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勤(jixuie)題記:1954年赫魯曉夫第一次來訪問,10月3日中蘇領導人會談氣氛融洽,赫魯曉夫主動問中方還有什么要求,毛主席提出“中國對原子能和核武器感興趣”,赫魯曉夫勸毛主席“集中力量抓經濟建設,不要搞原子彈這個耗費巨資的東西”,他只是答應幫中國“建一個實驗性核反應堆”。以后的情況,眾所周知。事實證明,毛主席關于原子彈研制的一整套想法說法做法,是完全想得通說得通行得通的——道器變通。毛主席為何沒有聽赫魯曉夫那一套?這是個極高深復雜的問題,也是個極簡單的問題,如果按照赫魯曉夫那套發展優先邏輯,先發展經濟,等有了錢再來搞原子彈,這樣看問題,那么在1950年代搞原子彈就是個極其復雜的問題。如果按照毛主席的思路,問題就簡單明了——在原子能時代,沒有原子彈的國家就無安全保障,國家的生存都成問題,光講發展又有何意義呢?赫魯曉夫的那一套就是只顧眼前不顧長遠的鼠目寸光搞法,這種搞法最終只能淪為別國的附庸——靠別國的核保護傘過日子,談何主權談何尊嚴?如果新中國搞成那個樣子,那和舊社會那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又有何區別呢?
毛主席高瞻遠矚的國家戰略——從實踐到理論,從理論又回到實踐——由器而道,由道而器,道器變通,與赫魯曉夫那一套修正主義搞法,完全不是一回事。
本文要點如下:
1.毛主席立足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原子彈的意義;
2.沒有原子彈,國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3.沒有原子彈做保障,一心一意搞經濟建設是空話。
欲知詳情,請看下文。
01
—
毛主席立足于獨立自主,自力更生搞原子彈:
短期艱苦,長期收益
我們的原子彈研制工作,在起步階段曾經有一點蘇聯老大哥的援助,但很快就沒有了。
幸虧毛主席從一開始就明確指出:“如果沒有蘇聯援助,我們自己搞,我相信也能搞好。”
可不能小看毛主席的只有說法。
毛主席的主張,看起來需要極其艱苦的奮斗才能實踐,才能實現。
可是,如果不按照毛主席的主張搞,那就是更加艱難得多的一條路徑,甚至可能重新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結局。
看看我們鄰國的處境,還不明白嗎?
02
—
沒有原子彈——國家安全無法得到保障
1985年在北京遠望樓召開過一個全國國防經濟學討論會,錢學森同志作了一個報告《我國國防經濟學所面臨的任務》
其中錢學森同志談到:
【 第四個問題是,國防經濟相對于整個國家經濟的相互關系。
也是國防科學技術相對于我們整個國家的科學技術,或者國防工業相對予整個國家的工業的關系。為什么要提這個問題?因為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有的同志出于要徹底消除極“左”路線這么一個想法,曾經把國防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特別是國防尖端技術,在五十年代以后所花的錢,所作的努力說成是極“左”路線的表現。我想這一點在座的同志是不會同意的。問題很簡單,假設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今后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導彈,沒有洲際導彈,沒有我們的國防科技力量,沒有我們的國防工業,那么我們國家將會處在什么樣的國際地位?我不是說我們在做這些事情當中,在建立我國的國防工業、國防科學技術,特別是尖端技術這些方面沒有缺點錯誤,我們是有的。但不是什么極“左”路線。我覺得這個問題需要澄清。首先是它有很大政治意義,再就是有這么大的一支從事國防科技工業的隊伍,你怎么能夠說他們都是極“左”路線的產物?對這個問題我們軍委副秘書長張愛萍同志已經作出明確回答,他講得很對,就是要看到國防科學技術跟整個科學技術、國防工業同整個工業的相互關系。】
錢學森同志是從美國回來從事社會主義建設的世界級科學家,在最近這些年我們通過了解錢老的生平,完全可以說他也是一位睿智的馬克思主義哲學家。
毛主席逝世以后,對毛主席的評價, 錢老的說法是有權威性的。
我們現在不得不探尋如何解釋歷史,尤其是如何解釋新中國工業化,以及四個現代化之路的方式方法,本人這只是一個嘗試,里面的說法僅供參考,各位看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請看完之后再說,切忌不經過起碼的調查研究就發言,那違反了毛主席的基本要求——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錢學森同志義正辭嚴反駁那些扣極左路線帽子的人。這件事,最近這幾年我們才聽說。可那是發生在1985年的事了。
再往前推,實際上在1960年代初就有一股力量要原子彈項目“下馬”。理由是什么?是不是與“集中力量抓經濟”有關呢?
這里面有什么樣的聯系呢?
如果再深入思考,那么對于沒有毛主席就沒有兩彈一星一艇,就會領悟更多更深了。
在“沒有毛主席,就沒有新中國”這個大命題下面,還會推出很多子命題。
這是順理成章的道器變通。
如果還有不明白的,請問:
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一艇,尼克松會像那樣訪華嗎?
我們今天會是什么樣子呢?
03
—
沒有原子彈做安全保障,無法一心一意發展經濟
原子彈屬于核武器,核武器也是武器的一種。武器的生產屬于國防工業,國防工業屬于國防的內容。
一個國家能不能不要國防?毋庸諱言。一個國家的國防至少要達到什么程度?最起碼要給國家提供安全保障。這是常識。
可是,如果像中國這樣的大國,沒有原子彈,國防能提供安全保障嗎?
連提供安全保障的國防都沒有,那不就是近代鴉片戰爭時期的清朝政府統治下的那個中國嗎?
那個時候,你怎么一心一意搞經濟?
相反,從有了原子彈那一刻起,中國的面貌又來了一次換新顏——由器而道,由道而器——道器變通。
1964年爆炸原子彈:毛主席是釋放能量,還是積蓄能量?
用肉眼看得到的東西,與看不到的東西,這二者在中國文化里,實際上是分的是很清楚的,前者為器層面的東西——形而下者謂之器,后者為道層面的東形而上者謂之道,如果把二者結合在一起,那就可以說是在道器層面思考——道與器是可以轉化的——通過變——化而裁之謂之變,如果變的對頭,那么就能——推而行之謂之通——道器變通。道、器、變、通,這四個字可以單獨解釋,也可以聯系在一起考量,這就是我提出的道器變通理論,這的確是需要從哲學世界觀與方法論角度來理解的。這里用道器變通理論來闡釋一下1964年中國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這件事情,主要圍繞這個問題——毛主席當初是釋放能量,還是積蓄能量?
如果按照器層面來看,當然是釋放能量,看那令人著迷的蘑菇云,多么狀況!如果在深入感悟一下蘑菇云背后的道呢,那會有何感覺?
是不是可以這樣理解:在原子彈爆炸之前,很多人可能還沒有領悟到這樣的程度——毛主席的思想之威力如此之大,以至于能在新中國成立15年的時間里,我們就成了核大國。原子彈
這是否意味著,我們由原子彈而悟道產生了突破,這叫由器而道;可是我們的認識與實踐并未就此停住,而是持續不斷更新、發展。
這有三層含義:
器層面,核工業形成了,這對于擁有核武器的國家來說,是一樣的。
道器層面,中國的核工業與其他和國家是不同的,突出的一點是,掌握核武器的人,是毛主席思想武裝的人。
道層面,在研制核武器的人,在新中國是出類拔萃的,他們的思想覺悟比一般的人更高。鄧稼先是其中的一個代表人物。
原子彈的威力大無比,原子彈承載的精神更是大無比,這種精神可以轉化成物質力量——由道而器的過程,這是不是在釋放能量的同時,也在積蓄力量呢?
積蓄了什么樣的力量?是不是包括一心一意搞經濟的力量?
原子彈爆炸成功:核工業局部突破促成工業化整體推進——推而行之謂之通。
推而行之謂之通,這個“推行”是有統一思想武裝的一群人,他們處在“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紀律又有自由,又有統一意志、又有個人心情舒暢、生動活潑,那樣一種政治局面”,這可以說是人類最好的企業文化之描述。這里面蘊含的能量無與倫比,是不是?
當時中國正處在工業化過程中,核工業因為原子彈爆炸成功,無疑就建立起來了一套由道而器,由器而道——從研發,到制造,再研發,再創新的核武器以及原子能利用的完整體系。
研制原子彈的人,研制原子彈的工廠、科研機構,不只是只能研制原子彈,而是說,所有與原子彈相關的零部件全部可以研制,而與這些零部件研制相關的機器設備,可以加工生產多少非原子彈的產品,那就無法統計了。
這是不是意味著,核工業的突破,在全部工業領域都是一個上臺階的契機?
實際上,當初為了研制原子彈,集聚了全國各行各業的精兵強將,一旦原子彈爆炸成功了,那從事原子彈研制的人們,就可以為其它領域的工業發展提供支持,這是社會主義大協作的應有之義。
1964年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后,中國工業化進程進入到快車道,這是必然的。
從1964年10月16日首顆原子彈爆炸,1966年10月27日首顆導彈核武器發射成功,到1970年4月24日首顆衛星“東方紅一號”上天,“兩彈一星工程”圓滿完成第一階段任務,再到1970年12月26日毛主席生日這一天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長征一號”下水,這不僅標志著我國國防工業現代化水平不再落后,而且可以從整體上對中國工業化程度作出判斷——完全可以說我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建立起來,這是工業化質變的標志,是實實在在的道器變通之變——突破性變化的完成。
請注意,這都是在毛澤東文化這個范疇里說的,離開了這個前提限制,任何理論說教都不能自圓其說,從實踐角度考察,那都是想不通說不通行不通的。
毛主席第一次訪問蘇聯時,曾經見過赫魯曉夫,憑著老人家那無與倫比的洞察力,早就看透了這個人,當然也就不可能聽他那一套忽悠,所以中國人民始終把毛主席當作大救星。
1964年10月16日我國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那天毛主席周總理等中央首長正好在人民大會堂接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演職人員,毛主席讓周總理去告訴大家,人們興奮之情,以至于周總理不得不說“跺腳不要把地板跺塌了”!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赫魯曉夫下臺,這是巧合?赫魯曉夫從反面證明了《東方紅》之道的意義。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