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大人總說:“好好學習,將來找個好工作。”
上了大學,老師說:“你們這一屆競爭很激烈,要多實習、多積累。”
畢業后,老板說:“公司最近困難,你得多擔點責任。”
回頭一看,我們就這樣,一步步走進了《過勞時代》里那個森岡孝二所描述的世界——一個把工作當作全部,把時間奉獻給績效考核和KPI的世界。
這本出版于2005年的書,雖然聚焦的是當時的日本,但它像一面鏡子,把過去幾十年中國打工人的每一個疲憊面孔都映得清清楚楚。
二
“最可怕的不是你被剝削,而是你心甘情愿地被剝削,還覺得這是成長。”
我們總以為自己是在為未來拼搏,實則是被裹挾著奔跑。加班、內卷、無休止的會議、周末的報表、隨時待命的手機……
你有沒有發現,哪怕回到家,心也還在工位上?
森岡孝二把這稱為“資本主義時間革命”,也就是工作與生活的邊界被徹底打碎。從前的上班是朝九晚五,現在是醒著就要工作,連睡前刷手機都可能接到工作消息。
這種現象在國內也尤為突出。根據國家統計局和經合組織(OECD)的數據,2023年中國城市勞動者年均工作時間約為2200小時,遠高于OECD國家平均的1728小時。
而在一些行業,如互聯網、制造業和物流,實際工作時間遠超這一數據。
三
為什么技術在進步,而打工人卻也越來越疲憊?這背后不僅僅是企業的壓榨,還有制度的缺位和觀念的誤導。
在《過勞時代》中,森岡孝二指出,日本政府對企業的監管松懈,勞動法形同虛設,企業濫用加班制度,工人苦不堪言。這個場景,何其熟悉。
雖然早有《勞動法》和《勞動合同法》,但落實遠遠不夠。
“彈性工作制”、“自愿加班聲明”或“績效倒掛”,讓員工無所適從。
過去相當一段長的時間中,社會對“奮斗”的集體崇拜,讓人拼命勞作;你不加班,你就“不思進取”;你想按時下班,你就是“混日子”。
人們甚至開始羞于說出“我想休息”這句話,生怕被貼上“躺平”“不上進”的標簽。
四
森岡在書中提到,日本上世紀末曾試圖減少工作時間,并部分推行“四天工作制”試點。但受限于企業文化和經濟壓力,成效有限。
而今天的中國,也在摸索類似的路。2024年初,廣東、浙江等地開始討論推進“每周五天工作制”的落實,并嘗試將周末“雙休”制度在更多行業中真正落地。
但現實中,工人的工資很大一部分來源于加班,僅靠基礎的工資收入很低,推進雙休與8小時工作制的同時,也應關注底薪的情況。
時薪過低時,人們只能“自愿”加班來換取更多收入,但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生活的全部。
五
有時候我們會問:“我們真的需要這么拼嗎?”
森岡孝二的回答是:不是你非得拼,是社會結構逼你拼。
在書中,他用了“自愿奴役”這個詞來形容現代勞動者的狀態——我們不是被強迫的,而是被誤導的。
我們以為拼命工作就能換來安全感,結果卻發現,房價漲得更快、教育成本更高、醫療負擔更重,而你依舊無法自由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其實,工作不該是人生的全部。真正值得追求的,是一種“有節奏的人生”——你能工作,也能生活;你能拼搏,也能停下來。
這不是消極怠工,而是有意識地選擇生活的方式。
六
我們不能指望一夜之間改變整個社會的用工邏輯,但我們可以從自己做起,逐步實現時間的自主權。
就像近年來,不少年輕人被動或自愿地選擇了“躺平”的態度。
《過勞時代》提醒我們,真正的現代化,不是GDP增長多少,而是人有沒有獲得尊嚴、自由和幸福的能力。
“不要讓過勞成為我們時代的墓志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