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五七指示》是毛主席在1966年5月7日看了總后的一份報告之后,寫給林彪的一封信。當時主席正在上海,過了幾天毛主席把在北京的陳伯達、楊成武、戚本禹叫過來,專門談了一次話,其中的內容過去有的朋友提到過,這里指出一點,當時陪同毛主席的江青做了記錄,因為她列席談話沒有發言,所以她記錄的內容和戚本禹的記錄加在一起,應該是比較詳盡的。
1966年5月5日毛主席在上海會見了來訪的阿爾巴尼亞部長會議主席(總理)謝胡同志,我方在座的還有中央政治局常委周恩來、林彪、鄧小平
本文要點如下:
1.1966年5月13日毛主席談話內容;
2.《五七指示》:人類文明的遠景計劃;
3.學者描述《五七指示》以黨中央的名義發出時的情景。
欲知詳情,請看下文。
01
1966年5月13日毛主席談話內容
1966年5月12日下午,毛主席的機要秘書徐業夫打電話給北京的戚本禹通知,讓陳伯達和解放軍代總參謀長楊成武、戚本禹速去上海。
第二天早上他們三人乘飛機抵達上海虹橋機場。徐業夫已在機場等候我們,在去賓館的汽車上,徐業夫把已經印好的林彪轉呈給毛主席的解放軍總后勤部的一個報告,以及毛主席在5月7日為這個報告寫給林彪的信給了他們。在車上,我們就看起了文件。然后就到了毛主席的住地。
毛主席說,今天找你們來就是為了研究你們手里看的文件。
主席接著指出:
【從遠古以來,人類一直沒有什么社會發展的長遠計劃,人類社會發展應該有個遠景計劃,這才是人類文明。我們講的人類文明,是共產主義。它是馬克思根據現代生產力發展情況設想的,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等書中講了一些關于共產主義的具體的設想。只有共產主義社會,才是文明社會。
我以前談過張魯,張魯是東漢末年的農民領袖,與黃巾一黨,他也有些共產主義想法,這些想法大概來源于古書上講的大同世界,只是古書上那個大同世界講得很模糊,因為那時沒有新的生產力,對將來的大同世界無法具體化。張魯的時代社會進步了點,所以張魯的大同世界就比以前具體化。在張魯那里治病不要錢,吃飯也不要錢,但不能亂吃,吃飽就可以了。有的人,例如一些貴族豪富,吃那么多,浪費那么大,總不好!】
這里談兩點:
第一,毛主席這里說的《哥達綱領批判》等書,可能包括《德意志意識形態》,在這本書中,馬克思、恩格斯對共產主義社會人們的生活作過這樣的描述:“隨自己的興趣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對錯誤的思想、言論或行為進行分析、評論、駁斥。”
第二,1958年底在外出視察時,曾就人民公社的探索,談及歷史上的張魯:
【漢中有個張魯,他搞過吃飯不要錢,凡是過路人,在飯鋪吃飯吃肉都不要錢。他搞了30年,人們都高興那個制度,這有種社會主義的作風,我們的社會主義由來已久了。】
這些陳伯達、戚本禹比較熟悉,楊成武也有所了解。
接下來主席繼續說:
【我們現在找到比張魯更好的辦法了,解放軍總后勤部總結的這個經驗,就是一個共產主義社會未來的萌芽,每個人分工不是那么刻板,一業為主,全面發展。解放軍戰士除了軍事,可以做工,務農,又能學習文化知識,發展藝術才能。勞動者的勞動不要那么緊張,不要一天到晚干活,要勞動與學習相結合,有分工、有合作。做領導的也要勞動,定期勞動一下,和大家打成一片。分配上要允許有點差別,但不要太大,不要搞特殊,成為一個特殊階層。】
顯然,毛主席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就《五七指示》做了進一步的論述,這就超越了馬克思理論上的設想,同時也超越了列寧“星期六義務勞動”的偉大實踐探索。
主席說,林彪同志有個報告過來,我給他寫了幾句話,請你們來一起修改一下。
談話時,戚本禹坐在毛主席身旁,江青坐在對面。毛主席請陳伯達、楊成武、戚本禹三位都發表的意見。
5月15日,中共中央印發了學習貫徹毛主席“五七指示”的通知。
02
《五七指示》:人類文明的遠景計劃
從古為今用角度考察,毛主席的設想超越了張魯。張魯的做法,帶有空想社會主義意味,但是經過實踐證明,毛主席的《五七指示》帶出的“五七道路”,是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
從洋為中用角度考察,毛主席在理論上大大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限制資產階級法權”的主張,這是帶有突破性的進展,也是外國學者稱毛澤東主義的主要原因。另外,在實踐上,毛主席對列寧探索干部參加勞動的實踐,又向前大大推進一大步,這對于防止干部脫離群眾這個“最大危險”,是切實可行的想法說法做法,今天看來,那完全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
03
學者描述《五七指示》以黨中央的名義發出時的情景
——摘錄《一份軍隊報告引出領袖的“理想王國”(三)——毛澤東“五七指示”發表50周年梳理筆記》
李克勤后記:
毛澤東文化,異而優,在《五七指示》的理論探索與實踐探索上得到了集中體現。到了1966年,毛主席的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的探索,在道層面與器層面都有突破,那是革命性的道器變通之變,至于能否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那還是取決于立場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