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衰退是當今世界一個時髦的話題,大多數人包括美國人自己都認為美國正在衰退,其理由是美國制造業的萎縮,經濟增長緩慢,中產階級貧困化,社會矛盾與動蕩加劇,等等。所以,倒逼制造業回流是使美國再次偉大的基礎。但是,針對此觀點,最近美國著名政治評論家法里德·扎卡里亞(Fareed Zakaria)撰文認為,倒逼制造業回流美國是一種錯覺,不僅不可能,而且成本巨大并有害于美國經濟。事實上,制造業衰退是經濟發展的自然結果,主導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經濟的是服務業,金融業,科技創新,而不是傳統制造業。在這方面美國不是衰退了,而是變得更加強大了。不是貿易逆差,而是貿易順差。那么,如此又何來美國衰退之說呢?
美國未來學家丹尼爾·貝爾在《后工業社會的來臨》中曾經分析到,人類社會的發展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即前工業社會,絕大部分勞動力從事采掘和提取自然資源的工業,礦業、漁業、林業、農業。生活主要是同自然競爭。工業社會,是商品生產的社會,生活是與經過加工的自然界進行競爭。后工業社會,是以服務業為基礎的,因此它是人與人之間的競爭。這里主要考慮的不是純粹的體力或者能源而是信息,主要人物是專業人員。同樣,美國管理學大師彼得·德魯克在《后資本主義社會》一書中也認為,后工業社會最關鍵的資源將不再是工業化時代的資本,也不是農業化時代的土地,而是知識。所以,后工業化時代是“知識社會”的時代。
事實上,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關于美國有沒有衰退?美國與西方國家的學者就有過爭論。大多認為美國衰退不可避免,美國是在重蹈大英帝國的覆轍,世界將進入“霸權之后”的時代。但是,英國學者蘇珊·斯特蘭奇在《國家與市場》一書中認為,美國衰退只是表象,實際上美國是更加強大了。不錯,美國制造業萎縮,經濟增長減緩,產業空心化,中產階級貧困化,等等,顯示美國正在衰退。但是,這難道不正是美國去工業化,從工業化社會向后工業化社會過渡的結果嗎?不錯,美國在世界產出中的份額是減少了,但是僅僅計算產量或工業品出口,而忽視美國在世界服務業,金融,保險,數據儲存和等服務業市場所占的份額,那是不切實際的,因為正是這些服務業如今對美國來講是更為有利可圖的行業,而且是影響其它行業非常有效的權力源泉。當然,麻煩的是,估計美國在世界服務業中的份額要比估計美國在制成品產量中的份額困難得多,因為它們的交易難以統計。另外,美國的份額還應該加上美國的海外投資回報,對于美國企業來講,海外經營往往比本國市場更加重要。但是,想通過仔細查閱公司賬目找出海外業務究竟有多少,也是很困難的。所以,從政治經濟學的目的來講,僅僅關注制造業是目光短淺的,就像只關注19世紀后期英國農業產量與世界農業總產量的比率一樣。
對比美國,如果說美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從工業化社會向后工業化社會的過渡,那么中國面臨的問題是如何從一個落后的工業化國家向發達工業化國家的發展與過渡。過去40年無疑是中國工業化發展最為迅速的時代,一舉從一個落后工業化國家轉變為世界上第二大工業經濟體國家,這是人類歷史的創舉。顯然,中國的成功離不開中國“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相結合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但是也離不開美國與西方發達國家的去工業化進程以及由此推動的產業轉移和全球化,可以說中國是過去四十年里,美國與西方國家去工業化,產業轉移與對外投資的主要受益者。對此如同現在的城市已經不再是制造業的中心,而是金融服務業的中心,是知識與創新的中心。制造業被不斷地轉移到城市周邊的城鎮與鄉村。同樣,當今世界體系的中心也將不再是工業化時代的制造業中心和“世界工廠”,而是知識與創新的經濟體大國與地區,制造業中心將被不斷地轉移到世界體系或者說全球產業鏈的半邊緣與邊緣地區和國家。比如,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以后,隨著美國與西方工業化發達國家向后工業化社會的轉變,制造業轉移到了日本與亞洲“四小龍”,然后到了九十年代以后又轉移到了中國。
而目前經過40年的大發展,大繁榮,中國經濟與社會同樣正在面臨一場新的大轉型。一方面,產能過剩,舊的產業被淘汰,或者轉移到越南,東南亞與印度等國家,經濟增長將呈現下滑趨勢,就業形勢變得嚴峻,中產階級面臨“貧困化”的趨勢。但是,另一方面,中國經濟又將面臨如何向“新質生產力”方向的轉型與發展,由此也將創造更好的工作機會。那么,中國經濟發展是“見頂”了呢?還是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中國經濟是停滯衰退了呢?還是將變得更加強大了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