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脹預期的言論主要來自學者專家,乃至政府經濟管理部門的主要官員,他們對國家決策層有很大的影響力,有些人直接參與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宏觀經濟的管理。
周小川行長近日在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表示:“今年我們仍舊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但與此同時我們也要高度關注通貨膨脹和其他方面經濟指標的變化,要管理好通貨膨脹的預期。”
回顧一年多來央行的幾位領導在各種場合的言論,人們會發現央行實際上一直在“關注”通貨膨脹,從2008年5月的周行長在陸家嘴論壇上所說的“中國的貨幣政策更關心反通貨膨脹”,到如今的“高度關注”通貨膨脹,體現了央行在通脹問題上的一貫觀點。
令人遺憾的是,銀行領導人中似乎沒有人“預期”到2008年下半年的去通脹化和2009年持續大半年的通貨緊縮,
2008年6月7日,當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金融危機并開始影響我國,中國經濟出現明顯下滑勢頭情況下,也許是出于“更關心”反通貨膨脹的考慮,央行居然提高了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短短三個月以后,迫于當時的經濟形勢又在一個月內連續兩次下調存款準備金率。盡管如此,央行領導還在說通貨膨脹可能回潮。
2009年上半年,在我國的CPI已經轉為負數一段時間的以后,有位副行長認為現在說通貨緊縮還“為時過早”。
實際上,通脹預期的管理者,也是通脹預期的制造者和傳播者之一。
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加上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加重了他們的通脹“預期”,在通脹沒有發生的時候,他們會胸有成竹地告訴你有多長時間的“滯后期”。
滯后期滿了,他們預期的通脹發生了沒有?應該說還沒有。雖然CPI已經轉正了,但這恐怕不是他們預期的通脹,否則的話,現在就不會談通脹預期而是要談如何應對通脹了。
他們預期的是嚴重通脹甚至是惡性通脹。
那么這樣的通脹是否真的會發生?我認為近期這種可能性極低甚至完全不可能,恰恰相反,我國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巨大的惡性通縮的風險,這種風險非但沒有隨著經濟指標的好轉而降低,反而在繼續不斷增加。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如果發生惡性通縮,直接觸發它的一定就是這個所謂的“通脹預期”。
到底什么是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它們發生的原因是什么?多少人望其中文而生義,認為錢發行得太少就是通縮,發行得太多就是通脹,通貨“膨脹”了嘛。請問inflation 和deflation里面,“通貨”在哪里?
通脹也好,通縮也好,都絕不是那些專家們所認為的所謂“貨幣現象”,它們都不過是價格現象,更確切地說,它們都是“商品現象”。
我在這里正式提出“通貨膨脹和通貨緊縮都是商品現象”的觀點,這種觀點并不容易理解,我們不妨把它和“貨幣現象”“價格現象”的觀點之間的區別用一個例子來粗略地加以說明:
病人到醫院看病的時候,護士用體溫表給他量體溫,量出的體溫是38℃,顯然他發燒了。
說通脹通縮是貨幣現象,類似于說發燒是體溫表現象,
說通脹通縮是價格現象,類似于說發燒是溫度現象,
說通脹通縮是商品現象,類似于說發燒是人體現象。
哪種說法最準確是顯而易見的。也許有人提出異議,會拿出貨幣的幾大職能來進行批駁,在提出批駁之前,請先仔細想想貨幣的基本功能,再跨越時空思考一下它的衍生功能。錢總是要用的,如同體溫表終究要被用來量體溫一樣,即使不是馬上用,不在同一個地點用。
說通脹通縮是貨幣現象,是一種鈔票本位思維,是因果倒置,把現象當成了本體。在前面的例子里,病人是否發燒與用不用體溫表測量,或者用幾只體溫表來測量無關。進言之,人是否生病,與發不發燒也沒有必然的聯系,發燒僅僅是疾病的一種表現形式。
歸根結底,通脹通縮都是某個社會的商品供應狀況通過貨幣或者說價格渠道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式,即使不發生通脹通縮,也不能認為該社會的商品供應狀況一定是健康的。
雖然流動性泛濫會造成資產泡沫,投機性的炒作會造成部分商品價格的飛漲,雖然從長期來看市場經濟的機制本身就在制造通貨膨脹,但在當前需求不足,商品和產能嚴重過剩的大背景下,一段時期內我國缺乏發生嚴重通脹的持續性內在動力,相反,卻完全具備了通貨緊縮乃至惡性通縮的基礎。
通脹的產生無非是三種原因:需求拉動,成本推動和人們的預期,實際上,這三種原因可以進一步濃縮為一條原因,那就是需求拉動。
成本推動的后面是“成本”之物被其需求拉動,而“預期”需要通過需求(實際的購買行為)來發生作用。
寫到這里,也許讀者能明白,我為什么會認為近期中國發生嚴重通脹的“可能性極低甚至完全不可能”了,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一個主要問題是內需不足,或者說是內外需都不足。
在此我要向管理層和全社會發出警告:目前我國經濟面臨的最大威脅絕不是什么通貨膨脹,而是惡性通貨緊縮。
產生惡性通縮的一個必要條件是債務的泛濫,而與之相應的充分條件是流動性的快速收縮。
這里我們有必要把債務和流動性聯系起來,大家時常聽說流動性泛濫,實際上流動性泛濫的實質就是債務泛濫,而大量注入流動性就是大量制造債務。沒有大量的債務,流動性如何泛濫得起來?
這個概念必須搞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本輪經濟危機爆發后,我國及時采用了極為寬松的貨幣政策和四萬億刺激經濟計劃,有效地扭轉了經濟下滑的勢頭,不但“保八”成功,很多行業都呈現出復蘇和繁榮的景象,似乎經濟危機正離我們遠去。
于是很多人表現出非常樂觀的情緒,大談什么V型反轉,什么通脹預期。
最大的危險是不知道危險的存在,何況巨大的危險就在我們身邊?
應對經濟危機的代價是形成了大量的債務,包括中央政府的財政赤字,企事業單位的貸款和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等等,其中五萬億的地方政府負債是最大的隱患,可以稱作中國式次級貸。
按照現行的規定,地方政府無權直接向社會發行債券,地方政府負債的來源,主要是他們通過城投公司或者信托投資公司用國有土地向銀行抵押所獲取的貸款,據報道,某些地方的政府負債已經超出當地財政收入的幾倍乃至十幾倍,也就是說他們“不吃不喝”也要幾年十幾年才能償還所欠貸款的本金,可以說完全不具備償還能力。只能靠不斷出讓國有土地獲取地租,或者繼續用土地質押獲取新的貸款來拆東墻補西墻,維持其現金流,給自己創造政績,把問題留給后人。
如果我們無視這些問題,被當前我國經濟的繁榮景象所迷惑,被所謂的通脹預期所左右,被刺破房價泡沫的沖動所驅使,或者急于從刺激經濟計劃中“退出”,采用矯枉過正的貨幣政策,過快地收縮銀根,造成資產價格的快速下跌,中國式次貸危機將立即爆發。
收緊銀根和資產價格的下跌,將使得一些地方政府的現金流枯竭,我國的銀行業將面臨數萬億元的呆壞賬,隨后將出現大面積按揭貸款和開發商貸款的違約,一部分中小銀行將首先被迫倒閉或者被兼并,企業難以獲得新的貸款以維持正常的生產經營活動,國民經濟將出現“物價下跌-產量下降-工資下降-購買力下降”這種周而復始的惡性循環,直到完全崩潰。
這就是所謂的惡性通縮,它的后果就是持續多年的經濟大蕭條。如果惡性通縮不幸在我國發生,它的殺傷力將遠遠高于美國的次貸危機對我國乃至全球經濟的沖擊。
這個過程和國際金融大鱷慣用的“剪羊毛”的手法異曲同工,試問:誰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給中國經濟來這么一次“震蕩療法”?
這絕不是什么危言聳聽,也不是本人的發明,而是近在咫尺的巨大風險。有關債務收縮和經濟危機的關系,一百年前費雪就論述得非常清楚,請那些腦子里裝滿了西方經濟學理論,在“通脹預期”上達成高度一致的專家學者和管理者們,嚴肅認真地對待這一問題,好好地看一看費雪的論述。
刺激經濟計劃的退出過程應該持續十年以上,切不可操之過急,各級政府的債務問題需要采取切實措施逐步化解。如果不能有效地開源,應當立即節流。
通脹預期管理不好,將變成觸發惡性通縮的直接誘因,央行要管理好通脹預期,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管理好自己的言論和行為,少出席一些論壇,靜下心來多研究問題,這就是我對如何“管理”通脹預期的理解。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