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時間,國際上有一個不小的紛爭:西方人抱怨中國人在“天宮”空間站上的按鍵和一切文字資料沒有按照“國際慣例”采用英語。有人幽默地說:“你們愛來不來,漢字就是國際標準!
這句話說得太過癮了,說出了中國人的心聲。幾十年來,我們中國人使用的“國際標準”都是西方人規定的,英語被規定是國際通用語言,各種行業標準,我們中國人必須得適應西方的標準。甚至在科學研究上,我們也是采用的西方的“千克米秒制”,不然的話,你的科學論文就無法在西方權威雜志上發表。
說到西方“權威雜志”更讓人生氣。明明是中國人的科技發明,你在中國的科技雜志上發表,不會被社會承認,只有發表在英美的所謂“權威雜志”,才會受到國際上的認可,才會受到中國社會的承認。中國大學的研究生論文,也必須在國外“權威雜志”上發表,你的研究生學位才能順利獲得。
科學如此,文學作品也是這樣。在一些人的眼里,你的小說和電影,中國觀眾的認可度無所謂,只要被西方“權威”認可,或者頒獎,再回到國內一定會備受追捧。莫言的作品即是一例,此處不再贅述。
中國的經濟實力是世界有目共睹的,我們有全世界最穩定的社會環境,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有強大的,民族創造力,我們沒有理由拿我們的東西去 被動地適應西方強行給我們劃出來的“國際標準”,我們要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更要大膽地把自己的東西拿出來,理直氣壯地作為“國際標準”!
首先,在中國經濟走出去的過程中,漢語也跟著走向世界,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的前奏,國家已經做了不少的工作。但是,“儒家文化”是一個很抽象的概念,別說西方人,就是中國人,有時候也有些距離感和陌生感。
所以,把漢語推向世界的利器,不僅僅是“儒家文化”,一則它顯得單薄,也不能激起更高的學習激情;二則,以“孔子”為符號的“儒家文化”,距離遙遠,其精華內涵不容易被世界所接受。所以,世界上真正的“漢語熱”還沒有到來。
讓中華文化和中國經濟實力相匹配,一同走向世界,必須找到一個被全世界熟知且被大多數主流文化接受的載體,我們必須找到一個響當當的符號,而這個符號就是“毛澤東”這個名字!
新中國經濟的騰飛,和中國龐大社會的高效科學管理,一直是世界關注的核心之一,而這都和一個人緊密聯系著,他就是毛澤東。
毛澤東在當今世界上享有極高的國際威望,他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建立了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這個國家自從成立的那天起,就以其“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特有的行動指南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在短短不到三十年的時間內,在他的帶領下,中國從一個貧窮的農業國變成一個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強大的工業國,人民安居樂業,國勢蒸蒸日上。短短三十年時間內,世界上一百多個國家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中國對世界新格局的形成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毛澤東有完整而科學,且被世界廣泛了解的思想體系。毛澤東大半生戎馬生涯,轉戰南北,但他不斷思索,不斷總結,僅解放前就寫下了巨著四卷,不僅在國內家喻戶曉,而且被翻譯成數十種文字,傳播到很多國家。
更加之,當今世界形勢瞬息萬變,西方世界走向衰落,中國走向繁榮,已經成了世界發展大勢,而且勢不可當。我們應該因其勢而利導之,把“毛澤東”作為一個文化標志,一種文化品牌,經過嚴密策劃,整合、包裝,再經過嚴謹而高效的文化推介手段,讓世界產生“毛澤東熱”,并因此產生更加高漲的“中華文化熱”,由此,再把漢語推向世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事實上,這方面我們已經做很多工作了。常年風雨無阻的“毛澤東故居”、偉人銅像廣場、毛主席紀念堂的瞻仰、紀念活動,參加的不僅僅是中國人,還有很多國際友人,甚至不少的國家領導人。我們只需借助這個“東風”,再加一把火而已。
希望國家宣傳部、文化部、教育部以及傳媒界,組成一個“毛澤東思想國際推介部”,使之運作起來。照此下去,中國標準,一定會成為世界標準!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