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東:反對勞動法和壓低老百姓工資都是給企業幫倒忙
自去年實施新勞動法以來,反對聲音不斷。一些人聲稱實施勞動法,使企業成本增加,企業經營困難,導致企業倒閉,工人失業增多,因此,認為新勞動法對勞資雙方不利,反對實行新勞動法。這種觀點是明顯錯誤的,是西方經濟學誤導。
勞動者不僅是生產者,也是消費者。勞動者收入既是生產成本,也是購買力。設想我們的社會只有一個資本家,例如,在社會主義社會,生產資料屬于國家,如果我們壓制勞動者收入,使所有國民的收入,只夠吃飯,我們生產的所有工業消費品都會賣不出去而積壓。現實社會中,我們有一批資本家,也有一批收入較高的管理者,我們的部分工業消費品賣給了這些人,但是,當這些人的消費飽和以后,繼續增加產出,產品同樣會積壓。這時我們必須給低收入勞動者增加收入,使他們能夠購買工業消費品,從而使經濟繼續發展。
勞動者收入只占生產成本的一部分,卻是購買力的全部。壓低普通勞動者收入,只會使消費能力繼續下降,使更多產品積壓,更多企業破產,更多工人失業。隨著技術進步和生產力發展,自由市場經濟下,勞動者地位會逐漸下降,增加工資的可能性會逐漸減小,保持或降低工資的可能性會逐步增大。我國普通勞動者工資多年來增加很緩慢,而物價卻不斷上漲。根據世界銀行報告,我國10%低收入人群在2007年收入下降2%。資本主義社會早期,國家不控制勞動力市場,工人工資同樣難以增長,導致的結果是不斷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每8-10年就發生一次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大量資本家破產自殺,工人失業,經濟滑坡,經濟發展速度受消費增長的限制,發展緩慢。自工業革命以來,資本主義社會經過近一百多年發展,到1820年,發展速度明顯低于中國(附錄2),同期中國從戰亂的清初開展發展到占世界GDP32%,大于所有西方國家,包括歐洲和美俄日之和。因戰亂和國外的侵略掠奪,后來經濟發展緩慢, 但到1890年,中國的GDP還和美國相近。
西方國家自羅斯福以來,正是認識到提高生產能力的同時,必須要通過政府提高消費能力,才快速發展起來的。上個世紀三十年代,著名經濟學家凱恩斯提出了通過無效勞動,增加老百姓收入,提高消費能力,解決生產過剩問題的理論。根據凱恩斯理論,美國總統羅斯福組織青年植樹等國土資源整理工作,增加他們的收入,后又制定最低工資制度和社會保障系統,提高消費能力,應付當時的經濟危機。戰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采用高福利、高工資等政府政策,不斷提高消費水平,以跟上生產發展速度,同時減少勞動時間,減緩生產能力增加速度,達到生產和消費平衡,從而再也不發生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經濟持續發展,成為發達國家。
我國發展緩慢(參見附錄1),主要原因是控制消費。自古以來,中國人民就認為,只有壓低消費,才能積累財富。建國以來,我們一直堅持壓低消費以增加積累的方式來發展經濟,每當生產能力超過消費能力,我們的經濟專家就以經濟過熱為理由,緊縮銀根,使中小企業倒閉,降低生產能力,適應低下的消費能力;不知道提高普通老百姓收入,從而提高消費能力,適應增長的生產能力。這使我們的生產能力增長緩慢,導致經濟發展緩慢,經濟水平不僅落后西方發達國家,而且明顯落后于韓國和我國臺灣地區。
指望資本家給勞動者增加工資是不可能的。因為每一個資本家都是自私的,都要通過壓低勞動者工資降低成本,以獲得競爭優勢。即使有少數資本家愿意自行增加工資,從而增加成本,必然導致他們處于不利的競爭地位,也會被市場淘汰。在產能過剩情況下,為減少企業倒閉和工人失業,我們必須大幅度提高勞動者收入,從而增加消費能力,趕上過剩的生產能力。資本主義社會發展歷史證明,依靠自由市場是無法保障勞動者收入水平的不斷增長,必須制定法律,依靠政府強制實行,以不斷提高勞動者收入,從而使國內消費能力能夠跟上生產能力的發展,實現經濟的快速可持續發展。
我們必須通過法律強制要求企業增加勞動者工資,調整勞資分配比例。在轉型時期,政府可配套政策減少稅收,使企業生產成本不增加,這樣國內市場會隨著普通勞動者收入的增加而擴大,從而帶動企業銷售增加,推動經濟轉向內需為主的發展路線。通常國家收稅率約占GDP20-25%,減少收稅15%,將其分配給勞動者,則工人收入可提高15%,銷售市場會增加15%,則必然改變目前國內市場狹小問題,救活一大批企業,而國家仍然可收稅5-10%。相反采取出口退稅補貼外國消費者方式,無法提高國內市場容量,而國外市場萎縮,維持現有出口水平已非常困難。繼續加大退稅力度,維持出口,增加外匯儲備,只能因外匯貶值帶來更多損失,同時免費奉送更多物質財富。隨著西方國家危機的加深,我們將有一大批出口企業將倒閉,資本家破產,工人失業。
為了促進消費,國家還必須建立覆蓋所有國民的社會保障系統,解除人們的后顧之憂。我們能否有實力給老百姓生活保障,實際是我們在吃、穿、住等基本生活方面的生產能力能否滿足13億人的需要。我們有足夠的生產能力,確保老百姓的基本生活。我們有足夠的糧食生產能力,每年能夠生產5億多噸糧食,平均每人每年平均擁有糧食800斤,每天糧食2斤多,足夠保證老百姓的吃飯。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國際統計數據,我國人均日消費食品量比日本多近10%(附錄3)。我們有足夠的紡織生產能力,每年除自己使用外,還大量出口。平均每人每年50米布,足夠保證老百姓的穿衣需要。我們人均住房30平米,足夠保障老百姓的住宿需要。我們培養了足夠多的大學生,能夠提供足夠多的醫生和教師,能夠建設足夠多的醫院和學校。唯一欠缺的是老百姓無錢消費。國家應通過社會保障系統,使全體國民享受基本生活保障。
保障普通勞動者,同時也是消費者有足夠的收入,從而為資本家提供廣闊的消費市場,才是對資本家的最大支持。只要大幅度提高了老百姓收入,從而增加了消費市場,資本家就會千方百計投資賺錢。馬克思在形容資本家貪婪追逐利潤時描述到:“一有適當的利潤,資本就會非常膽壯起來。只要有10%的利潤,它就會到處被人使用;有20%,就會活潑起來;有50%,就會引起積極的冒險;有100%,就會使人不顧一切法律;有300%,就會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絞首的危險。” 我們無需去直接支持資本家。
因此,如何提高勞動者收入,使消費增長速率不落后生產增長,才是政府最重要的經濟工作。我們強烈呼吁,在考核地方政府官員時,應將勞動者最低工資增長率作為第一政績,建立覆蓋全民的社會保障系統,從而實現勞動者收入的不斷增長,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附錄:
1黃衛東,發展30年,為什么富裕程度遠低于日韓?談我國GDP水分 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44235,黃衛東,論證改革30年發展速度低于毛時代,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7570
2 安格斯·麥迪森:《中國經濟的長遠未來》,1999年中文版,第58頁。
3 http://www.stats.gov.cn/tjsj/qtsj/gjsj/index.htm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