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印象里,對印度過度吹捧最著名的公知是高曉松,他當年是這樣評價印度:
印度是一個很美好的國家,整個社會都是平和的,到處都見不到警察,貧民窟那么大,但是犯罪率很低,幾乎看不到小偷。
這次巴印沖突,吹捧印度,為印度說話的公知又多了起來,他們看不得印度吃虧,畢竟巴基斯坦使用中國的“殲十”系統擊落多架印度戰斗機,對于恨國黨的公知來說,他們的心情非常沉重,故跳出來為印度說話也就不奇怪。
舉一個例子:
這位叫朱智勇的作家,從他的發言可以看出,既沒有“智慧”,也不“勇敢”,反而是幼稚,是軟骨頭,是站在印度立場造謠。
需要警惕類似輿論的背后三個問題:
1.崇洋媚外的“友邦驚詫論”。
這位作家開頭就說“沒有必要貶低印度”,在這個時間點站出來維護印度,主要針對印度在“巴印沖突”中吃了虧所說的。
印度這次顯露的實力并沒有他們自己吹的那么厲害,這是事實,而不是貶低。
印度這幾年在中國邊境制造沖突轉移國內矛盾,在金磚峰會和上合組織屢次做攪屎棍,中國網友不喜歡印度,依據事實諷刺了幾句印度,沒必要大驚小怪,還搞“友邦驚詫論”那一套,在外網,印度諷刺中國的輿論還少嗎?
別人諷刺中國,公知叫中國反思:為什么他國那么恨中國,肯定是中國做錯了事。
中國諷刺外國,公知還是叫中國反思:這么諷刺是不文明沒素質,不要那么自大。
中國無論做什么,在公知眼里都是不對,他們就是一幫逆民族主義者,處處站在他國立場說話,從不維護自己的民族利益。
2.搞歷史虛無主義。
這位作者說中印“兩國彼此之間沒有歷史問題”,印度“沒有領土野心”,更是在睜眼說瞎話,公開在搞“歷史虛無主義”。
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印度趁中蘇關系惡化,趁中國處在困難期,于是野心勃勃侵犯中國的領土,這當然成為了歷史,但這歷史能忘嗎?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
不說遠,最近這些年,印度為轉移國內階級矛盾,時不時在中印邊境制造小沖突。
還得是中國國力強大,所以印度不得不克制下來,只能和我們搞冷兵器對峙。
但在這些對峙沖突中,我們仍然出現陳紅軍、陳祥榕、肖思遠等戰士的犧牲。
“吾兒勇否?”答曰:“勇冠三軍!”
說的就是祥榕勇犧牲的事。
我們的戰士艱苦地保家衛國,甚至為了民族利益犧牲,而他卻在背后耍嘴皮子給印度說話,公開造謠,罔顧歷史,大搞“歷史虛無主義”,努力維護他國民族利益。
說他是民族敗類也不為過。
3.用戰術例子否定國家戰略和民族利益。
印度民族主義政府在圖謀替代中國產業鏈,而不是這位作家所說的融入中國產業鏈,這有本質區別。現在處在中美大博弈,存在著全球產業鏈競爭。“巴印沖突”,很有可能還是美國慫恿,讓印度試試中國武器,好在關稅戰中施壓,贏了把制造業重心轉移到印度。
這位作家舉小米作為案例,大談國際化,大談與印度合作的各種好處。
例子舉得不咋樣,印度雖有人口規模,但營商環境是真的差,動不動找理由罰錢。
這時候他們不說印度政府破壞營商環境,反而要擁抱、理解和寬容人家的做法。
我們的中國企業要有總體國家安全觀念。
某些上市公司尤其是在境外上市公司往往只考慮業績增長,至于產業鏈安不安全,利潤能不能拿回來并不重要,他們看中市場潛力,看中的是在資本市場變現。
中國與印度當然可以深度合作,但應該有一個前提,就是他放棄做攪屎棍,放棄對北部擴張和狂熱的民族主義,并且應該如東南亞這樣主動配合融入中國產業鏈。
無論從地緣政治層面,還是從經濟結構角度,我們與印度矛盾是戰略性和結構性。
所以對吹捧印度的輿論,不僅僅警惕他們的崇洋媚外,還要考慮到國家安全問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