是盡可能拖時間。
就算后面長期滿世界搞陽澄湖,去第三國貼牌貿易,這也是需要有個時間。
按照現在今年就加了145%關稅的水平,很多外貿企業可能都撐不到打通陽澄湖就掛了。
對于美國來說,如果繼續維持145%關稅,就要面臨,要么貨架空空如也,要么物價大幅上漲。
如果讓美國零售商為了避免貨架空空如也,而選擇全面上漲,讓美國企業和消費者自行消化這高額關稅,美國經濟也會崩。
其實從我個人判斷來說,美國頂多再三個月就可能受不了,會自行把關稅降至一個較低水平。
所以完全可以把美國先晾在一邊。
不過既然我們選擇這個時候接觸,就說明有些我們不知道的信息在影響決策。
也說明形勢是比較嚴峻的。
總體來說,其實就是雙方第一回合的交鋒過于激烈,美國4月對我們加了125%關稅,今年累計加了145%關稅,對這么大規模的商品加如此高額的關稅,這都是史無前例的,在世界貿易史上都是首次。
所以雙方都需要有一個緩沖時間,各自喘口氣。
這就是我在4月15日文章里提到的“回合休息時間”。
就好比一場拳擊比賽,會有很多個回合,每個回合之間都有一個短暫的休息間隔時間。
雙方打完一回合,休息一會后,就還會接著打。
直到有一方真正打不下去,完全撐不住了,雙方才有真正談出結果的可能。
這種打打談談、邊打邊談模式,在歷史上都能找到很多案例。
有人基于我方很強勢的預期,認為不用跟美國接觸,我可以理解,也可以保留自己的看法,但至少不要一接觸就喊著慫,那樣性質就變味了,直接從速勝論轉速敗論。
不要停留在要么慫、要么贏的二極管敘事里。
昨天,還有個新聞。
外交部回應中美經貿高層會談:這次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的。
然后就有個記者跑去問特朗普:“中方表示,美方本周末主動請求啟動貿易談判,其立場沒有改變。”
特朗普則回答稱,“他們說是我們發起的?我覺得他們應該回去研究一下他們的文件。好吧。”
雖然特朗普否認,但美國財長貝森特卻露餡了。
5月6日,當主持人問及:“(中美)誰打了第一個電話?”
貝森特隨后連連結巴:“那個……有很多電話,那個……沒有什么‘誰先打的電話’,隨著時間的推移,(中美)有很多接觸點。”
顯然貝森特很心虛。
而且,貝森特在被問到周末見面時,則稱:“周末的會面不是高級談判,只是一個開始。”
連美國財長都說這次見面不是“高級談判”,也就僅僅只是雙方接觸,看各自表態,能不能給后續可能的談判創造條件。
結果很多人卻認為接觸一下就等于談妥。
對于特朗普最新這個表態,今天我們也專門做了個回應。
中國駐美國大使館今天回應。
有記者問,近日中方宣布將與美方舉行會談的消息后,美方仍表示在與中國開始談判前不會降低關稅,并且暗示并非美方主動提出的談判。中方對此有何評論?
我方回答:“關于中美經貿高層會談,中國外交部和商務部都已作出表態。我愿再強調以下三點:
一、美方近期通過多種渠道主動向中方傳遞信息,希望就關稅等問題與中方談起來。中方是在對美方信息進行了認真評估后,決定同意與美方進行接觸。會談是應美方請求舉行的。
二、中方堅決反對美國濫施關稅的立場是一貫的,將堅定維護自身正當權益和國際公平正義,維護世貿組織規則和多邊貿易體制。
三、這場關稅戰是美方挑起的。如果美方真想通過對話談判解決問題,就應該停止威脅施壓,在平等、尊重、互惠的基礎上同中方對話。中方絕不會接受美方說一套、做一套,更不會犧牲原則立場、犧牲國際公平正義去尋求達成任何協議。”
其實我方的態度一直是明確的、一貫的,并沒有發生什么轉變。
(3)實事求是
這場貿易戰注定是曠日持久,包括雙方加的關稅,也可能在整個過程里,出現數次起伏。
雙方在貿易戰過程里,會有不斷接觸、打打談談這都很正常。
最關鍵是我們在整個打打談談過程里,需要堅守原則立場、需要堅守底線,維護自身利益,以對等的姿態去談,那就沒什么問題。
我的老讀者應該知道,我在2020年1月,因為對第一階段協議保留意見,不贊同“全面開放金融市場”,而被連吞6篇文章,也寫過一篇“吶喊”,很多人是通過這些文章關注我。而我方最新說法是“統籌金融開放與安全”,這才是我支持的說法,也說明我5年前對“全面開放金融市場”的擔憂是對的。
我并不是那種不顧事實去迎合的人。
我寫文章的原則就是實事求是,堅持寫自己的心里話。
雖然相比5年前,我的文章風格相對沉穩很多,沒那么激進。
但我寫文章的原則,是從來沒有變過。
這個大家應該能從我的文章了解我是怎么樣一個人。
我不能保證自己的觀點100%正確,但至少都是我自己的心里話。
從我個人角度來說,我確實認為雖然不接觸更好,但接觸也沒什么,這中間可以理解有一些需要取舍的空間。
雖然可能短期內雙方也不會進入到談的過程,如果想要跟5年前那樣,談出一個稱得上協議的結果,起碼也得兩三年時間,至少今年是看不到這樣的協議。
如果兩三年后,雙方能談出協議,我覺得起碼得等到時候具體的協議內容,才能真正討論得失問題。
現在僅因為一個接觸,就馬上蓋棺論定,確實太過于二極管思維。
對于這場貿易戰的過程和結果,我也會基于實事求是的原則去跟大家分析。
該支持,我們支持。
該反對,我也會保留自己的意見。
不過,我相信這一次我們跟6年前是不一樣的,我們已經在這6年時間里,做了很多準備。
美國也跟6年前不一樣,2020年疫情危機里,美國一口氣打光子彈,債務問題比6年前嚴重得多,美聯儲的彈藥箱也不是那么充足。
所以,對于這場長期鏖戰的結果,我是比起6年前要更有信心。
我也一直建議大家能在這兩三年里,做好預期管理,做好持久戰的準備,保持一個平常心,去應對這場驚濤駭浪。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