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歷史回響:黃巢的刀鋒為何斬向“五姓七望”
一千多年前,當黃巢的起義軍攻入長安時,他揮向的不僅是唐朝的腐朽統治,更是以“五姓七望”(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太原王氏)為代表的門閥世族。這些家族通過壟斷知識、權力和土地,構筑了長達六百年的“隱形帝國”:他們以察舉制為工具,將官僚體系變為世襲領地;以聯姻為紐帶,結成盤根錯節的利益聯盟;以文化正統自居,將寒門子弟的上升通道堵死。黃巢的暴烈反抗,本質上是對這種結構性壓迫的清算——一個鹽商之子因科舉屢試不第,最終用刀劍撕碎了門閥的傲慢面具。
歷史的吊詭在于,當黃巢的“均平”口號在短視頻平臺被二次創作成“打工人逆襲”的爽文時,當代年輕人正以戲謔的方式共鳴著同樣的憤怒。這種跨越千年的情緒共振,恰恰暴露出一個尖銳的現實:門閥的幽靈從未真正消散,只是換上了“學閥”“資本新貴”“資源壟斷者”的新裝。
二、當代鏡像:門閥學閥的“新衣”與“舊魂”
今天的“五姓七望”早已不再以姓氏劃分,而是以更隱蔽的方式寄生在社會的毛細血管中:
1. 教育特權的世襲化:某些家族通過學區房、國際學校、競賽保送等“合法手段”,將優質教育資源私有化。某985高校教授子女入學率高達30%,而貧困地區考生卻因“綜合素質評價”被拒之門外。
2. 學術權力的家族化:科研項目中“父子課題組”“夫妻實驗室”屢見不鮮,學術成果成為裙帶關系的籌碼。某院士家族三代壟斷同一學科領域,被戲稱為“學術諸侯”。
3. 資本與權力的共謀:從“某二代”輕松獲取風險投資,到地方政商聯盟瓜分土地開發紅利,生產資料的實際控制權正在加速向少數集團集中。
這些新門閥的可怕之處,在于其系統性排斥機制:他們用“素質”“創新”“國際化”等光鮮詞匯包裝特權,卻將普通人的奮斗貶低為“小鎮做題家”的迂腐。當寒門學子發現,即便考入名校也難以突破“實習內推”“校友圈層”的隱形壁壘時,社會的公平感便如同沙漏般悄然流失。
三、結構性危機:私有化狂潮下的“新封建”
門閥復活的土壤,本質上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異化的惡果。過去四十年,私有資本的野蠻生長催生了兩個致命趨勢:
1. 資源壟斷的合法化:土地、能源、數據等核心生產資料被少數財團掌控。某互聯網巨頭通過算法霸權,將數百萬小微商家變為“數字佃農”;某地產集團以金融杠桿收割六個錢包,制造出“房貸奴隸”的新型階層。
2. 公共服務的貴族化:教育、醫療、養老等民生領域加速市場化。某私立醫院VIP病房年費百萬,而公立醫院走廊加床的患者卻因“醫保控費”被迫放棄治療。
這種“新封建”的荒誕性在于:它既享受著市場經濟的效率紅利,又繼承了封建門閥的等級秩序。當某經濟學家公然宣稱“996是福報”時,其邏輯與唐朝門閥認為“寒門活該世代為奴”并無二致。
四、破局之道:公有制的重構與人民性的回歸
黃巢的暴力清算雖摧毀了舊門閥,卻未能終結門閥產生的制度根源。今天的破局關鍵,在于重建生產資料公有制的主體地位,這不僅是所有制的調整,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關系革命:
1. 教育資源的去資本化:將學區房與學位脫鉤,推行教師輪崗制;取消“國際部”“私立名校”的特權通道,讓義務教育真正回歸普惠本質。
2. 學術權力的民主化:建立科研成果的全民監督平臺,打破“學術近親繁殖”;設立“反學閥法”,禁止同一家族三代內壟斷同一領域資源。
3. 生產資料的全民共享:對互聯網、能源、金融等關鍵領域實施“黃金股”制度,確保國家戰略利益;建立數據公有制,將算法霸權關進“人民監管”的籠子。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早已預言:“生產資料的集中與勞動的社會化,達到與資本主義外殼不能相容的地步,這個外殼就要被炸毀。” 今天,我們需要的不是黃巢式的暴力輪回,而是通過制度性重構,讓生產資料真正成為“全民共同書寫的契約”——唯有如此,才能讓每個勞動者在流水線上看到希望,讓每個學子的奮斗不被圈層封印,讓“五姓七望”的土壤永遠貧瘠。
五、警鐘為誰而鳴
當黃巢的“沖天香陣透長安”被解構為網絡段子時,真正的危機不是歷史的重演,而是人們對不公的麻木。門閥的復活從來不是某個家族的陰謀,而是整個社會在私有化迷途中集體無意識的產物。敲響的警鐘,既針對那些攫取特權的既得利益者,更警示所有沉默的旁觀者:公平不會從天而降,它需要每個人在所有制改革的深水區中,成為堅定的破壁人。
歷史的判決書上,黃巢或許被標注為“暴徒”,但他的刀鋒始終指向一個永恒的詰問:當資源壟斷者以“文明”之名筑起高墻時,誰有資格審判那些翻墻的人? 答案,藏在生產資料公有制的每一次推進中,藏在每個普通人爭取公平的微小努力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