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對于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印度來說,心愛的、引以為傲的“陣風”戰斗機,忽然就被自己瞧不起的巴基斯坦擊落了好幾架,這無疑成了心中一道滴血的傷口。
想想阿Q被自己瞧不起的小D暴打之后,氣成了什么樣子,就能明白了。
(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網紅豪哥哥制作的視頻《剛買的飛機被打了》,在網上迅速傳播,有點像前些年的“科目三”、“江南style”那樣,還被巴基斯坦網友大量模仿,發到tiktok上狂歡,甚至巴國防部的官方賬號也含笑轉發……
這,簡直等于往印度上的傷口上撒鹽。
坦率地說,印度被嘲笑,很大程度上,屬于咎由自取。
印度的悖論在于,其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都不足以支撐其成為一個霸權國家,但印度的精英階層,似乎沉浸在某種霸權夢中,不能醒來,這其中的矛盾與張力,就必然會把印度引向失敗,乃至出乖露丑。
即以此次印巴沖突為例。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發生恐襲,合理的做法,當然是首先進行調查,最好如巴基斯坦主張的那樣,請聯合國這樣中立的第三方主持,進行公正、透明的調查,待發現確鑿的證據后,再對策劃、發動恐襲的勢力或國家進行打擊。
但印度卻不是這樣。
恐襲發生后,印度給人的感覺是:終于有借口了。于是不由分說就要對巴基斯坦進行軍事打擊,這不能不讓人聯想到“911”后,美國也不由分說地就要打擊阿富汗與伊拉克。
但問題在于,印度不是美國,接受了“中械”【點擊閱讀】的巴基斯坦也不是伊拉克。
結果大家都看到了。
印度在短短幾天的時間內,就完成了從自視甚高到自取其辱的轉變。
一個國家和一個人一樣,一旦形成某種習慣,就很難改變。
1962年的中印邊界沖突,也是如此。【點擊閱讀】【點擊閱讀】
當時,中國的確是把印度視為第三世界朋友的,苦口婆心,一忍再忍,但印度就是不聽嘛,一定要訴諸武力,有什么辦法呢?
結果當然是自取其辱,開國總理尼赫魯打了敗仗,郁郁而終。
如今,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印度還是什么也沒學會,什么也沒忘記。
02
—
印度沒有忘記什么?
1948年獨立前,印度曾經是大英帝國最大的海外殖民地,“帝國皇冠上的明珠”。
本來,有這樣屈辱的經歷,印度應該和中國站在一起,肩并肩地一起反對新老殖民主義,反對大大小小的霸權主義,為建立一個更加平等的國際秩序而共同奮斗。
但是,印度的上層精英,早已“英國化”了,他們在獨立后又撿起了大英帝國丟下的“帝國夢”,幻想能夠像大英帝國那樣神氣活現。
尼赫魯就說,印度要么做有聲有色的大國,要么就銷聲匿跡。
這樣的心理結構,與阿Q痛恨趙太爺,但又夢想自己能成為趙太爺是一樣的。
印度之所以如此,說到底和印度在獨立時走了捷徑,沒有如中國那樣經歷一場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洗禮,殖民主義的東西、封建主義的東西等都保留得太多。
當時看起來,獨立的成本很低,“沒有流血”,但不良后果在獨立后就慢慢顯現出來了,無論內政,無論外交,都是如此。
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獨立、解放、革命……都不能走捷徑!
最后,順便說說《剛買的飛機被打了》。
這段視頻,我也很喜歡,看了好幾遍。
但有沒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呢?
有的。
如前所述,印度被群嘲,有咎由自取的因素,但我們不能停留在“你對我不好,現在你倒霉了,我很開心”的位階上,那樣就和印度一樣了。
我們的境界應該更高一點!
為什么不在其中加上一句“恃強凌弱不行啦”這樣的點睛之筆呢?
這樣,印度人看了就不光會受刺激,也會有所頓悟;其他國家的人看了,不僅會覺得爽,也會覺得有啟發。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中國人不喜歡好萊塢把我們塑造成陰險奸詐的傅滿洲,印度人大約也不喜歡我們把他們塑造成又蠢又萌的“阿三”。
未來的競爭,是文化的競爭。中國硬實力上去了,文化也要引領世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