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了中央四臺的今日關注欄目,談的是哥本哈根氣候峰會的話題,一位能源專家說的一段話令我印象深刻,大意是雖然全球變暖的問題科學界尚無定論,但對這件事我們應當“寧可信其有”。
好一個“寧可信其有”!如果細細品味其中的意思,你會很快聯想到一個詞:莫須有。
就因為這個莫須有的罪名,精忠報國的岳飛被大奸臣秦檜所害,成就了一樁千古冤案。
雖然事實遠遠說不上確定,但也許有,不怕一萬就怕萬一,如果真有的話那后果就嚴重了,能嚴重到什么程度呢?對岳飛案來說就是會嚴重到大宋朝亡國,對碳排放造成“全球變暖”這樁公案來說就是人類滅種。
第一事實不清楚,第二是可能性“不排除”,第三是如果“萬一”了后果會極其嚴重。所有的要件都契合得嚴絲合縫,誰能否認這個“寧可信其有”與“莫須有”的意思完全相同?
不過那位能源專家的話至少間接說明了一點,那就是科學界對全球變暖的問題確實還沒有定論。
雖然科學界還沒有定論,但這并不妨礙人類的過量碳排放正在造成全球變暖這個“共識”的形成,也不影響那些政治家們言之鑿鑿地說這是個“不爭的”事實。
對于政治家來說,不爭的含義“不讓爭論”多于“無可辯駁”,因為對一個具體的技術問題而言,科學家尤其是那些科學權威把某種現象或結論說成“不爭的事實”才更符合身份,畢竟人家專業,對具體的專業問題至少要比圈外人懂的多得多,就是爭論起來你也爭不過他。雖然他們對全球變暖這個問題也還沒完全搞懂。
奇怪的是,雖然對全球變暖的問題科學界還沒有定論,大量作為外行的圈外人卻早已堅信不疑了。不覺為迷,不懂而相信,就是迷信。
全球變暖走的是群眾路線,靠的是“科普”,靠的是有選擇的媒體報道的導向,靠的是好萊塢大片。
如果當年愛因斯坦的相對論也走這條群眾路線,恐怕反而會被打成異端邪說。
有趣的是,邪教也總是走群眾路線,雖然我竭力避免把邪教和全球變暖相提并論,但我不得不指出邪教的一個重要特征,那就是宣揚末世論。
如果不用某種巨大的災難做借口,邪教是找不到信徒的,只有讓人覺得日子沒法正常過下去了,人們才會死心塌地的跟他們走。而最容易上當受騙的,卻往往是一些老實巴交,非常善良的人。
在被告知全球變暖將會使人類面臨滅頂之災的時候,人們對這個說法不敢不信,不能不信,也容不得別人不信,只好寧可信其有,因為這可不是鬧著玩的。當越來越多的人就這么稀里糊涂身不由己地信了以后,這個事情就成了不爭的事實,成了“肯定有”,“必須有”,成了“難道沒有嗎?”,有人說,這幾句話才是莫須有的本來意思,只是到了現代,莫須有才被人們理解成也許有。
對于那些利益攸關甚至壓上賭注的人們來說,全球變暖就更是“必須的”了,有些人為此獲得了榮譽,有些人已經在相關機構混了個一官半職,還指望它養家糊口甚至飛黃騰達呢。而對那些做大買賣的人來說,這么多年的精力和金錢投入進去了,碳交易所也開張了,有道是“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國家”,如今石油資源正在慢慢枯竭,碳信用就是下一個更加有力的控制工具,不但能控制國家,順帶齊連整個地球都一起控制了。
事關名譽、前途和巨大的經濟利益,開弓沒有回頭箭,容不得半點閃失。
在哥本哈根氣候峰會上出現了地球溫度上升1.5還是2個攝氏度的上限之爭,據說如果溫度上升兩度,平均海拔 1.5米 的島國馬爾代夫就會被淹沒,為此,該國總統在會上大聲疾呼。
原來地球溫度上升多少,馬爾代夫沉沒不沉沒,人類滅亡不滅亡,全都由峰會說了算,救世主原來在哥本哈根!是那些乘坐私人飛機和專機云集到哥本哈根的大腕們?
前面談到邪教特征的時候,總覺得缺了一個要件,這會兒才想起來。
其實真正的老板比誰都清楚:那1.5和2度不是用來量化溫度的,是用來量化錢的。
人類真的已經有能力改變地球溫度了嗎?《道德經》上說:“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
域中四大人居其一,人“大”在何處,何以能夠居四大其一?是不是能夠理解成:人可以和道平起平坐,難道天不用法道而要“法”人了不成?
人之大,在于人能夠“參贊天地之化育”,如此而已。
國家更需要懂事之臣而不是能辦事之臣,中國從來就不缺“會辦事”的人,當人們為談判代表喝彩的時候,我想搬一句古訓出來敲敲警鐘:亡國之臣似忠!
這不是在定性,不針對任何人,僅僅是在敲警鐘。
如果大方向錯了,越能辦事就越是在幫倒忙,這是懂事之臣的重要性所在。人家說的是“萬一”,我說的是’“如果”。我真誠地希望那個“萬一”是對的,“如果”是錯的。
等到我們的科學家找到了全球變暖問題的真相,萬一和如果這類假定詞匯都會消失于無形。
我們要的是證據,確鑿無疑的證據,不要繼續在關鍵環節上打馬虎眼,不要再泛泛地說什么證據擺在那兒,說什么不爭的事實。我們呼喚真正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的回歸,院士的頭銜不是用來裝璜的,絕不能讓聯合國的機構代替我們的科學院、工程院、氣象總局和發改委行使職能,這關系到我們的科學主權甚至國家主權。
如果我們的專家們一時半會兒出不了成果,說一句“我不知道”不但不丟人,反而值得人們尊重,因為這也是一種科學態度。
茲事體大,一句“莫須有”何以能服天下?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