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4萬億投資買真正的中國貨其實非常難
去年11月中央政府救市的4萬億投資到現在半年了,昨天發改委要求這些投資采購主要要采購國內產品,得到很多人的贊同。不過貧道覺得,即使在國內采購,做到采購到真正的國營和民營產品也并不容易,因為非常多的產品實際是外資、外資控股或者外資占有比較大份額的企業。因此,國內采購確實可以做到控制產品的“生產地”,但不能控制到產品的“所有者”。
這4萬億采購主要集中在“裝備制造業”。也就是所謂機電類。根據高粱的研究,這個大行業中外商獨資、控股和參股比例已經很大。
在最關鍵的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三資”企業控制了83.5%的市場份額,獲得了81.4%的利潤。在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三資”企業以34.1%的資產,控制了43.3%的市場份額,獲得了58.3%的利潤。目前,值得采購的往往是能夠出口的機電產品。一季度,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占出口總值的74.2%。其中外商獨資企業在外商投資企業中所占比重達73.7%。也就是說,即使在國內采購,值得采購的產品中接近四分之三的是外資獨資企業的產品。這些其實也是外國產品,無非在中國生產罷了。
4萬億投資肯定不少買水泥。全國前5家水泥生產企業中,除浙江三獅外,4家是外商控制。鑄鐵管無論修路還是建筑都少不了。但要注意法國迭戈班一家就控制了國內50%的市場份額。
如果采購包括紙張,那么該行業龍頭企業都是外商獨資,其他大型企業多數被外資并購。
如果采購的是日用化工,那就基本找不到真正的國產,因為這個行業早就沒有像樣的國有或者民族企業了。
如果采購的是藥品,那么你經常見到的哈藥(香港中信資本、美國華平投資集團控股)、華藥(最大抗生素生產企業,荷蘭DSM控股)、蓋天力(拜耳醫藥保健BHC控股)等其實都是外資控股。
如果采購的是小五金,那么幾乎所有原來你以為是國有品牌的企業,如蘇珀爾、上海紅心電熨斗、雙喜炊具、南孚電池等實際都是外資的了。
如果采購點飲料,那么90%以上的可能是買了外資企業產品。僅僅一個法國的達能就收購了中國的樂百氏(92%股權)、上海光明、武漢東湖啤酒(54.2%)、梅林正廣、蒙牛(49%)……你以為喝點青島啤酒就是國產?錯了,青島啤酒也是外資控制的了。當然,其他中國原來品牌基本都是外資控股企業的了。
買肉就更要小心了。因為雙匯早已賣了,第二大的山東金鑼也是外資的,雨潤相當大資本也是外資,而且很難說最終是誰的。
當然,前面這些政府不采購,說說而已。
實際上,除了鋼鐵、石油企業以外,包括重化工在內幾乎所有行業的主要企業都是外資或者外資控股、外資參股企業。這些行業里你按企業名稱沒法判別是誰的,按產品牌子也無法判別是誰的。所以說,這4萬億要買“真正的中國貨”,恐怕難度不小。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