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媽媽講那房子的故事
禮拜天晚上,媽媽講了三個關于房子的故事,我覺著耳熟,但想不起在哪聽過,就把它記下來了,不過,我寫的文字,沒有媽媽敘述的生動,大概意思是:
一、“過時”版
三十年前,兩個大國,各走各的路,兩國的夫人見面了,大家交流了互相感興趣的話題,其中,談到房子。
東方太太說:“我住的房子不大,但還夠住,是單位分的。”
西方太太說:“我住的‘豪斯’很大,打掃一次要費許多時間,是自己花錢買的。”
十五年前,兩個大國開始“接軌”,還沒有“和諧”,兩國的兩個老太太偶然坐一趟車趕路,恰巧在一起,隨意說到房子。
黃老太太說:“唉,總算攢夠了蓋房子的錢。”
白老太太說:“唉,總算還完了買房子的錢。”
今年,兩個大國,兩個家庭的媽媽,因為剛好“同舟”,自然“攜手”,不約而同說起房子。
“后富”媽媽說:“攢一輩子錢,也買不起房子了。”
“先富”媽媽說:“貸款買的房子,去年還給銀行了。”
二、“創新”版
二十年前,聽奶奶說,我們家坐上末班車,分了一套房子。
十年前,聽媽媽說,她攢了一筆錢,買了一套新房子。
去年,女兒買了一套五環邊上的房子,開始當“負翁”。
今年,女兒下崗了。孩子她爸,薪水不長,反而減了。買房的貸款,已經好幾個月是奶奶、媽媽替女兒付了。
女兒的孩子問:“媽媽,如果沒有房子住了,我們怎么辦呢?”女兒對自己的孩子說:“乖乖,不要著急,那時,你住你奶奶家,我住我奶奶家。”
孩子樂了,跳著說:“這樣,就能天天和爺爺、奶奶、大伯、小叔、三姑、哥哥、姐姐、弟弟、妹妹見面了。”孩子她爸站起來,說:“四世同堂。那才美呢!”到廚房做飯去了。
三、“發展”版
十年前女兒出生了。住在媽媽租的郊區農民房里。
今年,還住在媽媽租的房子里,不過離城里更遠了。
十年后,女兒也成為打工妹,嫁了個打工仔,大概也要自己租房子住。聽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
二十年后,如果,女兒先富起來,當然,就沒有后富的問題了,不要說一套房子,還要在東西南北買幾套房子呢。如果,失業了,下崗了,先富不起來,買不起房,上不起學,看不起病,郊區農民小屋也租不起,只好到不要房錢,管吃管住,白吃白住的地方,“自由”的去吃去住了。
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就是不允許人人都先富起來。總要有人先吃不飽肚,先住不上房,先奉獻,先犧牲,先解放全人類,最后解放自己。
女兒問媽媽:“為什么非要買房子?”媽媽說:“小孩子,不懂事。”女兒又問:“長大了,就想買房子嗎?”媽媽生氣了,說:“想買的東西多了?你能上得了大學,你能掙幾個錢?快做作業去!”
女兒一邊做著數學題,一邊朦朦朧朧想,班里一個同學講,她的大婊哥的大同學的大朋友說:將來,一定要拿大文憑,當大官,入大黨,成大款,做大星,發大財,看大片,買套大“豪斯”,開輛大奔馳,住大飯店,吃大美餐,游大山川,霸天下大貴,占世界大富,--------,最不濟,也要找個有房,有股,有車,有款,有照的大老公,------。女兒趴在桌子上迷迷糊糊進入灰姑娘的夢鄉。忽忽悠悠好像走進一個金碧輝煌的大宮殿,一個風度翩翩的大白馬王子迎面走來,她滿懷大幸福大憧憬大希望,飛身上前大拉手,突然一個熟悉的大聲音傳來,“快做作業!”
和尚 2009-11-18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