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近日在閱讀古希臘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柏拉圖的經典巨著《理想國》,當我讀完第一卷第二章《克法盧斯談老年及臨終的虧欠》時,深感克法盧斯作為一位長者,其心理和生活態度頗具智慧,其觀念即便對于2300多年后的今人仍然具有啟迪意義。
透過柏拉圖筆下他的老師蘇格拉底與克法盧斯的一段對話,我們可以感悟到許多哲理。
●老人需要陪伴和傾聽
話說這天蘇格拉底來到好友玻列馬邱斯家做客,拜見了他的父親克法盧斯。由于好長時間沒見面,克法盧斯看起來蒼老了許多,他頭戴花圈,靜靜地坐在帶靠墊的椅子上……
一陣寒暄之后,克法盧斯開始感嘆人生無常:我這年紀大了,物質享受方面的要求降低了,目前,我更熱衷和別人機智地清談,且越來越喜歡了,因此你應該經常來我這兒。別見外,就在這兒和年輕人交交朋友,聊聊天。我們是老朋友了,和我們待在一起你會很自在的。
隨著年紀變老,人的需求會發生改變,這是自然規律。不用工作了,生活清閑下來,物質需求也少了,孤獨感便會隨之而來,于是會很想有人陪他嘮嘮嗑,特別是喜歡回憶那些陳年舊事……這就提醒我們,一定要善待自己年邁的長輩,要盡可能多一些陪伴他們,并保持一些耐心,不要嫌他們嘮叨,要知道我們每個人都會有年老的一天。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值得點贊的是,蘇格拉底不僅能靜下心來傾聽,而且帶著一種學習心態與克法盧斯交談。他說:我非常感激有你們這樣上了年紀的人愿意和我聊天,因為你們才是有著豐富人生閱歷的人。而這條長長的路,我們才走了一小段,未來的路崎嶇與否,我們應該虛心向你們請教才是。您看,您的年紀已經到了詩人所描繪的“老年之門”,我想問問您晚年的生活對您來說是什么感受呢?
和很多老年人一樣,克法盧斯也非常樂意分享他的生活感受,他說:常言道,“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這個年紀的人就應該經常聚在一起。晤面時,我相識的那幫人,他們長吁短嘆的不外乎是自己吃不動了,不能喝了,年輕和愛情的樂趣都已經沒有了。過去的光景已逝,生活再也不是生活!有的人抱怨家人對他們的疏忽怠慢。他們會傷心地對別人傾訴,由于他們的年紀而帶來了多少壞事。
這個觀點放在今天,就是要建立老年人自己的“朋友圈”和“微信群”,因為他們與年輕人可能存在代溝,而他們同齡人因為有著共同的經歷,而且常常會遇到共同的現實問題,所以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大家聚在一起,會談得很盡興,時而發泄一些情緒,也有益身心健康。
●保持平靜自由的心境
對于有些老年人愛發牢騷,克法盧斯認為無可厚非,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看法。他向蘇格拉底講述了詩人索福克勒斯(古希臘三大悲劇詩人之一)的故事:有一次我和他在一起的時候,正巧碰上別人問他:“年老了還怎么戀愛呢?索??死账?,你還是過去的你嗎?”“平靜些吧,”索??死账共痪o不慢地回答道,“我早就擺脫掉你說的那種事情,別提多舒心了,感覺就好比是從一個狂躁的主人那里逃了出來。”從那之后,我時常想起他說的話。當年我覺得他說的對,現在依然如此。人到老來無疑會深感平靜和自由。每當激情放松了它們的控制時,就正如索??死账顾f,我們擺脫的就不止一個而是一群瘋狂主人的擺布。
克法盧斯告訴蘇格拉底,那些嘆息,其實還有對親人的抱怨,都可以歸結為一個原因,這個原因不是年紀而是人的性格和心境。假如一個人天生平靜、快樂,那么他幾乎感受不到年老的壓力??杉偃缫粋€人天性正相反,那么不管年輕還是年老都同樣是一種負擔。
克法盧斯從索福克勒斯的故事中得到啟發,認為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很重要,老年人就要服老,要面對現實,要放得下,讓自己的心境平靜下來,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開心快樂安度余生。
●功名成就平常心
當蘇格拉底問到對待功名成就的態度時,克法盧斯用席米斯托克利(希波戰爭中雅典方的著名將軍)回答瑟利夫安人的話作了回答:那個瑟利夫安人辱罵他,說他之所以出名并不是因為他顯赫的功績,而是因為他是雅典人。席米斯托克利回答道:“固然我生在你的城邦不會出名,但你生在雅典也一定不會。”他認為,對待功名成就要保持一顆平常心,不必炫耀,但對別人的惡意詆毀也要理直氣壯,不卑不亢。
●財富能使心靈得到安寧
克法盧斯對財富是怎樣的態度呢?蘇格拉底問:我之所以現在問你這個問題,是因為我看到你對錢并不在乎,這更像是繼承財富的人的特征,并非像是掙錢人的特征。由于錢的用處和可以生利,人無論貧富,都天生愛錢。但是,富人對錢還有第二種愛,仿佛錢就是他們所生的,就像作者對他們自己的詩作,或者父母對孩子的愛。所以,他們成為一群讓人生厭的人,因為他們除了贊美財富就沒有別的。
對此,克法盧斯的回答是:擁有財富能使心靈得到安寧。他說,擁有財富的最大好處是他再也不必像過去那樣撒謊騙人,不管有意還是無意;當他起程前往下界,既不用因虧欠神的祭品而恐慌,也不用為欠人債務而擔憂。當然,我的話并非是說給任何人聽的,而是說給好人聽的。所以,在我看來,財富所給予的許多好處里面,要列出不同的一條來的話,我說對于一個明理的人而言,這就是最大的好處。一個善良的窮人老時固然不會輕松,但一個為富不仁的人老了也不可能安寧。
“擁有財富能使心靈得到安寧”,對于老年人是一個非?,F實的問題。聯想到當今社會,孝賢之風每況日下,有的老人把拆遷款全部分給了孩子,有的老人把自己的房產全部變賣給了孩子……以為“老有所依”,可到頭來落得個“無家可歸”的下場,這種事比比皆是。所以老年人一定要掌握一定的財富,為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出必要的規劃,把自己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希望是晚年的“保姆”
克法盧斯跟蘇格拉底談到一種“老年恐懼癥”,他說:你設想一下,一個人的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自然而然地就有一種前所未有的恐懼感。盡管年輕時并不相信任何的鬼神、地獄之說,或是陰陽輪回報應的傳說等,但到了這個階段,只要一想起來都會感到莫名地害怕,并漸漸變得不安起來,慢慢會相信這一切可能是真的。這種想法之所以讓他備受折磨,要么是因為年老體衰,要么是因為他距離另一個地方更近,對這些事情看得更清楚了。他滿懷疑慮和憂懼,開始反省和思考他是不是干過對別人不利的事情。當他發現他罪過太多,就會如同一個小孩子一樣,每每從夢中驚醒,心里充滿不良的預感。
克法盧斯認為:對于一個問心無愧的人來說,猶如品達(希臘著名的抒情詩人)那美妙的說法——“甜蜜的希望是晚年和藹的保姆”,看護那正義與純潔人的靈魂,伴他走完旅程。希望是如此的強韌,支配那不安的靈魂。
“甜蜜的希望是晚年和藹的保姆”這句話通過詩意的比喻,揭示了希望在人生暮年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以味覺通感強化情感投射,從抽象概念轉化為具象的精神食糧,對于晚年面臨的生理衰退、社會角色弱化形成心理落差,希望作為一種“補償機制”,對于維持心理平衡,既是個體心理的微觀敘事,更是整個年齡友好型社會建設的宏觀隱喻,在詩意表達中完成了從生命哲學到社會批判的悄然轉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