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肢體殘疾人,我出生于1949年2月,是人民共和國的同齡人。
在我出生以后的第十個月,我患上了小兒麻痹癥。從此,我的左下肢就失去了其好多的功能,既不能奔,也不能跑,只能吃力地跛行著走。
聽我媽說,我二歲時,姨媽曾經撫摸著我的軟弱無力的腿,憐憫地說,腳不好,長大了怎么辦?今后只有給他買一套擦鞋工具,讓他上街給人擦皮鞋。
當然,我日后的命運,并不如我的長輩所擔憂的那么的糟糕。
中學畢業后,我被分配在一家生產口琴的國營企業工作,因為工廠的工作很穩定,所以我至少衣食無憂。
后來,經自學考試,我從一個口琴廠的工人,成為了一個令人羨慕的律師。一個本來應當接受他人援助和需要得到他人照顧的殘疾人,卻成為了一個有權接受當事人委托,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的擁有律師執業證書的專職律師,甚至,在這以后,我還開設了一個以自己的姓名命名的上海孫正杰律師事務所。
我今年已經七十六歲了,但我仍然戰斗在律師工作的第一線,還繼續在人民法院參加法庭的庭審活動,以維護委托人的合法權益。
每當我回首往事的時候,我總會自豪地認為,我的這一輩子沒有虛度年華,沒有碌碌無為,我的這一生是奮斗的一生,努力的一生。
在我的人生歷程中,我之所以會這樣地發憤圖強,超越困難,以致最后能夠手握命運之舵,成功地駛向了自己心中向往的彼岸,是與一本書、一個人,以及那本書中的主人公的那一小段的內心獨白,須臾不得分離的。
這本書就是小說《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個人就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
奧斯特洛夫斯基是前蘇聯的一名紅軍戰士,他親身經歷了前蘇聯的十月革命時期、國內戰爭時期和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的這三個最為艱難的歲月。在戰爭和戰后的建設中,奧斯特洛夫斯基以其驚人的毅力和頑強的精神,克服了疾病和傷痛所帶給他的一切困難,且始終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盡現了他的鋼鐵一般的意志。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生,雖然充滿了坎坷和挫折,但是他從來不曾放棄過對理想和信念的追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作品,就是在奧斯特洛夫斯基已經處于全身癱瘓,雙目失明的極其惡劣的身體狀況下,靠著頑強的毅力,堅持地創作出來的。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主人公叫保爾。由于作者是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來塑造保爾的,所以保爾的原型,就是作者本人。作者通過細膩的筆觸,形象地為我們寫出了這個特殊年代的青年人的時代精神。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這部小說,最早是在1932年12月,由前蘇聯的《青年近衛軍》雜志社出版。這部小說的最早的中文譯文,是在1942年,由梅益翻譯,上海新知書店出版的。
小說出版至今,盡管已經快接近一個世紀了,但是,奧斯特洛夫斯基和他筆下的保爾,卻一直在激勵著無數個讀者。
我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小學五年級時,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
在我漫漫的人生道路上,奧斯特洛夫斯基,或者說,他筆下保爾,既是我最早的楷模,也是伴隨著我一生的,且能夠一直給予我以精神鼓舞的偶像。
小說中的由作者通過敘述保爾頭腦里的思想意識,而寫的“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的那一段保爾的內心獨白,則是我一生的座右銘。
每當我的人生遭受挫折,進入逆境,或者陷入低谷時,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那一段保爾的內心獨白,總會反復地回旋在我的腦海內,且久久地難以散去,從而致使我不斷地戰勝困難,披荊斬棘,勇往直前,直至走出逆境。
作者敘述的這一段保爾頭腦里的思想意識,是出現在作品的第二部的第三章中。保爾的這一思想意識是保爾在烈士墓前產生和形成的。
當時,保爾因為疾病和傷情,已經在家鄉療養了一段期間。在他終于“跨過死亡的門檻”,準備前往基輔,投入新的崗位的前一天,保爾再一次地來到了家鄉的這個坐落于“小城的邊緣,寂靜而冷清”的,且令人悲痛的“埋葬烈士的墓地”。作者寫道:“就是在這里,在這空曠的廣場上,瓦莉亞和她的同志們被絞死了”。“同志們就是在這里英勇就義的。他們為那些出生即貧賤、落地便為奴的人能過上美好的生活,獻出了自己的生命”。在這塊“散發著潮濕的泥土氣息”的墓地,“保爾慢慢地摘下了帽子。悲痛,巨大的悲痛,充滿了他的心”。
就在這時,作者通過文字的描寫,寫出了保爾的深邃的頭腦內的思想意識:“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生命每個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應當這樣度過:回首往事,他不會因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會因為卑鄙庸俗而羞愧;臨終之際,他能夠說:‘我的整個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獻給了世界上最壯麗的事業——為解放全人類而斗爭’。要抓緊時間趕快生活,因為一場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者一個意外的悲慘事件,都會使生命中斷。”
緊接著這一段內心獨白,作者又深沉地寫道,“保爾懷著這樣的思想,離開了烈士墓”。
保爾的內心獨白,絕對是震撼人心的!就拿我來說,我是在六十多年以前,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但是我一直沒有忘記這段話,只要一想到保爾的這一段內心獨白,那么直至今天,在我的心中還會有明顯的震感。
曾經的致使我能夠從一個工人,轉型成為一個律師的那一場自學考試,發生在1982年。也許那個時候,我還年輕,也許那個時候,距離我第一次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的期間,還算短暫,只有二十年,所以保爾和他的這段內心獨白,對我的震感,較之今天更為強烈。我不會忘記,正是保爾和他的這段內心獨白,支撐著我度過了那一段最為艱難的自學考試的歲月。
我是通過法律專業的自學考試,而取得了畢業證書的。在取得畢業證書后,我又參加了1988年的全國律師資格考試,從而,又取得了律師資格證書。
當時的我,已經結婚,女兒才三歲,家中尚有大量的家務活,需要我來處理。同時,我又是一個工人,工廠尚有指定的生產任務,需要我去完成。我只有在妥善地處理好家庭和工廠的事務以后,才能夠利用其中的擠出的時間,來完成自學考試的學習任務,從而也就不得不致使我,每天總要學習到深夜。在這段期間,我所經受的艱難和勞累,數我一生之中,最無與倫比的。
后來,盡管我已經取得了律師資格,但是我還不能成為一個律師。因為要成為一個律師,還必須進入律師事務所。然而,要進入律師事務所是很難的,其難在“編制”。當時的律師事務所都是由國家辦的,律師屬于國家干部的編制。我只是個工廠的工人,我不能夠從企業直接進入國辦的律師事務所。
對此,我只能耐心地等待著機會,等待著能夠進入律師事務所的機會。然而,我怎么也不曾想到,這個等待,居然等待了整整的七年。1995年,我終于進入了律師事務所,一個合作制的律師事務所——上海求實律師事務所。
因為在律師行業的改革中,又產生了一種新的合作律師事務所。合作律師事務所不是國家辦的,而是民營的,其工作人員,包括律師,不屬于國家編制,不是國家干部。有了合作律師事務所,就使得像我這樣的隸屬于企業編制的人員,可以進入律師事務所。
不管是當初自學考試期間的艱難和勞累,還是后來的整整七年的等待,致使我始終擁有堅韌毅力,且永不言棄的,就是保爾和他的那一段內心獨白。因為那時的我,像保爾一樣,不愿意為虛度年華而悔恨,也不愿意為卑鄙庸俗而羞愧,只有理想和信念,才是自己的唯一追求。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