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文在她評價蘇聯的一篇談話中認為“蘇聯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的建設比新中國建國后26年的建設搞得好”——這是她對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的污蔑和對蘇聯建設成果的過分夸大。在曾經的文章中,我通過比較具體的發電量的增速對比指出,毛澤東時代新中國從1950年到1975年這26年發電量增長了42倍、蘇聯從1928年到1953年這26年發電量增長了37倍,不如新中國發電量增長迅速。在那篇文章,我也提到了新中國在毛澤東時代26年鋼產量增長了39倍,而蘇聯從1928年到1953年鋼產量增長了9.7倍、不如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發展快。今天,我們就具體對比一下中蘇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鋼產量發展速度,來證明主席的正確——特別是主席預見的正確和李海文觀點的錯誤。
在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的時候,主席曾經說:“當時還看了斯大林一九四六年選舉演說,蘇聯在一九二一年產鋼四百多萬噸,一九四〇年增加到一千八百萬噸,二十年中增加了一千四百萬噸。當時就想,蘇聯和中國都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是不是可以搞得快點多點,是不是可以用一種更多更快更好更省的辦法建設社會主義。”(李捷:《毛澤東對新中國的歷史貢獻》:《第七章 在糾正“大躍進”的錯誤中繼續探索》)主席的預測是正確的。根據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真實數據,1951年,新中國鋼產量僅僅90萬噸。到1970年,新中國鋼產量就增加到了1779萬噸。這一發展過程,還包括了1961、1962、1967、1968這四個出現鋼產量下降的年份。即使先后出現過四年鋼產量下降,中國在這20年的時間,鋼產量仍然增長了1689萬噸,比蘇聯從1921年到1940年鋼產量的增速還要快。
即使以新中國擁有四百多萬鋼產量的時間為起步時間,新中國的鋼產量增速依然要快于蘇聯。原中央檔案館館長楊冬權老師的力作指出:“1956年,中國鋼產量447萬噸,所以毛澤東以400萬噸鋼作比。后來,到1971年,中國鋼產量從上一年的不到1800萬噸(1779萬噸),搞到了2132萬噸。從400多萬噸鋼,到超過1800萬的2100多萬噸鋼,中國只用15年,比蘇聯少了六年左右,時間縮短了2/7。1973年,中國鋼產量曾達到2522萬噸,這時距1956年,過去才17年,但鋼產量反比蘇聯的1800萬噸多出了700多萬噸,鋼產量增加了超過1/3。”(楊冬權:《遇見:毛澤東預見的歷史驗證》:《預見483》)可見,新中國的鋼產量增速超過了前蘇聯。從四百多萬噸增長到超過一千八百萬噸,蘇聯用了二十年,而新中國僅僅用了十五年。
工業化的兩大指標,一曰電,一曰鋼。無論是發電量增速還是鋼產量增速,毛澤東時代新中國的增速都要快于蘇聯,而李海文夸大蘇聯建設成就、貶低新中國建設成就的觀點是完全錯誤的。不可否認,由于蘇聯的前身——俄國經歷過長期的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特別是帝國主義發展階段,基礎比沒經歷過資本主義發展階段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要厚得多——他們在1921年的起點是四百萬噸,而我們在1951年的起點僅僅是90萬噸。所以,即使新中國發展速度要比蘇聯更快,但是到1975年依然和美蘇等發達國家有科技上和產量上的差距。但是,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把這一現象產生歸咎于在當時條件下極盡所能的毛澤東為首的新中國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因為在當時條件下,毛澤東為首的中國共產黨人已經領導新中國、以世界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工業化增速來追趕強國了。
毛澤東時代的中國在工業基礎比印度和比利時都要薄弱的“一窮二白”條件下起家,創造了迄今為止最快的鋼產量增速,從而為新中國國防力量的發展打下了扎實的資源基礎,是值得每一代中國人民感激和銘記的。楊冬權老館長認為:“總之,中國后來確實如同毛澤東預見的那樣,用了比蘇聯更少的重工業投資比例,在同樣時間內產出了比蘇聯更多的鋼鐵;或者說用比蘇聯更少的時間,產出了同樣多的鋼鐵,走出了一條既借鑒蘇聯、又同蘇聯有所區別的比較成功的工業化道路。”(楊冬權:《遇見:毛澤東預見的歷史驗證》:《預見483》)——這是完全正確的。而李海文對毛澤東時代建設成就的貶低和對蘇聯的過分吹捧,是錯誤的,是人民不能原諒的。
不可否認,新中國鋼產量的增加離不開大量的農業資金、離不開毛澤東時代的一代人勒緊褲腰帶、省吃儉用過苦日子。但是我們更應該銘記——沒有那一代人勒緊褲腰帶過苦日子創造出世界上迄今為止最高的鋼產量增速,就沒有我們這一代享受的獨立自主的核保護傘。2009年閱兵展示的大量軍事工業成就,還都是毛澤東時代的兵工廠造出來的,可見毛澤東時代對新中國工業化事業打下的基礎多么扎實、穩固!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