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5日,尼克松訪華前夕(21日訪華),毛主席批準“四三方案”。
所謂“四三方案”,是文革后期根據毛主席的決策精神,由國家計委向國務院提出的“旨在改善民生”的對外引進方案的簡稱。
因該方案提出“為解決人民群眾的吃飯穿衣問題”,“擬用三至五年時間從西方發達國家,引進總價值為43億美元的成套設備”而得名。亦稱“43方案”。
一.方案背景:
1.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逐漸破裂,我國對外貿易呈萎縮狀態。
2.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持續的經濟封鎖,中國僅從英法引進少量的汽車和石油化工制造設備。
3.1964年毛主席:“在一定時候,可以讓日本人來中國辦工廠、開礦,向他們學技術。”
4. 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日益擴大,1970年,新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我國成功打開了西方對中國制裁封鎖的突破口。
5.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西部“三線”重工業建設突飛猛進,發展輕工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成為當務之急。
二.英明決策:
1.1967年,中國開始了“曙光號”載人航天飛船的研制工作。毛主席:“先把地球上的事情搞好,地球外的事往后放放。”
2.1971年8、9月間,毛主席以78歲高齡,離京到南方視察,期間他派出工作人員搞調研研究。這是他進城以后一貫的工作方法。其中有位工作人員在長沙排半天長隊買了一塊“的確良”衣料,在北京買不到。回來后歡欣鼓舞向毛主席匯報。
3.“九一三事件”后,毛主席與周總理商談:必須把糧食抓緊,必須把棉花抓緊。“解放這么多年,吃飯和穿衣問題還解決不好,怎么向人民交代?”毛主席問周總理,能不能搞點化纖?“買件‘的確良’還要千辛萬苦,‘百辛百苦’行不行?”當周總理說搞化纖的技術我們目前還不行時,毛主席問:“能不能買?”周答:“當然可以。”接著,周總理便向李先念副總理、計委主任余秋里等傳達了毛主席“我們也搞點化纖”的指示,要他們抓緊研究有關問題。
就這樣,引進外國先進設備工作,正式提上黨和國家日常工作的議事日程。
由最初的43億逐步追加到52億美元。在“四三方案”的帶動下,重要的引進項目還有從美國引進彩色顯像管成套生產技術項目、利用外匯貸款購買新舊船舶組建遠洋船隊、購買英國的三叉戟飛機等。
三.作用巨大:
1.“四三方案”大大緩解了當時人民群眾的吃穿用問題。“四三方案”中用于解決吃穿用問題的化肥、化纖和烷基苯項目,占了全部引進項目26個中的18個,占“四三方案”全部投資的百分之63.84。
1977年底,13套大化肥項目,已有7套投產;到1978年6月,累計生產高質量尿素361萬噸,全部投產后年生產700多萬噸,糧食普遍增產20%以上。到1982年4套化纖項目全部投產,大量的滌綸、腈綸等合成纖維紡織品和塑料制品解決了中國的服裝、鞋帽供應問題,減少棉花種植面積,擴大糧食種植面積,才有了1984年我國布票等很多票證的取消。
2.在能源動力方面,43套綜合采煤設備從1974年開始投入使用,我國這方面生產水平不斷提高。采用引進的發電設備建成的發電廠,不僅提高了當時我國火電廠發電機組的等級,而且緩和了華北、東北地區電力緊缺的矛盾。
3.在原材料方面,武鋼1.7米軋機從投產到1983年底,共生產鋼材556萬噸,平均每年產量增長百分之26.6。其中,冷軋、熱軋、硅鋼片三廠的產量分別以百分之27、百分之31和百分之36的平均速度遞增。1983年,薄板產量占全國產量的百分之37.1。另外,塑料、合成橡膠、洗衣粉等多種化工產品的產量也都得到了大幅度提高。
4.節約了外匯,降低了消耗,扭轉依賴進口的局面。如,1.7米軋機投產前的三年中,國家僅進口鍍鋅板、鍍錫板和硅鋼片就花費外匯5.5億美元,相當于引進1.7米軋機用匯額的百分之91.7。1.7米軋機的鍍錫工藝,每生產1噸鍍錫板只消耗錫7公斤,比國內原有的生產工藝降低消耗百分之72。
從1979年到1984年,1.7米軋機共生產代替進口的商品材268萬噸,節約外匯26.9億美元,相當于引進設備費用的3.3倍。
5.后來還有相當的數量產品打入了國際市場,在改開以后為國家賺取了大量外匯。
6..使我們真正對外部世界尤其是對西方世界有了更多了解。
7.通過引進,培養了大批技術、管理和外事人才。
總之,毛主席的英明決策,推進了我國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為后來的改革開放奠定了重要的物質技術基礎。
(參見2012年,原國家計委主任陳錦華《國事憶述》)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