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削者和被剝削者之間不可能有平等,因為剝削者世世代代又受教育,又有富裕的生活條件,又有各種技能,而被剝削者大眾甚至在最先進最民主的資產階級共和國里也是閉塞、無知、愚昧、膽怯和分散的。在革命以后的長時期內,剝削者必然在許多方面保持巨大的事實上的優勢:他們還有貨幣(貨幣是不能一下子消滅的),有某些動產(往往是很多的);有種種聯系,有組織和管理的技能,知道一切管理“秘訣”(習慣、方法、手段和竅門);有較高的教育程度,同高級技術人員(他們的生活和思想是資產階級的)接近;有無比高超的軍事技能(這是很重要的),以及其他等等。
如果剝削者只在一國內被打倒(這當然是典型的情況,因為幾國同時發生革命是罕有的例外),他們依然比被剝削者強大,因為剝削者的國際聯系是很廣泛的。而且一部分被剝削者,即最不開展的中農和手工業者等等群眾,是跟著并且會跟著剝削者走的,這已為過去的一切革命所證明,巴黎公社也不例外(因為凡爾賽軍隊中也有無產者,這一點被極其博學的考茨基“忘記了”)。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以為在比較深刻的、重大的革命中,可以簡簡單單地用多數和少數的關系來解決問題,那就是最大的愚蠢,就是庸俗的自由主義者的最愚蠢的偏見,就是欺騙群眾,就是對群眾隱瞞明顯的歷史真理。這個歷史真理就是,在任何深刻的革命中,多年內對被剝削者還保持著巨大的事實上的優勢的剝削者,照例要進行長期的、頑強的、拼命的反抗。剝削者沒有在最后的、拼命的戰斗中,在多次戰斗中試驗自己的優勢以前,決不會像甜蜜蜜的傻瓜考茨基所甜蜜蜜地幻想的那樣,服從被剝削者多數的決定。
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是一整個歷史時代。只要這個時代沒有結束,剝削者就必然存著復辟希望,并把這種希望變為復辟嘗試。......
—— 列寧《無產階級革命和叛徒考茨基 • 被剝削者同剝削者能平等嗎?》(《列寧選集》,2012年9月第3版修訂版第三卷)
原編者按:通過列寧的以上論述,可知我國在1958~1965年,通過政審將高考生分為可錄取機密專業、可錄取一般專業、降格錄取、不宜錄取這四類,也許當時具體的操作需要改進,但出發點是有一定道理的。另外,由于并未做概念的刻意區分,列寧在上述最后一段所說的共產主義可能就是社會主義,“從資本主義過渡到共產主義”就是馬恩列標準的社會主義過渡時期。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