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民成就了城市的繁華,繁榮背后的是農村空心化
要理解今天農村的困境,我們不能僅僅停留在表面現象。要深入調查,看看到底什么原因導致。是經濟還是人口、教育、醫療等等原因?城鄉差距的背后是深層次的社會經濟問題。我認為最核心就是經濟問題。沒有經濟支持。這個無法建設美好鄉村。
城市的繁榮背后,隱藏的是農村的空心化。年輕人為了尋求更好的生活條件,紛紛離開家鄉,到城市打工。城市建設中看到的是他們忙碌的身影。相反,農村里剩下的多是老人和孩子,人口逐漸減少,勞動力匱乏,村莊發展缺乏動力。
更為關鍵的是,農村沒有足夠的吸引力留住年輕一代。 教育資源的匱乏和醫療條件的落后,讓他們無法在故鄉扎根,而生存壓力則迫使他們走向城市。
農民的辛勤付出,成就了城市的繁華。是他們的雙手建設了高樓大廈,鋪設了寬闊的公路,種植了城市綠化,甚至在餐飲和制造業中也有他們的身影。
城市的日常運轉,幾乎離不開農民工的辛勤勞動。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農民卻無法在自己的家鄉享受這些成果。 離開家鄉,他們可能賺得更多,但內心的空虛和鄉愁卻始終難以填補。 真正的歸屬感和幸福感,似乎永遠與他們的故鄉無緣。需要不斷掙錢滿足自己。
農民老了感覺不能休息。否則可能基本生活費用、日常開支都無法支持!農村有家,但卻沒有工作;城市有工作,但卻失去了家的歸屬。家鄉無法容納他們的身體,而他們的靈魂卻總是游離在異鄉。
二、理想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你有沒有發現,最近幾年“振興農村”這個口號喊得可響亮了,但是真實情況卻讓人有點心酸。曾經炊煙裊裊、雞鳴狗吠的鄉村,如今卻變得人跡罕見。
這是怎么回事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現象背后的原因,以及農村振興的出路在哪里。
記得小時候,農村可是個熱鬧的地方啊!田間地頭到處是忙碌的身影,村口的大樹下總有人在乘涼聊天。傍晚時分,炊煙裊裊升起,空氣中彌漫著飯菜的香味,整個村子都洋溢著生機和活力。
但現在呢?許多村莊已經變得冷清蕭條。年輕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村里的多是老人和孩子。曾經熱鬧的村口,如今只剩下幾個老人在曬太陽。
那些熟悉的鄉村景象,仿佛只存在于我們的記憶中了。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城鄉差距是一個重要原因。
城市的繁華吸引了大量農村人口,他們希望在城市找到更好的工作機會和生活條件。但問題是,當年輕人都離開了,農村的發展動力也就跟著消失了。沒有了勞動力,農田荒蕪了,村里的文化生活也變得沉寂。這就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人越走越多,農村越來越沒吸引力,最后導致更多人離開。
更讓人心酸的是,那些離開家鄉的農民工,在城市里也并不輕松。他們為城市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但卻很難真正融入城市生活。高昂的房價、戶口的限制、子女教育等問題,讓他們感到身在城市卻又像個外人。
西方百年歷程才實現工業化帶動城市化,我國僅用20年城市化就反向推動了工業化。高歌猛進的背后,是房地產的癌細胞式瘋狂擴張,是以榨干3代人腰包和透支青年人未來的代價,才實現了城市化;以農民工背井離鄉和386199部隊留守鄉村做代價,為工業化積累了最廉價的勞動力。激素短期催肥的雞肉只能滿足口腹之欲,是沒有什么營養的,短期內的高樓林立是以犧牲民族未來和挖斷鄉村社會根基為代價,是不可持續的。
三、形式主義普遍,弄虛作假嚴重
在農村,形式主義非常普遍,弄虛作假相當嚴重。主要表現在凡事留痕,數字造假。事情做沒做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做好資料,拍照片,列數字。
在廣袤的農村大地上,本應洋溢著淳樸與真實的氣息,然而,近年來形式主義的陰影卻悄然蔓延,將這片土地的真實面貌遮擋。形式主義在農村的表現形式多樣,其中最為人們詬病的便是凡事留痕和數字造假的現象。
凡事留痕成為了工作的一種“標配”,仿佛只要留下了痕跡,工作就算完成。比如農村扶貧工作中,有些干部為應付檢查,把大量時間花在整理一摞摞扶貧資料上,資料里各種表格填寫得密密麻麻,照片也拍得很“精美”,展示各種扶貧場景,可實際與貧困群眾溝通交流、切實解決他們生活難題的時間卻很少,貧困群眾真正需要的幫扶并未到位。
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工作人員不再注重工作的實際效果,而是將大量精力投入到整理資料、拍攝照片、列明數字上。這種做法不僅浪費了人力資源,更讓工作的本質發生了扭曲。比如,一些農村環境整治工作,本應以改善農村環境、提升村民生活質量為目的,但形式主義的存在卻讓工作人員忙于拍照留痕,忽略了實際的整治效果,村民的生活環境并未得到實質性改善。
而數字造假則更是將形式主義推向了極致。在一些農村工作中,數字成為了衡量工作成效的重要指標,甚至被賦予了不恰當的權重。為了追求好看的數字,一些工作人員不惜弄虛作假,虛報、瞞報數據,將工作成績夸大其詞。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政府的公信力,更讓農村的發展陷入了虛假繁榮的泥潭。
在一些農村的農業產業統計上,為了顯示工作成績,虛報農作物種植面積和產量。比如,明明某村實際種植水稻面積只有500畝,為了完成所謂的指標,上報數據竟然達到800畝;還有的在農村電商發展中,虛報銷售額,一些工作人員編造虛假的銷售記錄,聲稱當地特色農產品在電商平臺上銷售額巨大,但實際農戶并未收到相應的收入。
農村的發展需要的是真實、務實的態度,而不是形式主義的虛假繁榮。只有摒棄形式主義,才能讓農村的工作回歸到服務群眾的本質上來,才能讓農村的發展邁上新的臺階。
四、鄉(鎮)村兩級的存在是鄉村難能振興根源?
李昌平老師提議撤銷鄉鎮村級組織。我們不妨一起探索。
全國鄉鎮一級一年光負債就不少于2萬億,如果真的撤銷鄉鎮一級,這2萬億科學有效用在鄉村振興上,不僅是農民的福祉,更是國家的洪福。 2萬億這僅僅是表達人民幣的一串數字,這一串數字里面,有太多的不公不平,有太多的腐敗,有太多的強權,有太多的小混混,這才是最最可怕的。
所以,只要鄉鎮村這兩級存在一天,鄉村難能振興,農民致富無望,只會加劇鄉村凋敝,只會加劇官民矛盾,只會讓農民對組織越來越失望……
可是,撤銷鄉鎮村級組織,老農也知道,也就是說說而已,也就是過過嘴癮,李昌平老師的提議也只是表達一下個人觀點而已,這種體制改革,會動相當大一部分人群的蛋糕,這需要多大的政治勇氣啊!
也可能是因為這樣,李昌平老師提出了撤銷鄉鎮后,這些工作人員要有出路:就是把鄉鎮改成“為民服務中心”,鄉鎮原先的工作人員,變成自謀生路的“為民服務中心”的個體戶或者叫集體企業,就是讓這些人浮于事的鄉鎮工作人員,自己掙錢養自己。
這表面看沒問題,可是李昌平老師做過實地調研嗎? 現在,就河北而言,各村各鄉鎮,已經有了各種各樣服務農民的個體戶,這些個體戶多是全家總動員全家都參與,例如,我在地里澆地,差一袋化肥,我打個電話,附近干農資的個體戶,就騎著電車給我送到了地里;比如,我要耕地,播種,告訴村里的農機作業手,這些農機作業手,知道我的耕地具體位置,我不去人,把地就幫我耕完播種,并且是到年底才來收服務費……
請問,鄉鎮撤銷后這些工作人員開的“為民服務中心”能做到這樣的服務嗎?想想公社供銷社是怎么倒閉的?難道為民服務中心,還要再走一遍供銷社模式再試錯一次嗎? 散落在鄉村村鎮的各行各業的個體戶,本來已經同質化嚴重,已經內卷到都是掙個蠅頭小利。
再說了,如果鄉鎮工作人員有三分為人民服務的思想,那鄉鎮就不用撤銷了。
五、資本進入農業,轉基因隨之而來
在河北邢臺的萬畝農田里,中鐵集團新設立的智慧農業基地正進行著無人機播種作業。這個以基建聞名的央企,如今將GPS定位系統與轉基因種子結合,創造出每公頃增產30%的種植記錄。中糧集團在東北推廣耐除草劑大豆,隆平高科在長江流域試種抗蟲水稻。
當資本攜帶著轉基因技術重塑農業版圖時,站在田間地頭的普通農戶,正面臨著一場關乎生存哲學的終極抉擇。
很多老百姓強烈反對種植轉基因作物,但是當土地被資本所壟斷的時候,很多老百姓連土地都失去了,你的反對聲音幾乎沒有一絲絲力量。
高標準農田建設催生的“捆綁式開發”,正在顛覆傳統農業的經濟邏輯。某省2023年土地流轉數據顯示,76%的連片耕地被納入農業PPP項目,承接方需同步實施土壤改良與轉基因作物種植。這種政策設計使得資本進入農業的動機發生微妙轉變——中鐵某分公司負責人坦言:“每畝200元的種植補貼,比糧食收購利潤更具確定性。”
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邏輯,你要想做高標準農田項目,你就得做項目后期的運營,就是你要進行土壤改良和種植轉基因作物,如果按照要求種植,你不僅能把工程項目承建了,每畝還給你200元的補貼。
這一畝200塊錢是旱澇保收的,而且很多地方,前幾年的土地租金還是免除的。這樣的事情,你愿不愿意做? 在山東壽光,某企業將3000畝蔬菜大棚改種轉基因抗病辣椒,而傳統農戶精心培育的本地品種卻被擠出供應鏈。這種“金融化種植”模式,使得作物選擇不再取決于土地特性,而是資本回報率計算表上的數字。 當農業變成資本增值的工具,轉基因技術因其標準化程度高、管理成本低,自然成為規模種植的首選。
我們口口聲聲反對的轉基因,在經濟效益面前,如同風一樣飄過。
在湖北江漢平原,種糧大戶老張的賬本揭示著殘酷的現實:種植傳統水稻每畝凈利287元,而鄰村企業化農場種植轉基因品種,通過集中采購、機械作業將成本壓縮40%。更致命的是,糧商對轉基因品種每噸加價50元的收購策略,正在瓦解傳統收購網絡。
這種市場傳導機制,使得堅持傳統種植的農戶陷入“優質難優價”的困局。面對這種情況,你怎么選擇?你還記得你的初心嗎?
隨著資本進入農業,轉基因隨之而來,無論你對轉基因持什么態度,你的態度僅僅就是你的態度,要不了多久,你就會成為轉基因的擁護者和踐行者。因為反對者或拒絕者,都已經出局了。
六、分田單干解決了溫飽?
分田單干解決了溫飽?分田單干解決了溫飽,卻讓農業現代化戛然而止,讓農村組織體系土崩瓦解。
全國還有六十多萬個村子,還在小農經濟的泥沼中掙扎,甚至在一些偏遠農村,農民仍然過著極其艱難的生活。為了緩解這個局面,國家不得不提出“精準扶貧”戰略。然而,扶貧是救急的辦法,真正的解決方案,是讓農民重新組織起來,走集體化的現代農業道路。
小崗村,被吹捧了幾十年,國家更是一次次投入巨額資金扶持。1991年上海送去100頭母豬、15萬元建豬肉基地,1993年安徽省委召開專門會議,承諾大力支援小崗村,1998年更是由省領導親自帶隊,各大部門聯手打造“小崗村改天換地工程”……國家的扶持不斷,但小崗村卻始終未能真正富起來。
直到2018年、2019年,在國家和社會持續不斷的資金支持下,小崗村才勉強實現了集體分紅。但這究竟是市場經濟的成果,還是靠國家輸血才能維持的表面繁榮?小崗村的故事已經給出了答案——單干的道路走不通,靠“一家一戶”種地,注定無法實現農業現代化。
中國的工業、科技、國防都已基本實現現代化,但農業卻成為短板,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最大障礙。這不是偶然的,而是小崗村模式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農民分散經營,土地七零八落,農業無法實現規模化、機械化、現代化。大量年輕人進城打工,農村留守老人種地,土地拋荒嚴重,生態環境惡化。
更可怕的是,幾代農民已經喪失了農業技能,80后、90后甚至不會種地了!農業已成為國家安全的短板,一旦國際局勢有變,糧食供應就可能成為問題。而這一切,正是當年“一哄而起”分田單干的惡果。
毛主席早就說過:“個體農民,增產有限,必須發展互助合作。”歷史已經證明,單干模式不僅無法富裕農民,還會阻礙農業現代化,動搖國家的糧食安全。而堅持集體經濟的村莊,已經用事實證明了共同富裕的可行性和優越性。今天,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醒悟:分田單干是一場失敗的實驗,真正的出路,仍然是毛主席當年指明的那條道路。
七、頂層設計是最大的問題?
從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那一刻開始,社會的矛盾就在不斷地產生、積累并且以幾何倍速放大,最大的問題是頂層設計。
只是看到了一小部分的利好,卻又想像不到打開潘多拉魔盒不利且無法控制的后果。經濟收展的步伐超前,而政治和道德管理方面卻遠遠滯后,社會矛盾的產生往往與后者關系更緊密。
原本社會道德要達到一個較理想的狀態很不容易,它最根本的問題是把人性中的“私”關起來,把“公而忘私”樹立為社會的典范,這是在一個千年難逢的社會條件下,通過一批卓越的社會領袖引領和幾代人的犧牲才能建立起來的社會秩序。
然而破壞它卻是非常容易,只要把一個“私”字解放出來,所有的一切全部完蛋。 原始社會的人們因生存而私是本性,資本主義的管理也是以私以個人利益為中心,提倡個人自由,私人利益最高,但它的發展卻都至少要由一個隱含的“無私″在支撐:母愛無私——繁延著下一代。母愛就是一個千古不變的永恒美德。中國古代圣賢哪個不是以傳承宣揚普愛而讓后人敬仰。
相對于資本主義的社會主義是宣揚公的文化,它集結了全世界古今圣賢的智慧,讓人們以公為尚,提倡公理公義公德,并且以犧牲私利為公益讓道,合理地將私管理起來。就如當今社會,那些真正做公益,為公利而做出貢獻的人,哪個不受人敬仰?官商一體的結果是,國家和人民財產被少數人瓜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