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批判的武器,是已經有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存在物,只要認真識別是可以認識的。武器的批判,恐怕不那么簡單,一般情況下,人們是十分珍惜既有的“武器”的,是舍不得進行“武器的批判”的。因此,要理解“武器的批判”,就得對尚處于隱形(無形)狀態的道,有所感悟。這里還是以毛主席的偉大實踐作為參考系,來討論。
1957年,吳冷西從新華社調到《人民日報》工作時,毛主席曾經和他談話。毛主席說:
“你到《人民日報》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要準備遇到最壞情況,要有‘五不怕’的精神準備。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職,二不怕開除黨籍,三不怕老婆離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殺頭。有了這五不怕的準備,就敢于實事求是,敢于堅持真理了。”
毛主席接著又說:“一個共產黨員要經得起受到錯誤的處分,可能這樣對自己反而有益處。屈原流放而后有《離騷》,司馬遷受腐刑乃發憤著《史記》……”
毛主席這里講的,是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不確定性的對策。這是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在馬恩列斯的著作里,找不到這樣的說法,可是,你能說那不符合馬克思主義嗎?
要說清楚這是符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就得從悟道說起。我們老祖宗發明的“道”這個東西,不能只從有形的方面看,我們不得不從無形去感悟。
馬克思主義理論傳入中國后,人們從看得見的文字讀物里,的確有了從未有過的感覺,甚至有豁然開朗之感。一直到1927年“四一二政變”發生后,人們還沒有完全意識到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的認識,更多集中在器層面看得見摸得著的地方。“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接著“湘江戰役”慘敗后,人們才從慘痛教訓里切身地感覺到了這一點——毛澤東同志似乎有過人之處,這也是從看得見摸得著的軍事實踐中得出的結論,同時人們也似乎發現了那個天不怕地不怕的人在悟道方面有些神秘。
......
毛主席逝世后,人們展開了對毛主席各式各樣的研究。我一直思考這樣的問題,毛主席的優勢究竟是什么?
有一天,我從毛主席經常強調“要讀無字之書”的說法里頓悟了。其實,毛主席說的“無字之書”,會永遠存在,并不能說你把“無字之書”讀成了“有字之書”就完事了——船到碼頭,車到站了。因為你只是把“無字之書”的某一個章節讀懂了,而那部書的全部具有無限的空間。
我們認識世界的過程,永遠不會結束,正如批判的武器,永遠沒有終點一樣,武器一旦形成就難免存在缺陷,就有改進的空間,所以對既有的“武器”總是要進行批判的,這個“批判”,往往是挑戰未知世界的,因此必然涉及對無形的東西--道的感悟。
這個時候,我開始醞釀用中國古代文化里的道器理論,來解讀這樣的現象,直到有一天我總結歸納出“道器變通理論體系”。
就“批判的武器”而言,這是屬于器層面的東西,而“武器的批判”這需要從道層面來感悟。批判的武器,相當于“有字之書”,如果僅僅認識這些已知的東西,遠遠不夠,如果還自以為是,像那個王明之流在中央蘇區時候那樣,就是教條主義,那是害人害己的“左”傾機會主義。
而毛主席與王明之流的本質區別,不是在讀馬列著作數量多少上,如果按照王明的做法,讀再多的經典原著也無濟于事,相反,按照毛主席的讀書方式,那是講究從馬列原著的字里行間,讀出革命導師雖然沒有寫出來,卻又是他們想說的話,正如毛主席總結出的“農村包圍城市,最后奪取城市”的戰略,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都沒有說過,也不可能那么說,然而那卻是在道層面完全符合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戰略。
毛主席比王明強,最強的一點恰恰就在這里。
沒有無形,也就無所謂有形——沒有道,也就無所謂器。
毛主席本人最大的優勢,也就是在悟道上,這是他偉大革命實踐無與倫比的優勢。這個優勢,還傳給了像陳永貴這樣的人——毛主席忠實的學生。趙樹理評價陳永貴作的報告,沒有一處提到毛澤東思想,卻處處都有毛澤東思想,這就是無形的道寓于有形的器之中的典型想法說法做法,并且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道器變通。
本文要點如下:
1.批判的武器:器層面看得見摸得著的既有存在物
2.武器總歸是需要改進的:“武器的批判”之必要性
3.武器的批判:是針對未來、未知而言的。
欲知詳情,請看下文。
01
—
批判的武器:器層面看得見摸得著的既有存在物
為什么要批判唯武器論?因為它只盯著有形的東西,忽視了對無形的道的感悟。
而對無形的道的感悟,那只能靠人來完成,因此再先進的武器,都沒有人重要。武器至多只是器,武器之道只能靠人來感悟,武器必須由懂武器之道的人來掌握。
這個“掌握”,包括對既有武器的改進。
改進,就是變,即由器而道,由道而器的變,那是道器變通之源,只能由人推而行之謂之通,道器變通。
02
—
武器總歸是需要改進的:“武器的批判”之必要性
誰能夠說,只有擁有某種武器,就永遠萬事大吉?
那么任何武器都有可能改進,都有改進的可能,都必須進行改進。
問題在于怎樣改進?
改進,就是對既有的武器進行分析,從中找出不夠完善,不盡如人意之處——這就是“武器的批判”的意思。
為此,需要對批判、批判性思維作一點分析,進而對批判之道有所領悟。
批判,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批評、判斷。應該注意的是,批判不是簡單的否定,更不是粗暴的否定。
批判性思維是英語CriticalThinking的直譯。CriticalThinking在英語中指的是那種能抓住要領,善于質疑辨析,基于嚴格推斷,富于機智靈氣,清晰敏捷的日常思維。在現代社會,批判性思維(criticalthinking)被普遍確立為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目標之一。養成批判性思維能力和精神氣質,對于應付復雜多變的世界,提升現代社會生活的人文精神,都是必要的。
馬克思學說的階級性、實踐性是其顯著特征,而這都和批判性密不可分。也就是說,在馬克思的視野里,實踐是以批判為前提的。
馬克思認為“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是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德意志意識形態》)
不滿足于現存狀況,是馬克思主義者的理論品格,這種品格的表現就是革命。
馬克思的理論研究包括對人類全部先行學說、各國精神生產的優秀成果都認真地加以研究,立足于變革現實世界的現實運動,對這些學說的揚棄,實現理論上的突破與創新。
馬克思是19世紀西方三種主要思潮,即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主義的繼承人和天才的完成者一。
馬克思關注的是人類全部現實生活的生產與再生產,因此,他對于人類精神生產的全部成果都要加以審視,重新給予估定,而“抓住事物的根本”則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極其徹底而嚴整,因而能說服人,能掌握群眾的力量之所在。
馬克思從未滿足于現有的理論成果,他畢生都在探求。任何科學的新成就,人類歷史的各種新資料、新發現,社會發展和無產階級斗爭的各種新問題,都在他的密切關注之中。馬克思擱下《資本論》第二、三、四卷的寫作,花了大量時間去研究人類原始社會和東方各國歷史,他所留下的大量讀書筆記和經濟學手稿,充分顯示了他嚴謹的一絲不茍、鍥而不舍追求真理的科學態度。
馬克思主義因此絕非是一個已經完成了絕對真理的封閉的教條體系,而是開辟了一條不斷向真理邁進的康莊道路。
我們曾經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產生,都十分熟悉,有個說法幾乎是我們的口頭禪——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此前全部人類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方面的全部優秀成果。
馬克思的批判是和斗爭,與革命密不可分的。《共產黨宣言》就是批判、斗爭、革命精神的產物。
馬克思的著作里有很多直接以批判命名,如《<黑格爾法哲學>批判》、《神圣家族——對批判的批判所做的批判》、《政治經濟學批判》,等等。
這些本來是馬克思主義的常識。
后來有段時間,的確發生了一些變化。
對此,我們需要認真反思。
毋庸置疑,馬克思理所當然是學者的楷模,馬克思的學術風格,理當是我們需要要認真深入研究,并且要毫不猶豫地加以學習的。
馬克思恩格斯創立馬克思主義,是在批判地吸收了之前全人類一切思想文化成果基礎上進行的。馬克思的批判之道,是我們不得不用心感悟的。
馬克思《致阿爾諾德·盧格》(1843年9月于克羅伊茨納赫)里有這么一段話:
看來內部的困難幾乎比外部的障礙更嚴重。雖然對于“從何處來”這個問題沒有什么疑問,但是對于“向何處去”這個問題卻很模糊。不僅在各種改革家中普遍出現混亂,而且他們每一個人都不得不承認自己對未來應該怎樣沒有確切的看法。然而,新思潮的優點又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地預期未來,而只是想通過批判舊世界發現新世界。以前,哲學家們把一切謎底都放在自己的書桌里,愚昧的凡俗世界只需張開嘴等著絕對科學這只烤乳鴿調進來就得了。而現在哲學已經世俗化了,最令人信服的證明就是:哲學意識本身,不但從外部,而且從內部來說都卷入了斗爭的漩渦。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構想未來并使它適合于任何時候,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就是說,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也不怕同現有各種勢力發生沖突。
馬克思這段精辟的話,可以作為理解馬克思批判之道的重點。
尤其是這句話:如果我們的任務不是構想未來并使它適合于任何時候,我們便會更明確地知道,我們現在應該做些什么,我指的就是要對現存的一切進行無情的批判,所謂無情,就是說,這種批判不怕自己所作的結論,也不怕同現有各種勢力發生沖突。
我們要格外關注。
現實中,很多事情不是不懂,也不是不知道怎么做,只是不敢做。這里面有復雜的心理因素。
想得通,說得通,未必行得通。要行得通,就得敢于去做,做就包括批判,沒有批判的行,是難免盲從。
請注意,不是說讀懂了這段話,就懂得了馬克思的批判之道,而是說我們要關注馬克思的批判之道。馬克思的批判之道不是空中樓閣,是可以從馬克思的所作所為里去感悟的。
說到這里,對于“武器的批判”的必要性,應該有點感覺了吧?
03
—
武器的批判:是針對未來、未知而言
未來,既可以說是未知世界,同時我們又不得不面對這個未知世界,不得不把它從已知世界去感悟,從而把我們的認識,從有形過渡到無形——由器而道,一旦我們把這個認識到的無形的東西說出來之后——由道而器之后,請注意,道就器化為有形的東西了,這是悟道的一個階段性完成,而新的悟道又要開始了。
毛主席教導我們: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個不斷地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發展的歷史。這個歷史永遠不會完結。在有階級存在的社會內,階級斗爭不會完結。在無階級存在的社會內,新與舊、正確與錯誤之間的斗爭永遠不會完結。在生產斗爭和科學實驗范圍內,人類總是不斷發展的,自然界也總是不斷發展的,永遠不會停止在一個水平上。因此,人類總得不斷地總結經驗,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停止的論點,悲觀的論點,無所作為和驕傲自滿的論點,都是錯誤的。其所以是錯誤,因為這些論點,不符合大約一百萬年以來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事實,也不符合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自然界(例如天體史,地球史,生物史,其他各種自然科學史所反映的自然界)的歷史事實。】
這是毛主席在1964年12月13日修改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政府工作報告加的一段話。
發人深省。
李克勤后記:毛主席為什么比王明那些留過洋的人更善于理解馬克思?這不能從讀馬列原著多少上來分析,那說明不了問題。也許可以從悟道上發現毛主席的優勢,毛主席比別人更善于感悟馬恩列斯沒有說,卻可能說的話,并且用中國話加以描述。事實證明,毛主席的三法能夠三通——想法想得通,說法說得通,做法行得通——道器變通。
馬克思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里有句名言:“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掌握批判的武器,就可以錦上添花。然而要在任何領域取得革命性成果,那就得進行武器的批判——在道層面的思想上有所突破才行,那才能完成革命性的道器變通之變。
批判的武器,經過一段時間熟悉之后,多數人掌握既有的批判武器,不是一件難事。然而,怎么樣與時俱進呢?這就是一個非同小可的問題。那就非得進行武器的批判。毛主席探索出了一套成體系的想法說法做法,重點在求新求異求奇上突破慣性思維,這是道器層面的突破——道器變通之變。與此同時,在器層面讓廣大人民群眾都在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中,行動起來,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這就是全社會的創新文化習慣了,而通過鼓勵爭取優異成績,無疑就是一條切實可行的實現方式,也就是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道器變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