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夢,只有不平!--香港“80后”的騷動
本月發生在香港的高鐵抗議事件,明眼人一望即知是借題發揮:僅僅一個高鐵項目,就事論事的話,絕對掀不起這樣大的風潮。然而竟然鬧起來了,而且動靜之大出乎意料,這不能不讓香港社會為之震驚?! ?/p>
無疑,社會矛盾已經顯性化,怨氣已經越積越多而又得不到有效緩解,這次興建高鐵的爭論便成為一個撒氣筒、一個發酵點,看似偶然,其實又是形勢的必然??醋罱鼛滋斓膱罂哉?,很多都已在提醒港府見微知著,早日有所籌劃。而所關注的重點,則不約而同集中在 “80后”青年在此次事件中的表現,這些30歲不到的年輕人,成了抗議活動的主角和先鋒,同時又處于無組織無領導的狀態,現場情勢幾欲失控,令主流輿論憂心忡忡。
香港青年向以政治冷漠聞名,偶有動作,也自詡文明理性。香港號稱中產天下,幾乎所有的青年都以中產自居。已入圍者自是中產鐵桿,未入圍者自視為準中產,毫不懷疑自己早晚有一天會轉正。而中產的政治本色即是保守、溫和,價值觀即是個人奮斗,幸福觀即是穩定的工作、舒適的生活。至于政治,則事不關己高高掛起,不值得費什么心思。從戰后時期開始,幾代香港青年都是這么走過來的,中產式的、玫瑰色的“香港夢”也在很多青年那里變成了現實。對于一個對前途有充分把握的群體來說,有什么理由以激情代替理性、以激烈代替平和呢?
香港青年給人的這種“刻板印象”,一向被認為是香港社會體制良性運行的結果,是香港式資本主義自由經濟、自由競爭數十年實踐的結果,這種港式資本主義被認為打造了一條社會流動的寬闊通道,給所有人以希望,使所有人認同?! ?/p>
但是,為什么“80后”的青年開始了街頭抗爭,而且是以非建設性的手段:絕食、沖擊政府?!埃福昂蟆痹庥龅搅耸裁磫栴},使得他們如此不平、如此激烈?
最近,香港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假中產”,意即香港社會已經出現“富裕家庭中等化,中層家庭基層化”現象。梁的觀察很準確。事實上,目前香港社會的兩極分化正在日益加劇。聯合國的統計數據表明,香港的基尼指數已達0.43,最富有的10%人口的收入是最貧窮的10%人口的17.8倍。而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的統計則指出,以收入中位數計算,全港貧困人口超過123.6萬人,有4萬青年人處于長期失業狀態?! ?/p>
至于社會流動的情況,梁振英指出,如果從過去10年的記錄看,中間以下階層爬升的空間在縮小,其中很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他們的家庭負擔增加的快而收入卻跟不上,因此不少人成為反建制的一群。對于香港整體的社會結構,梁認為就是一成人與九成人的差別,能晉身于一成之列的只是極少數人,而其他九成人之間的流動對于這些人來說并沒有根本上的不同?! ?/p>
梁振英由此得出一個沮喪的結論:雖然我們要標榜要提倡香港人都要努力奮斗,但這種精神不應夸大,不能只講人的主觀意志,不講客觀條件?! ?/p>
梁還有一個很精辟的觀點,就是此前30年香港社會曾經的向上高速流動只是特殊情況(經濟高增長、香港回歸、政商學界本地化)下的流動而不是常態下的流動,不是香港的社會制度或公共政策有意識的產物。這種認識是極為深刻的,沒有政府的有意扶持,一個龐大而穩定的中產階層是不可能存在的。試想,若沒有進步運動和羅斯福新政,中產階層能在美國成長壯大嗎?但是美國的右翼保守派卻仍在把香港宣傳為他們自由經濟理念的樣板。1月20日美國傳統基金會和華爾街日報宣布說,香港已連續16年蟬聯世界“經濟自由度指數”榜首??删驮谶@個資本主義的天堂,廣大勞動者卻連最低工資保障制度都沒有爭取到?! ?/p>
了解了香港社會的現狀,我們就不難理解香港“80后”為什么會騷動了。他們生不逢時,沒有搭上通向中產的末班車,黯淡的前景使他們在這個冬天無法再做那中產的美夢了。而那些掌權的大人物對他們的處境又不聞不問,他們的聲音沒人理睬,他們進不了廟堂申訴,便只好在街頭吶喊,宣泄心中的不平。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