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4萬億投資計劃不是對癥下藥,不能讓中國擺脫經濟危機。
中央用拉動內需的方針來應對經濟危機威脅沒有錯。國務院要求的投資范圍,既包括基礎設施建設也包括很多民生領域建設,但由于特別指示出手要快,要立刻見效果,目前已經落實的項目全是固定資產投資,因此拉動的是投資內需而不是消費內需。實際上,現在需要的恰恰是消費內需而不是投資內需。過去幾年里,中國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保持在25%左右,一直是不低的,而居民的購買力卻始終不足。
根據官方的統計,1996年以來政府財政收入增速一直高于城鎮職工收入增速,2007年財政收入增長高達32.4%,而城鎮職工收入增長僅為18.8%。其結果是政府收入占國民可支配收入比重從2001年的21.1%上升到2006年的24.2%,企業收入從15.1%上升到17.5%,居民收入則由63.8%下降到56.5%。收入決定消費,居民收入比重的大幅下降導致了居民的購買力不振。也就是說,過去幾年里新做的蛋糕主要被政府和企業分去了,導致消費內需不足。
此次經濟危機和以往歷次經濟危機本質相同,是生產相對過剩與居民購買力相對不足矛盾的激化。因此,越是增加投資,產能越要過剩,矛盾越要嚴重。現在國務院用巨量投資來刺激經濟,將進一步加劇經濟危機的威脅,而不是緩解這種威脅。也許一段時間后能有好看的經濟報表,卻深深傷害了經濟的實體。這如同給臨死的病人注射一針嗎啡,讓他死前有離奇的快感,卻要加速死亡。
前車之鑒本應是后車之師,我們卻可能重復美國人剛犯過的錯誤。本世紀初,美國納斯達克泡沫破裂,其實是這場經濟危機的開始。當時美聯儲為避免危機蔓延,連續多年降息,果然控制了局勢,美國經濟又實現多年穩定增長,但美國的房地產泡沫卻在此間越滾越大,最終次貸危機一發不可收拾,導致世界經濟危機。美聯儲為解決一個問題,制造了更大的問題;在一個泡沫破裂后,吹起了更大的泡沫。現在中國則是要在美國的消費泡沫破裂后,在國內吹起一個投資泡沫來替代它。
從4萬億投資計劃落實情況來看,目前電網投資最多,總額將達1.1萬億元,今后兩至三年內將建設規模為110(66)千伏及以上線路26萬公里、變電容量13.5億千伏安。機場方面,在2010年底前投資4,000億元,用于建造50個新機場,改良或搬遷90個其他機場。鐵路方面,今年將爭取超額完成500億元基本建設投資,2009年計劃完成投資6,000億元,這一數字是今年投資規模的兩倍……不久以后,我們將看到GDP繼續保持高位,但是電網泡沫、機場泡沫、鐵路泡沫,等等。
另外,中國這次之所以卷入世界經濟危機,也在于加入了資本主義全球化。在這個秩序當中,中國是世界工廠,美國是世界消費場。中國用廉價勞動力和廉價資源制造出廉價商品賣給美國人,而美國人買東西的錢長期通過借債解決,中國現在是美國國債的最大持有國,也就是說,美國人能過上現在的好日子,是因為長期買中國廉價商品,而他們買東西的錢也是從中國借的。現在,世界消費場出了問題,世界工廠也就撐不下去了。
因此,中國要擺脫危機就必須打破現在中美之間這種不平等的經濟關系。但是從目前國務院的有關政策當中,我們看到有些政策其實客觀上還是在有意維持這種不平等關系。例如,在系列政策中有提高一些外貿產品出口退稅率的條目,是繼續鼓勵國內企業向美國出口廉價商品;最近三個月中國還在大量增持美國國債,除了是要繼續維持這種不平等經濟關系以外,沒有別的解釋。在這種情況下,4萬億投資計劃也不能讓中國擺脫經濟危機。
如何才能讓中國擺脫經濟危機的威脅?首先,要打破不平等的國際經濟秩序。從近期來看,不能繼續增持美國國債。既然美國國債還在繼續貶值,中國應該立刻開始減持美國國債;不能繼續維持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的出口企業。為了問題的根本解決,必須忍受短期的陣痛。從長期來看,中國不能繼續當世界工廠,要堅持自主創新、產業升級,恢復以內需為基礎的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
其次,既然資本主義經濟危機是生產相對過剩與居民購買力相對不足的矛盾爆發,那么有效提高居民購買能力是必要條件。如上文所述,居民購買力不足的重要原因是財富分配不公,政府和企業的收入高速增長擠占了居民的收入增長,或者說是少數人收入的高速增長擠占了多數人的收入增長,那么就必須改變原來的財富分配格局,讓大多數老百姓分享社會財富的增長。增加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增加對富人階層的稅收,都是必要的措施。
過去幾十年里住房市場化、教育市場化、醫療市場化等措施,取消了全國居民本來享有的種種福利,使大多數人買不起房、上不起學、看不起病。為了買房、上學、看病,老百姓不得不節衣縮食、省吃儉用,國內的消費需求必然被抑制。要改變這種情況,必須讓住房、教育、醫療等等重新成為國家提供給居民的基本福利。實踐已經證明,這些居民基本福利不能交給市場去解決,即使在推崇市場化的西方國家,政府也沒有推卸這些社會福利基本義務。
此外,為克服生產相對過剩,生產領域也需限制市場化,加強政府宏觀調控。市場條件下,資本的貪婪逐利和企業競爭的無序是生產相對過剩的根源,市場不可能自行解決。美國最推崇市場化,但通過次貸危機我們看到,此前美國沒有任何購買力的失業者都可以貸款買房,說明當時美國房地產業生產相對過剩已非常嚴重,而市場并沒有自動調節。中國要避免重蹈覆轍,包括房地產在內的很多生產領域都需更多政府干預。政府計劃基本上能杜絕生產相對過剩。
4萬億投資不能說沒有效果。從目前來看,確實在短期里提振了市場的信心。但要避免實體經濟受到經濟危機的破壞,光有信心是不夠的。如果方向不對、措施不力,危機還是避免不了,到時候再重建信心就難了。
(北京貓 QQ:21233695)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