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后的中國鄉村,一夜之間涌現出“傳奇村官”,有的帶領村莊脫胎換骨,有的榮譽加身躋身全國榜樣。可是,你注意到沒有?看似不可一世的模范人物,真的能一帆風順、長盛不衰?河南的裴春亮,20多年戴過無數光環,2024年卻忽然黯然落馬——這個故事的背后,到底藏著什么秘密?我們不禁要問,現在的“榜樣人物”,還能擔當人民期待的“標桿角色”嗎?
有人說,榜樣就像村口的大槐樹,打小就在那兒,誰走誰來都能見著它。可是,說起裴春亮,這棵槐樹好像長著長著就“連根拔起”了。站在支持者一邊兒看,裴春亮從一個苦孩子逆襲成全國掛榜代表,靠個人辛苦奮斗,把一個窮村帶成了“四不像”的幸福社區,給村民修樓房、建水庫、獎學金樣樣不少——“金字招牌”妥妥立住。可另一頭,20年間的傳言始終沒斷過,“煤老板變村官”“資本浸潤基層”……有人私下里質疑,榮譽會不會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最絕的是,2024年這根大旗轟地就倒了,只留一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到底哪里出了問題?懸念就這么埋下了。
咱們像剝皮蛋一樣剝開這件事,得一點點瞧仔細:裴春亮1970年生在河南輝縣裴寨村,家里窮得叮當響,小時候連雙新鞋都沒穿過。親人接連去世,13歲就輟學外出謀生。靠著一手理發手藝、修家電本事,從泥里扒到沙里,有點像農村的“雞毛換糖”。到了90年代,他抓準機會做起煤礦生意,一筆花崗巖生意就賺了9萬元,這在鄉下可是天文數字。隨后買下瀕臨倒閉的興華煤礦,搖身一變不僅成了“經濟能人”,還“回饋家鄉”修路、建農田、發獎學金。2005年村主任選舉他人沒到場票卻遙遙領先,弄得村民直呼“能人就是有號召力”。老百姓的反應很真實:“不管怎么說,咱只希望村子能變好。”
但也有人捏著下巴嘟囔,“煤礦那么暴利,他的‘回饋'是不是投石問路?資本的賬到底怎么算?”裴春亮的形象,不知不覺就有了兩副面孔。
看上去裴春亮這一路 “順風順水”,小洋樓拔地起、敬老院安置妥,官媒連年表揚,幾乎成了“標準答案”式模范。但這種平靜的表面,其實暗流涌動。反對者開始說:“傳言二十年,不會是空穴來風。”有人提:村里企業、土地項目到底是誰說了算?傳聞他“兼任老板、村官、人大代表”幾頂帽子輪流戴,老百姓的意見是不是被稀釋了?外人知情不多,議論卻不小。
當全國上下“學習”他的事跡時,村子里是否真如媒體描繪那般?有村民悄聲議論:“他是給村里修了樓,可房子拆遷有些人不高興;企業擴張帶來了錢,但也帶來了分歧。不是所有人都感恩。”
榨完煤礦的財富,立桿做旗手,背后管不管住資本的“黑手”?大家的信心,開始出現裂縫。
就在這一切還沒理清的時候,2024年9月28日,河南省人大常委會突然罷免了裴春亮的全國人大代表職務。這一棒敲下去,震碎了許多人的三觀。曾經真心信任他的人疑惑:“到底發生了啥?”過去二十年一路綠燈、萬人追捧,現在一句“涉嫌嚴重違紀違法”,就好像當年褒獎成了個笑話。
這不是頭一次模范人物轟然倒下。有網友扒出,90年代煤礦暴富背后的“路徑”,不是誰都能走。有人大膽猜想:“會不會礦山轉型中問題就埋下伏筆?”信任與質疑之間,如今徹底攤開。
那些年裴春亮“自掏腰包”的村莊福利,轉頭都可能被追問“資金從哪來”“用途是否合規”?媒體平時“報道一片光明”,突然“變臉”,群眾還敢輕易信嗎?連年宣傳帶來的榮譽光環,一夜間碎了一地。
回頭細看,裴春亮不但是鄉鎮里的“富豪村官”,還是官商合一的“象征”。表面上是“草根逆襲”,實際上是資本染指基層的“縮影”,這才是顛覆之前認知的真相。老百姓一度堅信的“希望”,瞬間變得撲朔迷離。
罷免風波后,外界議論短暫熱鬧,卻又歸于平靜。大家一邊唏噓,一邊抱著僥幸心理:“也許只是個案?”可仔細一琢磨,新一輪危機卻悄悄滋生。全國各地那些戴著“模范村官”頭銜的人,不都被推上了放大鏡下嗎?
部分人建議“完善基層監督”,卻馬上碰到實際障礙:榮譽機制難以甄別真假,舉報風險大,經濟利益盤根錯節。村民意見分歧更為嚴重,有的依舊力挺:“比以前強太多,做錯點事也能理解”;有的則徹底失望:“本想圖個踏實,結果還是雷聲大雨點小。”
本來村委換屆想“才德兼備”,現在變成了“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各地都面臨這樣的問題,能人模式再不透明,誰還敢放心跟?監督難、糾錯慢,鄉村治理陷入拉鋸,各方互不相讓。名實難副,榮譽成了“緊箍咒”,和解似乎遙不可及。
想當年,裴春亮頂著一大堆榮譽,媒體形容他“鐵肩擔道義”,普通百姓也紛紛點贊。乍一看,這不正是“勞苦功高”嗎?可現在一揭蓋,清規戒律又成了“重擔”,榮譽最后成了“自綁雙手”的枷鎖。難怪有人調侃:“以后誰還敢當模范?”
說實話,眼下有些榮譽評選,光看表面業績,沒深挖底子。表揚來的快,翻臉也快——你拼死干一票,出點事連個解釋都不給,前面獎勵后面就能收回。想來想去還真笑話,太極功夫會打太極,問題一多全推給“個別現象”那不是糊弄人嗎?
真要說“功是功,過是過”,就得把賬算明白。只表揚好的,掩蓋瑕疵,這樣的榜樣經得住考驗嗎?樹立典型不能光靠宣傳,還要讓規矩說了算。要不然能人越多,麻煩越大,傷了村民的真心,那誰還買單?
如今榜樣人物一出事,網友就說“光環都是臨時工”?您覺得,是現在的監督太嚴,才讓隱藏的問題爆出來,還是機制本身有漏洞,這些“模范人物”其實只是換了張皮的老問題?真相到底是一朝炸雷,還是真有辦法讓英雄久立不倒?說說您的看法,到底是榮譽該“慎給”,還是榜樣要“凡人化”?跟帖聊聊,別讓咱的吐槽只留在心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