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披衣,瞻碧漢,露華清。
寥寥千載,此事本分明。
——朱熹《水調歌頭》
房價的極限是工資的總額,否則必定崩盤。所謂工資總額,是說家庭一輩子的總收入。按揭嘛,被按倒在地一層一層揭皮,如同向老鴇贖身的妓女一樣,被占有的狀態介于奴隸與佃戶之間。在拆遷遣散以制造買房需求的生態鏈中,貸款按揭買房與買斷工齡自交養老保險實在是一回事。
房價走勢上揚,對國民經濟的吸血能力是越來越強的,現在是連上一輩的工資也搭進去了,在單向預期環境下,連上海那個倒了一棟的樓盤也在漲價。普通百姓,房子買不起,別的錢也不敢花,這樣的經濟格局,不出現生產相對過剩才怪。考慮到同時存在的濫放的信貸和不斷擴張的流動性,對這種智障的模式,我們恐怕只能用滯漲來形容了。
當下的樓市是并不帶動生產的財富再分配。總有人需要房子住,如果說自住型需求是剛性的,那么人們的住房需求對建材和建筑行業以及裝修行業的拉動是不會受房價任何影響的。而且如果房產商的利潤率降低了,相關行業的利潤率反而會提高,因為人們會把在這方面降低的經濟負擔合理地分配出去。房產商老是說建材價格影響了房市,如果這樣,那房價和建材價格到底是個啥關系呢,誰決定誰呢?房價并不決定于建材價格,建材價格在房價構成里占不了多少,這是房產商和炒房的借口。所以說,即使房價下跌,建材價格也不會跌到哪里去,對相關產業的影響也大不到哪里去。從而也所以說,所謂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是經不起推敲的。大不了就把房價看成是局部通貨膨脹,居民收入的蛋糕大小是不會變的,所以要么降價,要么保證居民收入,增收也是降價的實現形式。房價下跌,有更多人能買的起,對建材的需求會更大。支付給建筑商的也占不到多大比例,房價是單純的分配問題,分配問題本質上是政治問題,經濟方式解決不好的話就只能政治解決了。
不久前標準普爾的報告和高盛的撤退與筆者的判斷基本一致。信貸收緊,這就算是釜底抽薪了,房價下跌勢不可擋。08年之前,基本上是開發商捂盤,或者內部發售,這就是07年萬科降價的主因:落袋為安。09年,基本上是炒家和散戶拿房子。現在風險全都轉移給炒房族了,王石也就沒什么好顧忌的了,于是不妨敞開了忽悠一把。一段時間以內,還有好多莊家要出貨呢,那幫地產商不把6000點吹到10000點,肯定是沒人肯接盤的。10年信貸收緊,七折利率取消,指望原本就接不起盤的“剛需”接盤的炒家注定要杯具了,所以說這不具備可持續性。樓市和股市差不多,自住型需求跟上市企業的融資需求也差不多,企業融資是為擴大再生產,前提是有市場預期,自住型需求是為改善生活條件,前提是有收入預期,不至于因為供房連飯都吃不上了。其實樓市還不如股市,股市好歹有產業支持,可以創造新價值,還有盈利可以分紅,樓市純粹就是擊鼓傳花。
毋庸繼續贅述房產市場對國民經濟的綁架,以及信貸市場對消費市場的擠壓。就房價和房貸問題,主要是金融政策問題,我忽然理解到決策層的難處了。流通領域總是有一大筆閑置資金是不受央行控制的,它們以地下錢莊、越洋置換和私人拆借為主要手段,運作起來跟熱錢差不多,如果管控房貸的造成房價下跌,這些錢就有機會抄底。注意,不是托市,是抄底。抄什么底啊,房市的底唄,他們不是有個需求剛性的判斷嘛。在這一點上,直接的例子是準備抄底大陸的李嘉誠。是不是這樣,我們來推理。管控房貸,那怎么還有熱錢呢?地下錢莊供民間借貸的錢平時都不在銀行賬戶里。溫州炒房團的資金是以現金的形式流動的,也就是說房貸政策對他們無效。房貸影響到的主要還是最終用戶,房市運作形式不變的話,房價暴跌必然導致囤積居奇。低買高賣是商品社會里二道販子的安身立命之本,他們是抄底囤積。如果有底可抄,房價肯定比資本本身升值要快,因為利息受益要有時間差。現在賣出的房子還是以投資型的居多,炒房的當初就是算準了這一點,其實這本質上是多吃多占。這就更不利于民了,百姓就更沒房住了。所以在這個意義上,這也是政府之所以要穩定房價的原因之一。然而問題是,他們有那么大的資金量嗎,能支撐起全國各大城市的房價嗎?房價當然不是他們撐起來的,是官方不敢讓房價掉下來,如上所述,怕他們抄底也是原因之一,再就是,怕銀行破產。如果按揭斷供會是什么效果呢,房子收歸銀行,已付款是不是要白送給銀行?等銀行把房子賣了,還上剩下的錢,如果還有剩余的話才有房主的份兒。如果房價暴跌,正在承擔月供的那些人會怎么辦?繼續付月供吧,還不如另買一套合算,斷了月供吧,折算一下還不夠賠銀行的,找開發商算賬吧,開發商的資金鏈早就斷了,總之,這就亂套了。
但是也不能就這樣下去,房價飛起來,最終結果是泡沫觸頂,無人接盤。不改變房市的游戲規則,這事兒壓根就沒有出路,非得天下大亂不可。應對通脹的方法是加息,加息的結果就是大面積斷供,日本的樓市就是這么崩盤的。被房價搞的所有行業都想漲價,多賺錢去買房子。相形之下,畢竟次貸危機中的美國除房子以外的消費價格還是很低的。
房子問題本質上還是溫飽問題,這不是純粹的經濟問題。在上述這種換位思考中,對憂患的理解越是深刻和到位,對措施的謀劃就越是有效和具體:把房產行業國有化算了。等到房地產泡沫自然破滅,不國有化也得國有化。開發商和貸款買房的業主都把房子抵押給銀行了,到時房子不值錢,銀行不虧死才怪。銀行拿一堆不值錢的房子沒有用,肯定是要剝離的,到時銀行都快破產了,巴不得被國有化呢。國有化的道理不僅僅是情勢所迫的必須,而且也是歷史邏輯的必然。從現代企業制度是分離所有權和經營權就可以推出,國企問題壓根不是所有制問題,管理的問題要從管理的方面來解決才行,管理不過關,私企死得更難看。干脆趁早剝離給住建部得了。北京宣布公租房比例50%以上,關系就理順了,房貸負擔轉化成消費動力帶動社會經濟全面提升,地方財政收入的來源問題也就順理成章地解決了,土地財政也就不是那么必要了。這就是模式。樓價跟股價一樣,就是賣個漲勢,不漲就會跌。剛需啦,城鎮化啦,那都是噱頭。沒有任何理由讓那人們非得從黃牛手里買高價房住吧?值得關照的還是高價入手正在還貸的這幫家伙們,房價居高不下也有他們的心理期待因素,不過彌補性的平衡政策并不是什么麻煩事,至少比高房價問題要好解決得多,也次要的多。至于炒房大戶,賠了就賠了,有賠有賺這算商業風險。
當然,這只是推理而已,執權柄者才不愿意那樣呢,如果那樣,把房地產當經濟支柱的理論就要被宣布破產了,盡管事實上從來就沒能成立過。社會要進步,本質上還是先要解決好溫飽問題。塑造一個有競爭力的企業可以甩包袱,但社會進步要解決的問題恰恰是包袱本身。有問題不解決問題,反而會制造更多問題。要言之,除非能制住民間的流動資金和境外的熱錢,否則最好的辦法是房產退市,再有其他,都屬下策。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