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農村當前的局面,農村發展最欠缺的是什么呢?
就當前農村經濟而言,從現象上看,最大問題是農村留不住人,年輕人都往外跑。沒有了基本的勞動力,農業生產就難以維持,更談不上鄉村振興了。
農村年輕人為什么要往外跑呢?因為現在靠種田,農民已經養不活自己了。種幾畝責任田或許可以解決溫飽問題,但是,個人的醫保、子女的教育等等問題解決不了。
為什么現在農民靠種田養不活自己呢?因為在家庭個體生產條件下,農業生產難以形成規模效應,農民僅僅靠幾畝責任田,收入難以維持起碼的家庭生活需要。
為什么農民不能形成農業生產的規模效應呢?
因為土地雖然是集體所有制,但承包制卻是長期不變。土地承包制是什么呢?就是把集體的土地按人口多少承包到戶,由農戶個體種植。這樣就必然是土地碎片化,農業的生產資料和勞動力當然也不能整體性使用了。土地及生產資料也長期不能整體性使用,當然也談不上規模效率。
土地本來是集體的,具有較大范圍的整體性,原本是可以進行規模化生產和經營的,為什么一定要推行家庭承包的個體生產方式呢?
因為產權改革的思路主導了農村政策的制訂。而產權改革的思路與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性質是相互排斥的:社會主義實現了生產資料公有制,消滅了人格化的資產所有者(地主富農),消除了人們在占有資產方面的差別,因而也消除了產權生存的基礎。只有勞動所有者,沒有資產所有者,只存在勞動所有權的利益要求,不存在資產所有權的利益要求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基本特點。因此,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應該是勞權制度,適應于社會主義公有制特點的改革應該是勞權思路的改革。
我國農村從原來的農民土地個體所有制,經過合作化運動逐步發展到土地和生產資料的集體所有制,形成了集體生產方式,這是一個組裝零件成機器的過程。集體經濟的特征是土地和生產資料的整體性使用和勞動者互相分工協作,從而形成明顯的規模化優勢。南街村、周家莊等實現共同富裕的村鎮表明,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民的企業化的整體經營才有參與市場競爭的較強能力。但是,在產權學者和產權理論的主導下,我們卻采用了拆了機器用零件的做法來發展農業,不僅使土地碎片化,生產資料使用個體化,而且農業生產也家庭化。而在市場經濟體制形成后,客觀上需要每個農戶主體具有類似中小企業老板那樣的素質和管理能力,在這種情況下單干的農民劣勢民盡顯,難以適應,因而家庭生產很快陷入本多利小的困局。由于農民已經是個體家庭的存在方式,他們難以自發地采用企業化的方式來開辟自己的生存道路,因而農民不得不離開農村而另謀出路,充當不是雇傭勞動者的雇傭勞動者——靠出賣勞動力來換取自己和家庭的生活費用。
而與絕大部分分戶單干的農民相比,那些堅持了集體經營的村鎮,卻完全是另外一番景象:在他們那里,沒有什么空心村,沒有耕地拋荒,而是農、工、副全面發展,土地、生產資料的整體性和勞動力分工與協作的優勢非常明顯。
從華西村、周家莊、南街村、大寨村等集體經濟的發展歷史看,這些村之所以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能夠取得突出的成績,并實現共同富裕,其共同點是有一個真正為農民利益考慮的黨組織。華西村和周家莊能夠堅持集體經濟,是因為以吳宏寶、雷金河為首的大隊或公社黨組織從村民利益出發,堅持走集體化道路;南街村和大寨村先分田單干,后又重新回歸集體經濟,同樣是由于村黨組織及時體現村民利益要求,創出了自己的一條致富路。而小崗村作為分戶單干的全國典型,則是在省政府派駐書記沈浩的努力工作的情況下,經過組織村民向其它集體經濟單位學習之后重新走上合作化道路,這同樣是黨組織的堅強領導的結果。
西辛莊村曾經是“只長鹽堿不長苗”的窮旮旯,農民只能靠“刮鹽土、熬土鹽”艱難度日,村支書李連成經過幾十年的努力,用“吃虧精神”和實干理念,拉投資、籌款項;請專家、學經驗。從最初的再生紙廠艱難起步,進一步辦起食品加工、裝備制造、電光源等產業,形成年總產值強勢突破 5.2 億元村經濟規模,使曾經的貧困村華麗轉身,成為一個富裕村。 西辛莊以股份制為基礎,吸引外部投資(如引入重慶、浙江企業),注重市場化運作,走了另一條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致富路。
農業發展、農民致富和鄉村振興,最欠缺的是什么呢?
就是真正有為農民利益著想的帶頭人和黨組織。農民,作為小生產的農民,既有向往自由,走個體生產道路的農民,又有經過集體化之后已經轉變為勞動所有者的農民。他們的發展方向也有兩個:一個是走集體道路,形成勞動者自主經營的勞權經濟,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另一種則是崇尚自由、個體經營,走向兩極分化,少數人成為富人,而大多數人淪為雇傭勞動者。
在這里,有一個真正為農民利益著想的黨組織是關鍵所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