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友好醫院引發的“門閥”質疑,還在輿論場上進一步發酵,上文老貓講了前因后果:被關系戶反噬的權貴階層
今天想聊聊一些令人不安的變化:這兩天有許多自媒體念叨“黃巢怎么還不來”,并引起無數點贊轉發。
黃巢,山東人,唐末農民起義領袖,從出身地能看出,他對考公無比向往,曾多次參加科舉,但始終沒被錄取。
后來因為關東大旱,出現百萬饑腸轆轆的流民,黃巢趁勢而起,積極收攏饑民,并響應王仙芝起義。
腐朽不堪的大唐擋不住黃巢,被他進入洛陽,隨后黃巢突破潼關,進入長安,并登基稱帝,建國號“大齊”,年號“金統”。
這個草莽政權沒有維持太久,很快就被唐軍和藩鎮聯合絞殺,黃巢退出長安后,于逃難路上遇害。
但就是這個旋起旋滅的農民政權,卻被后世無數文人恨之入骨,甚至出現各種荒謬的段子,如說他“以人肉為食”。
賊圍陳郡三日,關東仍歲無耕稼,人俄倚墻壁間,賊俘人而食,日殺數千。
賊有舂磨砦,為巨碓數百,生納人于碎之,合骨而食,其流毒若是。
上述內容出自官方正史《舊唐書》,大意是黃巢率軍攻打陳州時,出現了糧草不足,于是命人打造舂磨砦。
舂磨砦由幾百個巨型石臼組成,石臼原本用于舂米,如今用來舂人,他們將活人放入其中,接著將其磨碎,合骨而食。
一時之間,陳州附近地區淪為人間地獄,每天都有數以千計的百姓,被生生投入石臼中,成為黃巢軍的“糧食”。
這個故事非常有名,見識不足的古人將其說成吃人魔王,今天的人則普遍將其歸為謬論。
活人被碾成肉泥,真的能吃嗎?
骨頭、頭發、五臟六腑、尿、屎、肉,最后會全部混在一起。
這得腥臭成啥樣啊?和直接吃屎也沒區別了!
進一步要思考,為什么要編這種惡毒的謠言?因為文人士大夫是真的恨黃巢!
黃巢這場短暫的農民起義,不僅敲響了大唐喪鐘(唐朝末代皇帝被黃巢余部朱溫所殺,距離黃巢之死23年),也徹底毀掉了士族門閥!
黃巢對百年門閥的打擊,全方位且毀滅性,那些從兩晉時代就開始稱雄的門閥,經“黃巢之亂”后一蹶不振!
門閥在人口、經濟和社會地位等方面,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重創,而古中國的社會階層結構,也因此發生巨大改變。
門閥起源于魏晉時期,源頭是曹操父子開創的“九品中正制”。
這一制度本是為了選拔人才,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被門閥士族所把控。
由于推薦權大多由門閥士族把控,他們在評定人才品級時,主要依據家世門第,而非才能。
門閥子弟能夠輕松獲得高官厚祿,寒門子弟卻很難有出頭之日,階級差距判若天淵,階級流通徹底堵死!
歷史課本上引用的那句,“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是當時社會的真實寫照。
在政治上,門閥壟斷了朝廷的重要官職,形成了 “公門有公,卿門有卿” 的局面。
他們在朝堂上擁有巨大的話語權,甚至能夠左右皇帝的決策。
東晉時期,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門閥的勢力,更是達到了政治頂峰,出現了 “王馬共天下” 的特殊政治格局。
哪怕是至高無上的皇權,也不得不與門閥士族共治天下 。
經濟上,門閥擁有大量的土地和勞動力,并通過不斷兼并土地,建立起規模龐大的莊園經濟。
莊園內不僅有豐富的農業生產,還涵蓋了手工業、商業等多個領域,基本實現了自給自足。
大量的佃農依附于門閥,為他們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勞動力,使得門閥族的經濟實力不斷增強。
文化上,門閥也占據絕對主導地位,他們掌握文化資源,壟斷文化傳承,當時的文化名人,幾乎都出自士族。
大家比較熟悉的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就出自赫赫有名的瑯琊王氏。
到了隋唐時期,統治者意識到門閥勢力的膨脹,對中央政權構成了嚴重威脅,于是推行科舉制度。
科舉制打破了門閥對官職的壟斷,為寒門子弟提供了晉升機會,階級流通重新打開,窮人子弟也也有了入場券。
門閥并沒有坐以待斃,雖然科舉制的推行,使得他們沒法再壟斷官場,但他們很快就有了別的對策。
門閥士族憑借著深厚的底蘊,大力扶持家中子弟,那些子弟通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后,就能憑借家族的優勢迅速升遷。
而他們的子弟進入官場后,為了扶持不爭氣的“自己人”,開始頻頻利用科舉漏洞。
唐朝中期以后,門閥士族參加科舉的與日俱增,當時沒有“糊名”制度,反而采用 “公薦”、“通榜”等手段。
用今天的話來說,當時考卷姓名欄都不密封,而且流行“導師推薦”制度,只要被德高望重的導師認可,就可以免試錄取。
從積極面看,這種做法兼容社會公論和輿情呼聲,避免出現懷才不遇的“滄海遺珠”
從消極面看,真的就太多了,肯定給人情和權勢留下各種干預空間。
唐朝官方自己都承認,“亦有脅于權勢,或擾于親故,或累于子弟”。
主考官在科舉之前,已列好中舉者的名次,出現了“未引試之前,其去取高先,固已定于胸中矣”。
門閥利用手中的權力,勾結科舉的主考官員,為子弟或裙帶關系謀取不正當利益,各種弄虛作假,到處暗箱操作。
原本作為流通渠道的科舉制,漸漸成為權貴集團的“察舉制”。
文宗大和二年的進士考試,由崔郾出任主考官,擔任太學博士的吳武陵向其推薦杜牧。
為了證明杜牧確實有才華,吳武陵當場拿出杜牧的名作《阿房宮賦》,這篇雄文令崔郾非常吃驚,直呼大才。
于是吳武陵提議,“請侍郎與狀頭(元)”,結果崔郾回答“已有人”,只能給杜牧第五名,因為前四名已經定好了。
考場黑幕不斷的結果,自然是門閥子弟重新占據要害崗,寒門子弟越來越沒機會實現階級躍遷。
門閥世族非但沒有被科舉限制,反而利用其中的漏洞,讓子弟不斷地應舉中第,進一步擴大了家族聲勢。
而那些被剝奪機會,看不到前途的寒門子弟異常憤懣,在不斷積累的情緒中,他們等來了“天命人”黃巢。
《資治通鑒》對黃巢如此評價:巢善騎射,喜任俠,粗涉書傳,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
史書惜字如金,聊聊幾筆就勾勒出一個落榜生的憤怒:屢舉進士不第,遂為盜。
黃巢文采究竟如何,已經成了永遠的謎題,歷史上只有幾首(懷疑偽作)菊花詩流傳下來。
一首《不第后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還有一首《題菊花》: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他年我若為青帝, 報與桃花一處開。
假如真是黃巢所寫,說明他是真的有些才華,如果是公平考試,競爭不過士族,他會放著好日子不過,非要提著腦袋去造反么?
他起義時也曾發布檄文,歷數大唐朝廷罪過,科舉不公就是重要內容。
可見他一直對于科舉失意,考場黑幕耿耿于懷,認為“朝廷負我”!
但朝廷的那些權貴階層,那些高高在上的門閥士族,看不到一個落榜生的憤怒,無非是一只螞蟻的掙扎。
直到黃巢的大軍進了長安,直到報復的屠刀砍刀身上,直到“昔時繁盛皆埋沒,舉目凄涼無故物。天街踏盡公卿骨,內庫燒為錦繡灰”……
黃巢用暴力做了最后清算,這種徹底推倒重來的方式,付出的社會成本遠超想象。
唐末可怕的戰亂,導致系統崩潰的災難性后果!
人口從5300萬銳減至1600萬,文化典籍損失不可計數,更催生出五代十國的大分裂,衍生出無數凄慘的人間悲劇……
后來北宋對科舉做重大革新,用“糊名制”切斷考官與考生的關聯,用殿試讓皇帝成為最終仲裁者,用南北分卷保障地域公平。
這些措施雖不完美,但確實開創了"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流動空間,這些變化不能不說和黃巢有一定關聯。
我們走后,他們的科舉會糊名,考試不敢再偏袒門閥,會讓你們有機會當官,這不是他們突然變成了好人,而是我們來過!
當社會流動通道被既得利益者把持,當公平競爭淪為表面文章,當底層精英的上升路徑被系統性堵塞。
那黃巢的幽靈,就會在歷史長廊中若隱若現,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視。
這不是什么預言,而是基于千年中國史,提煉出的政治力學:壓力沒有消失,就會轉移;問題不去解決,就會變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