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福耀科技大學獲批的新聞,留言區有部分人談到當下的大學生,其中一個高贊說“農村大學生大多數混得比較差”,從他人對他的回復和點贊可以看出,很多人還是比較認可這個觀點,我個人也認為說得有道理。
農村大學生畢業出來能成就一番事業有不少,但在整體上和趨勢上,農村大學生畢業后混得差的比例更高,逐漸變成近些年來流行說的——“穿著長衫的孔乙己”。
為什么會出現這現象呢?
說明當年恢復科舉式高考的紅利正消失。
剛開始“恢復”高考,大學生“物以稀為貴”,國家還包分配,農村出一個大學生,那是家族的榮耀。但擴招后,現在每年畢業生上千萬,為了緩解就業壓力,研究生又擴展,開設的很多專業還脫離社會,特別那些文科生很多更是只會書上理論,如果遇到不好的老師,上課只會念PPT,甚至課件幾年都不換,這能學到什么有用的知識?于是出到社會出現各種專業不對口,又有著從小到大被灌輸考上大學就等于可以做人上人的心理負擔,普通工作瞧不起,加上先富和二代們壟斷了資源,從農村出來的普通大學生能干嘛?
很多也就成為“穿著長衫的孔乙己”!
但我們要揪著農村大學生批判嗎?
魯迅曾經寫的孔乙己,只是為了批判孔乙己嗎?他是先“哀其不幸”,然后才是“怒其不爭”。而導致這個“不幸”的社會,那“人吃人”的封建舊社會,才是他要批判。
擴招本來挺好的,這擴大人們受高等教育的基數。但伴隨著深層次灌輸做人上人的教育理念,人人為了做小我而不是大我,加上擴招設置的專業脫離社會,教學的方式脫離了實踐,階級固化和靠人脈關系可以升值加薪,這多個現象共振導致了當今的這個情況。
而設置的專業脫離社會,教學的方式脫離實踐,這對二代們沒多大影響,他們畢業可以靠關系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但對沒背景的農村大學生來說,他們的時間被浪費了又學不到真正的知識,畢業后,混得差也就自然而然了。
這個差異又進一步加劇階級固化。
農村大學生,他們讀書的時候,名列前茅覺得自己未來可期,畢業以后發現自己曾經引以為傲的東西是最不值得一提的。
他們老實,不自信,試錯機會少,掌握的信息往往落后先富們,也不會請客送禮,出到社會發現很多事情真的就很難辦成。
得思考什么是社會主義教育?
1.社會主義教育一定不是讓學生為了分數而拼殺好成為人上人,進而壓迫人。
2.社會主義教育不能讓教育市場化。
3.社會主義教育不能讓學生脫離實踐,要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而不是只盯著“智”而忽視其他,甚至都不是智,而是知識的灌輸。如毛主席說:“不要把分數看重了,要把精力集中在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不要只是跟在教員的后面跑,自己沒有主動性。”
只要這不變,眾多農村大學生還是如此。
那些穿著長衫孔乙己的寫照依然在:
“生于農耕之家,長于山野田村,沒有達官富貴之輩,也不曾聞名于鄉野。
年少時雖知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但未曾明白其中另有其意,只顧埋頭苦讀,最后發現只不過蹉跎年華。
弱冠處事,躊躇滿志,心比天高,畢業四處漂泊。吃夠生活苦,愕然醒悟已是而立之年,悔之恨之。本想勤以免方不受制于人,后然學識不足,倍感自立顯薄,恐父母到花甲之年,方感愧于父母?,F如今囊中羞澀,果腹仍需全力,幾經周折,方知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
轉眼之間已經快30有載,蹉跎歲月,卻如同虛度光陰,毫無進取。多年來八方謀業,東奔西跑,跌跌撞撞,卻一事無成一無所獲,滿面心酸!
再回首,不禁黯然淚下。
未建事業已然傷痕累累、雖命比紙薄心恨天高,曲阜人間百折不撓,隱入煙塵不得閑玩,引入煙塵窺視廟堂,偶爾故作高深裝模作樣,人前不敢卸下偽裝,人后不敢直視內心坎臟,做好人未得有始及終,貪心又恐世俗不容,好色時常膽慫,既非混世魔王,也非蓋世英雄。
一生沒有退路,萬般皆苦唯有自渡,有太多責任背負,誰不曾有一身傲骨,只是無奈現實太過殘忍,有時真心大哭一場,因為心里憋屈,有太多無奈和心酸,突然的難過,突然發現自己過得非常得糟糕。在最孤獨無助的時候,身后總是空無一人,有些人越看越陌生,越看越心酸,知己難求,人之相知,貴在知心!
難道人從出生就是來世間體驗人間疾苦?
人生百味,酸甜苦辣,自己嘗了一遍。
所有不堪總會過去的,不是嗎?
欲買桂花同載酒,終不似,少年游。
奈何花有重開日,人無再少年!
自知已無機會,可這局下代又如何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