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不能用擴內需資金來維持高房價
余豐慧
北京市將選擇部分中低價位、中小套型的普通商品住房,通過政府收購等方式,轉化為保障性住房或限價房進行銷售(11月20日《法制晚報》)。
此做法對于解決低收入者住房、加快保障性住房進度十分有利,購買現房總比新建要快得多。然后,有兩個致命問題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一是此做法有維護高房價之嫌疑。政府拿錢購買市場上的現房,必然推動市場需求,結果維持的是高房價。二是政府以市場價格購買普通商品房,又以低于市場價格轉化成保障性住房或限價房進行銷售,政府必然要倒貼中間差價,這個差價必然落入開發商的腰包。此種做法等于政府白白給開發商送錢。
那么,購買普通商品房的資金從何而來呢?筆者猜測有兩條渠道,要么政府從財政資金(包括土地出讓金)拿錢,這個應該比較難,因為財政資金僧多粥少,這就決定極有可能從這次擴大內需資金中出錢。這種利用擴大內需資金托市維護高房價,把內需資金送入開發商腰包的做法,嚴重違背中央擴大內需的精神。
中央4萬億投資要求首先要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設,明確要求加快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建設。中央“救房市不是救高房價”的意圖十分明顯。因為,通過加大以廉租房、經濟適用房為主的保障性安居房工程建設,可以取得一舉三得的效果:啟動了內需,加大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投放使得高房價開始回落,又解決了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而部分城市政府采取直接購買商品房作為保障性住房的做法,與新建保障性住房相比較成本大得多,白白浪費了一部分擴大內需資金,又維護了高房價。
此種做法不利于擴大內需、啟動消費。中國國內消費一直啟動不起來的原因有三:一是社會保障不健全,百姓消費有后顧之憂,二是百姓收入上不去,沒有消費能力,三是個別商品價格畸高、泡沫巨大,阻遏了百姓消費,比如:高房價問題。住有所居是中央的要求,是百姓的期望,誰不想擁有住房,又有誰不想改善住房條件呢?但是,目前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幾萬元一平方米的房價又有多少百姓能夠消費得起呢?因此,維護高房價就是在抑制消費。
落實中央擴大內需舉措和資金決不能走樣和變味。在建立保障性安居住房上,必須按照中央要求進行新建廉租房、經濟適用房和限價房。決不能用擴大內需資金購買現有市場商品房來建立保障性安居工程。那樣的話,擴大內需資金將大大失去應有效果。必須清楚認識到,賣現有房拉動經濟效果比新建房差得多。中央提出的建設經濟適用房與廉租房等低價房屋滿足低收入人群,既能刺激經濟又能平息社會公眾對高房價日益增加的不滿情緒,決不能變味,要不折不扣落實下去。
地方政府明智的選擇是,出臺各種政策,督促開發商適應市場大形勢,降價銷售,這是恢復交易量、活躍房地產的唯一出路,也能夠大大促進消費的啟動。政府決不能與開發商沆瀣一氣,用所謂的“房價大跌最終受害者是老百姓!”來“公開恐嚇”民眾,用什么“地產業冬天來臨”的說法“逼宮”政府,政府更不能采取直接購買商品房的辦法來建立住房保障安居工程。
新聞鏈接:http://www.chinanews.com.cn/estate/zcfg/news/2008/11-20/1457529.s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