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以前有讀者要我聊聊《共產黨宣言》,拖了蠻長時間,正好讀書日還沒過去太長時間,我們就借此機會聊聊這本薄薄的小書。
《共產黨宣言》發表以后,馬克思和恩格斯累計做了七次序言,其中1883年德文版序言里有句話:“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精神、歷史的基礎。”
一個時代都是如此,《共產黨宣言》這本書,自然也有其獨特的時代背景。
《共產黨宣言》寫于19世紀,而19世紀最大的特點,便是資本和機器推動工業革命蓬勃發展,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不斷推陳出新。
截止到1840年代,英國已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并用一場鴉片戰爭擊敗中國,向日不落帝國的恢弘版圖大步邁進。
法國比英國落后一些,但全國也有4800臺蒸汽機、工業用煤每年550萬噸、年產鋼鐵160萬噸、1500公里的鐵路將法國各地連接起來。
德國尚處于諸侯割據的碎片狀態,只有普魯士的生產力比較發達,擁有1100臺蒸汽機、78000余家大小工廠。
工業革命通過采購、生產、銷售等一系列方式將各階層組織起來,導致各國都出現“生產社會化”的特征,但因為資本家和工人是雇傭關系,工業革命的利潤基本被資本家收走,工人無法分享時代紅利,便又出現“資本私有化”的特征。
換句話說,生產由全社會共同進行,利益由資本家獨享。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個必然出現的結果就是,英法德等國的工人收入低微,無法消化本國的工業品,各國經常出現生產過剩,造成經濟危機。各國為了給工業品開拓市場,又要征兵作戰,開拓殖民地,搞得國際關系非常緊張。
國內經濟蒸蒸日上卻又貧富分化嚴重,國外開疆拓土卻和他國劍拔弩張,便是19世紀中期的歐洲圖景。
盡管局勢錯綜復雜,但工業革命終究是促進了生產力,在此基礎上,大量的科學研究成果涌現出來。
自然科學方面,施萊登和施旺提出細胞學說,邁耳和焦耳發現能量守恒轉化定律,達爾文提出物種進化論。
這三大發現雖然屬于自然科學,但人們從其內在邏輯發現了一個規律,那就是各領域不是獨立靜止的,而是緊密聯系互動的。通過這個規律,人們便可以通過自然科學提供的事實,系統的描繪出一副自然圖景。
社會科學方面,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首次以運動、變化、轉變、發展的動態眼光來看待世界,費爾巴哈又通過批判黑格爾,奠定唯物主義在哲學體系中的地位。
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通過研究英國經濟,提出勞動價值、剩余價值、階級對立的經濟概念。
法國則出現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學說。
正是19世紀的經濟基礎和自然科學、社會科學的新發現新理論,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成長,提供了充足的養分。
馬克思生于1818年,恩格斯生于1820年,在他們對社會最敏感的青少年時期,親眼目睹了工業革命的利與弊,對人的生存環境產生了諸多思考。他們在不同的地方,不約而同的做出判斷——
社會各階層共同進行經濟生產,卻由少數人獨享利潤,這是不對的,人類社會不應該這樣。
成年以后,他們又長期研究、分析、批判自然科學三大發現,以及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法國社會主義革命學說,最終融百家為一爐,提煉出“科學共產主義”這一理論——
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方法,發動無產階級革命,消滅私有制,讓生產和資本全部社會化。
沒有資本家的剝削,無產階級便會富起來,有能力消化工業品,那么就不會出現生產過剩,以及生產過剩引起的周期性經濟危機。每個國家不必為傾銷工業品而開拓殖民地,國與國之間的矛盾也將大為減少。
可以說,科學共產主義不是馬克思、恩格斯憑空想象出來的理論,而是基于已經存在的科學,提煉出來的解決社會危機的辦法。
他們希望用這一理論解決時代的困境,開辟光明的未來。
1844年9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寫出《神圣家族》,用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了英雄創造歷史還是奴隸創造歷史的問題,邁出創建科學共產主義的第一步。
1845年11月,馬克思和恩格斯又合作寫出《德意志意識形態》,詳細論述了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并在此基礎上,第一次提出“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等觀點。
科學共產主義理論,至此基本成型。
2
有了理論,下一步便是用理論指導革命。
1845年,馬克思和恩格斯移居比利時的布魯塞爾,逐漸團結了一批認同他們理論的知識分子,次年初,他們這些人成立了一個革命組織,取名為“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
按照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想法,是想把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工作重心放在德國,等稍有成就之后,再面向整個歐洲和北美,直至把歐美的共產主義者都組織起來,成立一個世界性政黨。
然而,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的成員都是知識分子,幾乎沒有一人來自工人、農民、手工業者等無產階級,這就導致通訊委員會無法和德國的無產階級,建立固定的合作關系。
不能和無產階級建立合作關系,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論再完美,也無法落地生根。
他們建立世界性政黨的目標,因此沒有實現。
科學共產主義真正走向革命的契機,來自馬克思和恩格斯改造“正義者同盟。”
正義者同盟是德國無產階級組織“青年德意志”、“流亡者同盟”在1836年合并而成的,是德國無產階級的第一個獨立政黨。
剛成立不久,正義者同盟便參加了法國“四季社”在巴黎發動的起義,結果一敗涂地,成員被迫遷居到瑞士,1845年秋又遷居到英國倫敦。
而就在這個時候,正義者同盟爆發了理論分歧。
正義者同盟的其中一個領袖魏特林認為,綱領和理論不是革命的重點,我們應該招募一些智勇雙全的好漢組成軍隊,發動游擊戰爭,打家劫舍、毀滅私有財產,直至摧毀資產階級,建立一個人人絕對平等的共產主義世界。
沙佩爾、莫爾、鮑威爾等領袖堅決反對魏特林的意見,他們的武器,便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剛發表出來的科學共產主義理論。
見到這樣的景象,馬克思和恩格斯隨即加入論戰,幫助沙佩爾等人討伐魏特林。
經過一段時間的論戰,沙佩爾等人徹底被馬克思和恩格斯折服,感覺正義者同盟沒有他們兩人不行,馬克思和恩格斯也認為,通訊委員會應該和正義者同盟合作,把知識分子和無產階級結合起來。
在這樣的背景下,1847年1月,共產主義通訊委員會成員全體加入正義者同盟,兩個政黨正式合并。
6月,全新的正義者同盟在倫敦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決定政黨名稱改為“共產主義者同盟”,革命口號改為“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并起草了《共產主義者同盟章程草案》,明確規定——
“各級領導機構必須通過選舉產生,隨時可以撤換,所有成員一律平等,都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
“同盟力求做到以原則為準繩,而不是以這個人或那個人為準繩。”
人人平等、堅持組織原則、反對個人崇拜,自此成為國際共運不能違反的鐵律。
11月,共產主義者同盟召開第二次代表大會,沙佩爾當選為大會主席、恩格斯當選為秘書,馬克思則是布魯塞爾區代表,此外還有來自德國、法國、英國、瑞士、比利時、波蘭的代表,可謂是一場國際無產階級代表大會。
這次大會通過并完善了前一次大會起草的章程草案,開篇第一條就是:
“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統治,消滅舊的以階級對立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建立沒有階級沒有私有制的新社會。”
科學共產主義理論,從此成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核心力量,開始指導國際共運的前進方向。
大會結束以后,所有代表一致同意,委托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一份宣言,做為共產主義者同盟的最高政治綱領。
這份宣言,便是馬克思以《共產主義原理(恩格斯)》為藍本寫成的《共產黨宣言》。
那年,馬克思30歲,恩格斯28歲。
3
盡管馬克思和恩格斯寫過一些著作來闡述科學共產主義,但那些著作的闡述角度各不相同,給出的都是碎片化理論,他們第一次完整而系統的闡述科學共產主義理論的著作,其實就是《共產黨宣言》。
《共產黨宣言》分為四個部分——
資產者和無產者,分析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關系。
無產者和共產黨人,論述無產階級政黨的綱領和目標,并駁斥不明事理的人對共產主義的責難。
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的文獻,批判了封建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真正的社會主義、資產階級社會主義、空想社會主義等社會主義流派。
共產黨人對各種反對黨派的態度。
第三部分現在已經時過境遷了,第四部分是最高層考慮的事,和我們的關系不大,在我看來,對當代社會和個人思想最有借鑒意義的,應該是前兩部分。
例如第一部分的開篇寫道:
“至今一切社會的歷史都是階級斗爭的歷史。自由民和奴隸、貴族和平民、領主和農奴、行會師傅和幫工,一句話,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始終處于相互對立的地位,進行不斷的、有時隱蔽有時公開的斗爭。”
人類數千年的歷史,匯聚成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可謂是大道至簡,直指本源。
而資本主義的結構性矛盾,馬克思和恩格斯是這樣論證的——
“資產階級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資產階級的所有制關系,這個曾經仿佛用法術創造了如此龐大的生產資料和交換手段的現代資產階級社會,現在像一個魔法師一樣不能再支配自己用法術呼喚出來的魔鬼了。”
“在商業危機期間,總是不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產品被毀滅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經造成的生產力被毀滅掉......即生產過剩的瘟疫。”
“(因為)資產階級的關系太狹窄了,再容納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財富了。”
即資產階級的人數太少、消費能力不足,無法消化他們制造出來的工業品,便導致生產過剩進而爆發經濟危機。
關于無產階級的困境,馬克思和恩格斯又是這樣說的——
“由于推廣機器和分工,無產者的勞動已經失去了任何獨立的性質。工人變成了機器的單純的附屬品,要求他做的只是極其簡單、極其單調和極容易學會的操作。因此,花在工人身上的費用,幾乎只限于維持工人生活和延續工人后代所必須的生活資料。”
資產階級如何節約人力成本、普通人的收入為什么難以增長、阻止普通人向上進階的壁壘是什么,你都能從這段話中找到答案。
聽說共產主義要消滅私有財產,很多人非常驚恐,但馬克思和恩格斯告訴他們:
“我們要消滅私有制,你們就驚慌起來。但是在你們的現存社會里,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被消滅了。現在這種私有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為私有財產對十分之九的成員來說已經不存在了。”
你們原本就沒有土地、住房、生產資料,甚至收入都很微薄,又何談什么私有財產呢?想的太多了。
有人說,一旦消滅私有制,商業和生產便會停止運轉。對于這種說法,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屑一顧:
“有人反駁說,私有制一消滅,一切活動就會停止,懶惰之風就會興起。這樣說來,資產階級社會早就應該因懶惰而滅亡了,因為在這個社會里勞者不獲、獲者不勞。”
只有機器還能運轉,生產就能繼續,只要無產階級有消費能力,商業就會繁榮。沒有老板,這個社會照常運轉,甚至還能運轉的更好。
關于共產共妻的問題,馬克思和恩格斯反駁道:
“資產者把自己的妻子看作單純的生產工具......正式的賣淫更不必說了,他們還以互相誘奸妻子為最大的享樂,資產階級的婚姻實際上是公妻制。”
“隨著現在的生產關系的消失,從這種關系中產生的公妻制,即正式的和非正式的賣淫,也就消失了。”
資本把一切事物都物化為金錢關系,婚姻關系也是其中之一。推翻資產階級,打破人與人之間的金錢關系,正是解放婦女,何談共產共妻呢?
關于祖國和民族,馬克思和恩格斯又說:“工人沒有祖國,絕不能剝奪他們所沒有的東西。”
現在的國家是資產階級的國家,政權是資產階級的政權,法律是資產階級的法律,無產階級處于受壓迫的地位。你不能要求無產階級熱愛資產階級的國家,加固囚禁自己的牢籠吧。
等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擁有自己的政權、法律和國家,他們自然會熱愛屬于自己的這一切。
第二部分的最后,馬克思和恩格斯還提出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具體政策:
剝奪地產,把地租用于國家支出。
征收高額累進稅。
廢除繼承權。
沒收一切流亡分子和叛亂分子的財產。
建立國有銀行,把信貸集中在國家手里。
把全部運輸業集中在國家手里。
按照共同的計劃增加國家工廠和生產工具。
實行普遍勞動義務制,成立產業軍。
把農業和工業結合起來,逐步消滅城鄉對立。
對所有兒童實行免費教育。
這些政策,正是新中國能走到今天的根本保證。
4
以上內容,僅僅是我的一些簡略摘要,如果大家想長智慧,還是去讀原本。這本書的篇幅不長,只有兩萬多字,花一晚上就能讀完。
讀完你就能感受到,“無產者在這個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鎖鏈,他們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這句話有多么帶勁,而且它不是空穴來風,絕對是實事求是的總結。
不過,《共產黨宣言》是科學共產主義的闡述,不是限制無產階級行動的教條,讀書是一回事,如何運用又是另一回事。
讀書和運用的過程,便是理論結合實際的過程。
就像馬克思和恩格斯在1872年德文版序言里寫的:
“不管最近25年來的情況發生了多大的變化,這個《宣言》中所闡述的一般原理,整個來說直到現在還是完全正確的。”
“這些原理的實際運用,正如《宣言》中所說的,隨時隨地都要以當時的歷史條件為轉移。”
當然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也不能全信。
他們曾說“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根本沒有特別的意義”,但在百年以后,那么多紅色政權卻憑借這些政策,改變落后挨打的命運,建立起席卷半個世界的紅色陣營,留下一段蕩氣回腸的歷史佳話。
可見,革命導師也是有歷史局限性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