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前文通過中蘇兩國的鋼產量數據對比,批判了李海文夸大蘇聯建設成就、貶低新中國建設成就的歷史謠言。今天,筆者就再通過發電量增速的對比,來批判李海文吹捧蘇聯、貶低中國的歷史謠言。
在論述這一主題之前,筆者先對上一篇內容的細節做一個補充。筆者仔細查閱了蘇聯的經濟統計年鑒。按照他們給的數據,1953年初鋼產量是三千五百多萬噸,但是1953年整年的鋼產量為三千八百多萬噸。為了使對比標準嚴格化,筆者認為也可以采取“3810萬噸”這一數據。按照1953年蘇聯鋼產量3810萬噸算,蘇聯的鋼產量是29年(1924年到1953年)增長38倍、26年(1928年到1953年)增長10倍多,我們新中國的鋼產量還是26年(1950年到1975年)增長39倍,就是發展速度比蘇聯更快。26年的時間,蘇聯的鋼產量,損失了1389萬噸、發展了10倍,我們新中國的鋼產量,損失了1722萬噸,仍然發展了39倍——可見我們新中國的發展速度是比蘇聯更快的。下面我們通過發電量增速對比來看新中國和蘇聯的發展狀況。
(1)關于1950年到1975年——也就是毛澤東時代中國的發電量
根據上表可見,新中國在1950年發電量為46億度。1960年,發電量為594億度。這十年的時間,新中國發電量增長了548億度。毛澤東時代26年,新中國發電量從46億度增長到了1958億度,整整增長了42倍之多!值得深思的是,民國時期,也就是1923年到1948年這26年,中國發電量增長了6倍;毛主席離開我們之后,1979年到2004年,發電量增長了7.8倍;而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發電量增長倍數,遠遠大于民國時期26年發電量增速和新中國在主席老人家離開我們之后26年發電量增速之和。這些都來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權威數據,是完全可信的。
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電量也有波動,減少過245億度。但是,這絲毫沒有影響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的發電量以驚人的速度向前發展。毛澤東時代發電量減少的年份,分別是蘇修撤資使我國不得不縮減工業戰線從而減少工業用電量的困難時期以及國家主要進行政治運動而沒有重點抓經濟建設的1967年和1968年。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很長時間并沒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是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發電量和鋼產量增速大于世界上其他任何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國家和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時期,這是值得深思的。
(2)關于1928年到1953年蘇聯的發電量
由于電力工業比鋼鐵工業更具有新興意義,即使是作為20世紀初的世界工業大國的沙俄、法國、日本等國,發電量發展規模也是極其有限的。再加上一戰帶來的沖擊,蘇聯的發電量起家并不高。
根據圖標可見,1928年,也就是蘇聯一五計劃開始的那一年,發電量只有36億度。十年之后的1939年,蘇聯發電量增長到了390億度,增長了354億度之多。但是,蘇聯發電量增速并不如新中國從1950年到1960年這十年發電量增速。根據前文已知,新中國從1950年到1960年,發電量增長了548億度,比蘇聯發電量增速快得多。
根據蘇聯的統計年鑒可知,受第二次世界大戰影響,蘇聯發電量損失過50億度。從1928年到1953年,在這26年,蘇聯發電量從36億度增長到了1343億度,增長了37倍之多。但是,這個速度還是不如新中國發電量增長迅速。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26年,發電量增長了42倍,比蘇聯在1928年到1953年的增速多了5倍。
綜上所述,整體對比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電量增速和1928年到1953年蘇聯發電量增速,毛澤東時代的中國發電量增速是比蘇聯發電量增速更快的。李海文貶低毛澤東時代中國建設成就、過分夸大蘇聯建設成就,是完全錯誤的。
(3)提前回答某些讀者可能會提出的疑問
也許有人會問——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電量和鋼產量損失過那么多、減少過那么多,還比蘇聯發展得快,那么如果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從建國就踏踏實實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搞各種運動、不讓發電量和鋼產量損失這么多,會不會發展的更迅速呢?對于這個問題,我曾經回答過了:毛主席是最高瞻遠矚的戰略家,他在短期經濟效率和人民長遠利益之間毅然選擇過暫時犧牲短期經濟效率、以捍衛人民長遠利益為主要任務。短期經濟效率的損失,在主席看來,是“無關大局”的。主席年譜里面,主席的講話說的清清楚楚。主席認為,在鍛煉群眾的防修反修探索之中盡力鍛煉了大量群眾骨干、鍛煉了群眾自己捍衛自己當家做主權利的能力是必要的、及時的,是探索的主流。
以上是對李海文的錯誤觀點的繼續批評和對讀者可能出現的疑問的提前回答。習近平同志公正指出,毛主席時代的新中國,“建立和發展了包括‘兩彈一星’在內的強大國防力量,徹底結束了舊中國屢遭外敵入侵的歷史,我國國防力量走在世界前列”(習近平:《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13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而毛澤東時代的新中國建立的強大國防力量的重要物質基礎,就是毛澤東時代超高速增長的電力工業和鋼鐵工業。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