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灣改編后,毛教員率領工農革命軍于1927年10月走上井岡山,開始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艱辛歷程。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余部和湘南起義的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教員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師,成立了中國第一支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在井岡山根據地,我黨和紅軍擔負著開展武裝斗爭、深入土地革命和建設根據地的重大任務。圍繞這三項任務,我黨在軍內外開展了廣泛的思想意識灌輸。
01
軍隊中的信念和紀律教育
1.革命理想和信念教育
大革命失敗后,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的部隊被迫從城市轉向農村,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在開辟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黨內外一些人對于革命前途感到困惑,甚至提出了紅旗究竟能夠打多久的疑問。
為此,從1928年到1930年春,毛教員先后寫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闡述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基本思想,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新道路理論,指明了中國革命必然勝利的方向。同時,在紅軍中和黨內,通過講話、開會、上課等形式,普遍開展毛教員關于中國革命新道路的理論宣傳和形勢教育,堅定了廣大黨員、干部和戰士對中國革命勝利的信念和信心。
2.軍隊紀律和任務教育
在井岡山根據地創建過程中,最初的人民軍隊存在著舊軍隊的不良習氣和思想作風。為處理好軍隊內部和軍隊與群眾之間的關系,初上井岡山時,毛教員提出了“行動要聽指揮”“不拿老百姓一個紅薯”“打土豪籌款要歸公”三大紀律后來又提出了六項注意和八項注意。紀律教育既是軍內教育,也是對群眾的宣傳。通過軍隊紀律約束,密切了紅軍與人民群眾之間的關系。與此同時,毛教員還規定了軍隊的三大任務:打仗、籌款、做群眾工作,明確了紅軍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這一建軍宗旨,紅軍既要承擔打仗的任務,也要做中國革命的宣傳者和組織者。這使紅軍與舊軍隊徹底劃清了界限。
3.寬待敵軍俘虜教育
如何對待敵軍俘虜,是我黨在軍事斗爭中面臨的一個新問題。毛教員為部隊制定了寬待俘虜的政策:一是對俘虜不打、不罵、不殺、不虐待、不歧視、不搜腰包,在政治上、生活上與工農革命軍官兵享受同等待遇;二是對他們進行革命教育,實行去留自愿的原則,愿留下來參加革命的予以歡迎,愿走的發給路費表示歡送;三是對俘虜中的傷病員給以治療。通過不斷宣傳教育,部隊養成了寬待俘虜的習慣,不僅起到了瓦解敵軍的作用,還有效地壯大了人民軍隊。
02
改造地方武裝與發動群眾
1.深人農民群眾進行土地革命政策教育
毛教員率部進入井岡山后,親自率領戰士在街頭巷尾向群眾宣傳窮人要革命的道理。他們刷寫標語,宣傳共產黨的革命主張,同時挨村逐戶開展宣傳,訪貧問苦,并多次召開群眾大會。毛教員親自登臺演講,用通俗易的語言,深人淺出地講明革命的道理,啟發他們的階級覺悟。在開展土地革命的過程中,黨將“沒收一切土地”的口號改為“沒收一切地主階級的土地”的口號,并制定了依靠雇農貧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消滅地主階級的土地革命路線,將正確的土地政策信息及時傳遞給農民群眾,極大地激發了根據地翻身農民的生產熱情和革命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參戰,使根據地不斷鞏固和擴大。
2.團結教育地方武裝
毛教員率工農革命軍向井岡山進軍時,袁文才和王佐領導的地方武裝打著“農民自衛軍”的旗號,分別駐扎在井岡山的茅坪和茨坪。這兩支地方武裝主要由游民無產者組成,占山為王,具有濃厚的封建幫會色彩。爭取他們的轉變和支持關系到黨能否在井岡山站穩腳跟。毛教員對袁文才、王佐做了深入細致的思想意識灌輸,使之對工農革命軍的態度逐漸由疑慮排斥轉為歡迎合作。最后袁文才王佐主動提出將其隊伍編人工農革命軍。
1928年2月,經前委批準,成立了以袁文才為團長、何長工為黨代表、王佐為副團長的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2團。這支隊伍經過團結教育和改造,逐漸成為一支人民軍隊,為井岡山根據地的創建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