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不僅是一種工作方法,而且是關系黨和人民事業成敗得失的大問題。”在調查研究中,會議調查是經常采用的一種方法。陳云作為第一、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在革命與實踐中,長期堅持調查研究并屢屢取得顯著成效,總結他的調研方法,其中召開座談會就是陳云經常運用的方法。那么,如何在調研中組織好座談會?在陳云看來:
人數要適宜,要少而精
座談會的人數要適宜,要少而精。在陳云看來,做好調查研究工作,可以先“開小型座談會”,“召集五六個單位或工廠的人員,請有關各部也參加,聽匯報發言”,主要“以小會為主”,參加人員要找的適當。1941年5月,在討論關于舊蘇區、舊游擊區的工作問題時,陳云就專門致電晉西區委員書記林楓,要求派人來延安討論支部工作,并提出將興縣、文水、臨縣三縣“好的和中等的支部各派一人(共六人)”而且來的必須是支部書記、本村人,年齡在二十六歲以上,“對于該村的每家情形及全村大小事情知道很清楚”,“對于支部的創立由開始到現在完全知道”。1961年陳云第四次回到上海青浦縣小蒸公社進行調查,當時召開了10次專題座談會,會議的內容各不相同,為此,陳云有幾次主要是向干部做調查,有幾次是和公社黨委交換意見。正是通過這些專題座談,陳云了解到大量鮮活詳細的一手資料,深刻認識到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
善于控制會議
開座談會要善于控制會議,抓住問題,引導人員反映真實情況。1961年10月14日至11月3日,陳云在北京香山飯店主持召開了20多天的煤炭座談會,參加會議的有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煤炭工業部部長張霖之、國家計委副主任薛暮橋等人,在會議的開始,陳云就明確提出討論中分兩類問題,一類是廠礦企業內部的問題,一類是從部、從全國的角度來看的全面性的問題。會議過程中,針對干部提出的問題,陳云不時進行引導,如平頂山礦務局干部在座談會上講到關于老工人,一些單位提出打垮老工人,老工人不會說話,不會虛夸,年輕人嘴巴沒毛,辦事不牢。陳云立即講道,革命隊伍中沒有青年人也不行,大革命失敗后,有的老的都不干了,青年還要干。要有沒毛的,但也要有有毛的。
要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
座談會要讓大家充分發表意見,暢所欲言。與會人員的廣泛參與是座談會取得好效果的前提,也是充分發揚民主集中制的生動體現。如何調動參會者的積極性?在陳云看來開會的方式不要刻板,“開會時盡可能讓到會者隨便、熱烈的爭論。”要有“三不”,即不戴帽子、不抓辮子,不打棍子,讓人暢所欲言從各方面把問題兜出來。1955年1月,曾經跟隨陳云到青浦調研的周太和就回憶說,陳云在50年代調研糧食統購統銷問題時,剛到青浦就找了農民、商人、小學教員、居民、干部等不同身份、不同階層的人坐下來進行座談。在“座談中,有贊成的,也有反對的;有的只贊成統銷,主張限制城市消費量,不贊成統購;有的批評干部購了‘過頭糧’,也有不少農戶反映留糧過少,口糧短缺。”對于這些不同意見,陳云非常重視,認為“有意見敢于反映,這是他們對共產黨的信任。”
△1953年10月10日,陳云在全國糧食會議上的報告提綱。
作為農業大國,老百姓的吃飯問題始終牽動著陳云的心。1961年全國人均用糧430斤,比1957年減少了170斤。糧食減產問題令陳云深感憂慮,在他看來“農業增產依靠化肥和水,要把發展化肥工業列為農業增產的主要途徑”。后來經過實地調查和有關部門的討論,陳云又于1961年專門在杭州召開座談會,集中研究如何解決化肥工業發展問題。這次座談會每天開半天,開了六次,陳云一再強調大家要暢所欲言,認真提出相關意見。會上,彭濤為落實氮肥設備制造而提出的進口材料的意見就得到了陳云的大力稱贊。他說這“是個大發明,是件大好事,是很重要的措施和保證。”經過熱烈討論,最終會議認為1962年至1969年這幾年中氮肥廠應搞大型的,應集中力量每年建成一個年產20萬至25萬噸合成氨能力的工廠?! ?/p>
△1955年7月21日,陳云在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作關于糧食統購統銷問題的發言。
新時代新征程,大興調研之風,我們要學習陳云的調查研究方法,注重調研實效,不能搞表面化調研、為調研而調研。要注重會風,避免開會一屋子、發言念稿子的“作秀式”調研。要通過座談會謀實思路、做實方案、扎實工作,以奮斗的姿態、務實的作風推進調查研究取得實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