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
與人交往也好,處理外交事務也罷,單就氣質和風度而言,最高境界是什么?
答曰:不卑不亢。
不卑,就是不自慚形穢,對自己的力量、品格、事業的正義性等等,都有充分自信;
不亢,就是不盲目驕傲,不低估對手的實力與能力。
不亢,其實還包含有一種“我了解你的實力,請不要輕舉妄動”的警示意味,也是一種威懾。
在國際關系中,過卑,以臣妾之姿事人,像某報前主編曾經主張的那樣,“與美西方的關系是中國的核心利益”,就容易招來欺辱,無法維護自己的尊嚴;
過亢,則會被人看出破綻,招致失敗。
舉一個近在眼前的例子:特朗普執政百日,過亢的舉動不少,包括要吞并加拿大、一天之內結束俄烏戰爭、對全世界征收“對等關稅”……等等。
多少有點政治經濟常識的人,都明白美國做不到,做不到還要滿世界張揚,結果就只能是自取其辱。
02
—
中國古代政治文明非常發達,早在春秋戰國時代,外交文化就達到了非常高的境界,那時,世界上的大部分地區,還處于蒙昧、黑暗的狀態。
公元前548年,齊國大夫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王意圖借機羞辱齊國,以彰顯楚國的強大。
晏子抵楚后,楚王命人在正常的城門旁開挖一個小門洞,以晏子身材矮小為由,要他由此進城。
晏子從容應對,言道:這不是城門,而是狗洞,“出使狗國,方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
楚王聞聽,改容相敬,命人打開城門,迎接晏子。
這一幕,晏子可謂不卑不亢,維護了齊國尊嚴,而楚王則自取其辱,為天下諸侯恥笑。
新中國成立后,也特別強調在外事活動中要不卑不亢。
坊間流傳一則周總理的外交軼事:
五十年代,一名美國記者向總理提問:“為什么中國人很喜歡低著頭走路?而我們美國人卻總是抬著頭走路。”
這句話,暗藏機鋒,挑釁意味非常明顯。
總理看了他一眼,淡定答道:“這不奇怪。因為我們中國人走的是上坡路,而你們美國人走的是下坡路。”
周總理的回答,可謂不卑不亢的典范,不僅充滿智慧,也展現對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無比自信。
七十年代初,中美關系改善,兩國交往逐漸增多,毛主席對如何處理中美關系的諸多指示中,就有“不卑不亢”這一條。
當尼克松總統的專機降落首都機場,機場鮮紅的大標語,寫著“全世界被壓迫人民、被壓迫民族,聯合起來!”這是一種不卑不亢;
招待美國總統的文藝演出,是展現人民反抗剝削壓迫,宣示“解放全人類”的《紅色娘子軍》,這也是一種不卑不亢;
中美聯合發表《上海公報》,中國主張,雙方開宗明義寫明各自立場。
在公報中,中國方面旗幟鮮明地表示,“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律平等,大國不應欺負小國,強國不應欺負弱國。中國決不做超級大國,并且反對任何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決支持一切被壓迫人民和被壓迫民族爭取自由、解放的斗爭……反對外來侵略、干涉、控制和顛覆。一切外國軍隊都應撤回本國去”,等等。
這樣的措辭,更是一種不卑不亢。
03
—
不卑不亢,說說容易,要做到,并不容易。
今天,很少看到令人肅然起敬的不卑不亢,更多的卻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又卑又亢!
做到不卑不亢,需要內在的自信與外在的清醒。
要達到這一境界,還需要做長時間的不懈努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