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須以戰爭姿態看待中日資源之爭
司馬平邦
今天我要說的第一句話是:向日本學習!
中國人有日本人那股精神的一半,也不至于現在這樣。
在世界鐵礦石資源和價格的爭奪戰中,日本和中國始終是一對幕后勁敵。
2008年2月19日,巴西淡水河谷公司(VALE)與日本新日鐵、韓國浦項達成的2008年度鐵礦石基準價,從2008年4月起,巴西圖巴朗粉礦、南部粉礦上漲65%,每噸價格從47.81美元提高到78.90美元;高品位的卡拉加斯粉礦則漲了71%,由于日韓企業率先與全球鐵礦石供應商達成協議,以寶鋼為代表的中國鋼鐵企業不得不接受這一價格。
這被中國鋼鐵企業稱為“第二次被日本暗算”。在2005年的那次鐵礦石談判中,也是由于日本鋼廠率先與鐵礦石生產商達成了71.5%的漲價協議,只能中國企業最終“含恨”接受,現在只不過是舊戲再演一把罷了。
在2008年的鐵礦石定價談判之前,日本人曾一度放出煙霧彈,日本在2008年度的談判中不會貿然與供方達成協議,會先等待和觀察中國方面的談判進程。因此,所以多數中國機構都堅信寶鋼仍然會主導談判,并與淡水河谷達成更有利中國的鐵礦石定價協議。
“日本鋼鐵企業是出于自身利益才確定這一價格的。”2008年鐵礦石談判之后,才有中國分析師幡然悔悟,“談判期間,澳大利亞企業提出了額外要求,如必和必拓表示,要引入類似澳大利亞煤炭貿易參考BJ動力煤指數的模式,采取靈活的價格機制,實際意圖就是打破原有長期合同。” 而日本企業是以100%長期合同方式進口鐵礦石,一旦長期合同體制被打破,其受到的沖擊大于中國鋼鐵企業。雖然摒棄長期合同對中國同樣危害很大,但客觀上也拉近了中日企業之間的競爭力,日本鋼廠仰仗的成本優勢不復存在,中國鋼材因為廉價勞動力資源,可能在國際鋼材市場較日本更有優勢。
而就在2009年的鐵礦石談判中,在中國鋼鐵業協會向國際鐵礦石生產商開出降價40%以下幅度的條件時,又是日本的鋼鐵企業率先接受了33%的降價幅度,而中國鋼鐵企業若接受33%降價幅度在中國鋼鐵業協會已發布的聲明里被稱為“賠錢賺吆喝”,同一時間,中鋁集團與澳大利亞力拓礦業的195億收購計劃被對方毀約,據稱這里亦有日本同行的動作,而中國鋼鐵企業也失去鐵礦石價格談判最好的借力。
如果說,中國和日本等國的鋼鐵企業,與澳大利亞、巴西的鐵礦石生產商之間的每年的定價都是一場可以擺在臺面上的的戰爭,那么中國與日本的鋼鐵企業之間的競爭,包括在市場上的直接競爭以及市場以外如主導鐵礦石原料價格能更傾向于自己利益的幕后競爭,就是一場不會擺上臺面的戰爭。
中國可以在臺面上的戰爭中占據優勢,但在不會擺在臺面的戰爭中往往處于劣勢。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以來,許多中國企業和經濟學家都喊出了抄底收購世界資源和能源的口號,但這次中鋁對力拓的收購過程足以證明,中國資本對國外資源和能源染指不但被收購國家的政客們會阻擊,其它的市場對手如日本也不愿意。
除了中國去收購悍馬汽車這樣扔在洋人的大街上都沒人要的東西。
而金融危機未來一旦過氣,在下一個經濟回暖中,在舊的金融泡沬被擠干而新的金融泡沬還沒有成形的經濟反彈中,對資源和能源的靠近和壟斷也許會成為主導國家經濟的最主要因素。
至少在鋼鐵業的資源競爭中,日本的政策是即使自己得不到最大的便宜,也肯定不讓中國占到最大便宜。
2009年6月7日中日第二次經濟高層對話在日本舉行,中國代表團團長王岐山將與日本代表、外務大臣中曾根弘文共同主持,就宏觀經濟政策、貿易和環保等問題進行討論。這次高層對話的議題里,日方除了將要求中國撤回計劃實施的“信息安全產品強制認證制度”,并敦促中國對假冒名牌引發的知識產權侵害問題加強管制外,另一個敏感話題是日本將要求中國放寬對對國產稀有金屬(含稀土)的出口限制。
5月中旬,為遏制國內稀土企業盲目生產和廉價出口,中國工業和信息化部下達2009年稀土礦產品和冶煉分離產品指令性生產計劃,較2008年分別下調8.1%、6.9%,該計劃指標指向內蒙古、江西、四川、江蘇等11個省(自治區),稀土礦產品指令性生產計劃指標為11.95萬噸,同比下調8.1%;稀土冶煉分離產品的指令性生產計劃指標為11.07萬噸,同比下調6.9%。
近兩年來,事關國家重要軍事戰略產業的稀土資源廉價出口話題的民間議論一直不絕于耳,2008年網上盛傳一條消息,總參謀部向主持領導匯報,在國內某些稀土公司的支持下,日本和美國獲得大量稀土,并將其貯存在海底。更為驚人的是,由于國內某些稀土公司擁有國家級部委的出口牌照,以國際技術交流的借口下,稀土公司派出技術人員幫日本人改進潛艇和導彈工藝,這樣的消息連軍委領導聽完匯報后都大為震驚……
日本對所有的重要資源實施儲備是個舊話題,目前,日本的稀有金屬儲備制度分為國家儲備和民間儲備兩種:國家儲備是為了保證長期供給和對付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民間儲備是為了防備短期供應問題。這兩種儲備方式的儲備目標是國內60天的消費量,其中國家儲備占42天,民間儲備占18天。為此,日本通過多種方式建立了儲備專項資金,并已為稀有金屬進口動用了大約600億日元的國家預算。日本政府還鼓勵本國企業到海外大規模投資礦產資源,日本企業在境外開礦從本國中央銀行和進出口銀行貸款時,金屬礦業事業團則出面做擔保人,僅收取0.4%的擔保費。
據美國《全球安全》雜志稱,日本近年來從東歐國家買回報廢的俄羅斯米格飛機,主要目的就是為提取鈦、銦、銥、鋯、銫、鋰、鎢等稀有金屬材料,然后重新制造產品賣到國外。稀有金屬是制造尖端武器不可缺少的原料,如鈦,是制造戰機的主要原料;鋼里只要加進千分之一的鋯,硬度和強度就會驚人地提高,是制造裝甲車、坦克、大炮等武器的重要材料。日本大量儲備戰略性稀有金屬,其軍事目的不言而喻。
目前,日本稀有金屬進口,一半以上依靠中國,而稀土資源更是83%從中國進口。連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專家都說:“中國擁有的世界稀土資源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制造精密的制導武器。”
但另據國內媒體報道,其實中國稀土資源占全球稀土工業儲量的比重也存在認識上的不統一,人們一貫認為中國稀土工業儲量占全球總量71.1%,占世界總儲量第一、生產規模第一。而稀土材料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專家龍志奇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我國稀土資源占全球稀土工業儲量的比重沒有那么高,目前公正的數字是43%左右。更有專家稱,目前我國保存較好的稀土探明工業儲量僅剩2700萬噸左右,約占世界儲量的30%左右,按人均計算中國已是稀土資源貧乏國家,只不過中國占據著開發工藝的優勢,龍志奇說:“現在把技術優勢發揮到極致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價格比較低,把國外的稀土行業擠下去了,再想發展起來就不容易了,除非中國定價定得非常高,國外自然會想參與進來,由此看來定價權也只是相對定價權,想完全掌握定價權還做不到。”
而目前國內目前對稀土資源的開采又存在著嚴重的無序狀態――目前除了稀土資源的亂采濫開,被國外資本便利漁利外,國內許多礦產資源從黑色的煤礦到黃色的金礦都存在著嚴重的亂采濫開并廉價外流的現象,本博客多次評論的山西晉城一座價值超百億的煤礦被美國公司只用了3000萬美金收購的事已經中央級媒體曝光證實,而據中國國土資源部公開的信息,2003年外國資本對中國地勘業投入達14.5億元,共取得探礦權74宗,采礦權148宗,貴州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爛泥溝金礦、遼寧營口市蓋縣的貓嶺金礦、云南東川播卡金礦,這三大金礦目前已探明儲量均超過100噸,遠景儲量分別為150噸、300噸、400噸,被國土資源部稱為“世界級金礦”。三大金礦分別為澳大利亞的澳華黃金、加拿大的曼德羅礦業公司、加拿大的西南資源公司掌控,外方控股比例分別高達85%、79%、90%;以云南東川播卡金礦被加拿大西南資源公司(Southwestern Resources Corp)控股90%,在只評估了67口探井后,就發現有156噸的金儲量。
現在的礦產資源之爭就是未來的國家戰略之爭,中國其實從一開始就已經落后,但好在我們還掌握著天然的主動權--礦產埋在中國的地皮下。
我的朋友單冰茸先生對中國礦產資源的廉價外流狀況關注已久,為些痛心不已,我們都認為,日本在中日經濟高層對話中要求中國放寬對稀有金屬的出口限制不但不應該得到中國經濟高層的正面回應,而且,對中國政府來說,當務之急更應迅速徹查境內涉及礦產資源開發上中外資合作項目的諸種貓膩,我相信在亂采濫開和廉價外流的背后一定埋藏著大量的腐敗和瀆職,即在稀土資源中外資合作和對外出口上,“日本”這兩個字必是最重要的核查線索,如2008年在互聯網上廣為傳播的內蒙古包頭稀土公司與日本之間的生意交往等等,有一宗查一宗,有一件封一件,而對這個事關國家安全和戰略格局的行業里那些被查出貓膩的企業和生意,應盡快收歸國有。
在這方面,就要讓自由經濟的那一套見到鬼。
PS:看到本文后讀者留言,深有感觸,特別加上--經濟漢奷當道,國門洞開。維護民族利益,擔憂國家安全的人都被罵成憤青、狹隘的民族主義者;而西方卻把維護民族利益、保證國家安全看做是天經地義--與同道中人共勉。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