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我們學習毛主席就不難發現,毛主席總是在革命勝利、發展向好,其他同志信心滿滿的時候“潑冷水”。
毛主席的這種“潑冷水”不是我們日常對人的一種挖苦打擊諷刺,而是一位無產階級革命家對革命的態度,對人民群眾的負責,對永葆革命青春的一種戰略思維。
井岡山時期,四次反圍剿的勝利,讓一些同志沖昏了頭腦,覺得紅軍壯大了,有實力了,可以大規模陣地戰了,結果在軍事戰略上出現盲動主義,搞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
毛主席當時就給中央領導“潑冷水”,說我們紅軍還很弱小,我們還得繼續堅持游擊戰。但是沒人聽,不但不聽,還把毛主席降職處理,甚至“無情打擊”。
延安時期,毛主席在勞動英雄和先進工作者的表彰大會上演講時,不從三個方面肯定了他們的積極作用:
第一個,帶頭作用。第二個,骨干作用。第三個,橋梁作用。隨即,便“潑冷水”說:你們有許多的長處,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你們切記不可以驕傲。你們被大家尊敬,是應當的,但是也容易因此引起驕傲。如果你們驕傲起來,不虛心,不再努力,不尊重人家,不尊重干部,不尊重群眾,你們就會當不成英雄和模范了。過去已有一些這樣的人,希望你們不要學他們。”
1944年4月12日,毛主席在延安給高級干部作《學習和時局》報告時,歷數了黨的歷史上因為驕傲而吃了四次大虧的教訓,強調“全黨同志對于這幾次驕傲,幾次錯誤,都要引為鑒戒。近日我們印了郭沫若論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們引為鑒戒,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毛主席說:“小勝即驕傲,大勝更驕傲,一次又一次吃虧。如何避免此種毛病,實在值得注意。”他還指出:“我雖然兢兢業業,生怕出岔子,但說不定岔子從什么地方跑出來;你看到了什么錯誤,希望隨時告知。”
他要求全黨“首先是高級領導干部,無論遇到何種有利形勢和實際勝利,無論自己如何功在黨國,德高望重,必須永遠保持清醒與學習態度,萬萬不可沖昏頭腦,忘其所以,重蹈李自成的覆轍。”
這是一個戰略家的清醒,“潑冷水”即能否保持清醒的頭腦,避免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正是出于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遠大前途的關心。
延安時期,著名的“窯洞對”,“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典型案例,明末農民起義軍上演的悲劇是毛主席頭腦里擺脫不了的影子。如果說防止驕傲自滿和精神懈怠是決不做李自成的答案的話,那么,“民主”則從另一個角度回答了決不會重蹈歷史覆轍的對策。毛主席用共產黨人的實踐給出了跳出歷史周期律的答案:
“我們已經找到新路,我們能跳出這周期率。這條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
西柏坡時期,毛主席在黨的七屆二中全會報告中提醒全黨:“我們很快就要在全國勝利了??赡苡羞@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他向全黨提出了:“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的號召。
他還在會議上提議:不祝壽不送禮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把中國同志和馬、恩、列、斯平列。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從西柏坡起程前往北平時,毛主席說:“今天是進京的日子,不睡覺也高興呀。今天是進京‘趕考’嘛。進京‘趕考’去,精神不好怎么行呀?”周恩來笑著回答:“我們應該都能考試及格,不要退回來。”毛主席說:“退回來就失敗了。我們絕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就是在從西柏坡出發前一天,毛主席就曾問衛士長李銀橋:“要進城了,你準備得怎樣?。?rdquo;李銀橋說:“東西都收拾好了,隨時可以行動。”
毛主席指著李銀橋的太陽穴說:“小心,不要中了資產階級的糖衣炮彈,不要當李自成。”他還把中央直屬單位和警衛部隊的干部召集起來,對大家說:我們要進京了。我們進京可不是李自成進京,他們進京后就腐化了。我們共產黨進京,是要繼續革命,建設社會主義,一直到共產主義。在前往北平的火車上,毛主席重提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告誡大家:“這僅僅是讀了個開頭,這篇文章是要永遠讀下去的。”直到黨中央抵達臨時駐地香山,毛主席一路都在說“不要做李自成”。
全國即將勝利,大家歡欣鼓舞,而毛主席又給大家“潑冷水”,他始終關心著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永續發展,關心著共產黨人的革命青春和斗志的永久保持問題。
最經典的就是七大上毛主席一口氣列了十七條困難。國際國內形勢一片“光明”美好,“勝利”的桅桿似已躍出地平線。但是,就在人們準備大聲歡呼、慶祝“勝利”之際,毛主席在其作的七大“結論”中,在闡述“國內形勢”時,卻出人意料地表示贊成有人提出的戰后“中國可能變成美國半殖民地”的提法,強調要“準備吃虧”,在看到“光明”的同時“更要準備困難”。他還一口氣列舉了可能出現的“十七條困難”:
第一條,“外國大罵”。第二條,“國內大罵”。第三條,“準備被他們占去幾大塊根據地”。第四條,“被他們消滅若干萬軍隊”。第五條,“偽軍歡迎蔣介石”。第六條,“爆發內戰”。第七條,“出了斯科比,中國變成希臘”。第八條,“不承認波蘭”,即我們黨的地位“得不到承認”。第九條,“跑掉、散掉若干萬黨員”。第十條,“黨內出現悲觀心理、疲勞情緒”。第十一條,“天災流行,赤地千里”。第十二條,“經濟困難”。第十三條,“敵人兵力集中華北”。第十四條,“國民黨實行暗殺陰謀,暗殺我們的負責同志”。第十五條,“黨的領導機關發生意見分歧”,黨內“議論紛紛,莫衷一是,不滿意等等”。第十六條,“國際無產階級長期不援助我們”。第十七條,“其他意想不到的事”。
列舉這些困難的時候,毛主席還批評“從前我們黨內有一個傳統,就是講不得困難,總說敵人是總崩潰,我們是偉大的勝利”,“現在我們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計到光明,也要有充分的信心估計到黑暗”。
毛主席“潑冷水”從最壞的地方著手考慮問題,同時也從最積極和光明的方向思考問題: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1957年1月27日在省市自治區黨委書記會議上的講話中,在談到社會主義社會里少數人鬧事問題時,毛主席說:“我看要準備出大事。你準備出大事,就可能不出,你不準備出大事,亂子就出來了。事情的發展,無非是好壞兩種可能。無論對國際問題,對國內問題,都要估計到兩種可能。你說今年會太平,也許會太平。但是,你把工作放在這種估計的基礎上就不好,要放在最壞的基礎上來設想。在國際,無非是打世界大戰,甩原子彈。在國內,無非是出全國性的大亂子,出‘匈牙利事件’,有幾百萬人起來反對我們,占領幾百個縣,而且打到北京來。我們無非再到延安去,我們就是從那個地方來的。我們已經在北京住了七年,第八年又請我們回延安怎么辦?大家就嗚呼哀哉,痛哭流涕?……‘七大’的時候,我講了要估計到十七條困難,其中包括赤地千里,大災荒,沒有飯吃,所有縣城都丟掉。我們作了這樣充分的估計,所以始終處于主動地位?,F在我們得了天下,還是要從最壞的可能來設想。”
六十年代,毛主席又提出黨內出現走資派和修正主義上臺的危險,提醒我們要防修反修。要充分發揮群眾路線,用文化革命的方式防止帝國主義的“和平演變”和國內的修正主義上臺,資本主義復辟的問題。
歷史和時間都證明:毛主席是對的。毛主席的“潑冷水”是及時、必要的。
毛主席的“潑冷水”方法,是一種強大的預見能力。
毛主席的“潑冷水”方法,是一種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革命斗志。
毛主席的“潑冷水”方法,是一種馬克思主主義者的強大辯證法。
毛主席的“潑冷水”方法,是一種全心全意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毛主席這種善于“潑冷水”的革命者的態度和思維,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實踐:
“要在最壞的可能性上建立我們的政策”。
“不要重犯勝利時驕傲的錯誤”。
“現在我們得了天下,還是要從最壞的可能來設想”。
準備最壞的,更有利于爭取最好的,這就是事物的辯證法。
不要重犯歷史上“小了就舒舒服服,沒有事情,一大就脹起來了,腦殼脹得很大,驕傲起來了,心里也躁了”的錯誤。
領導者要有預見力,要有風起于青萍之末的政治嗅覺。
在毛主席看來,凡事從最困難、最壞處準備,努力去爭取最好的結果,這樣一個思維方法、工作方法和領導方法,無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設時期,都是要始終堅持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