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環球時報》(這是原稿,發表時有刪改)
楊帆
大力度啟動國內需求
把長期潛力變為現實
不可低估國際經濟危機對中國的影響
明后年中國經濟將遭遇嚴重困難
三十年計劃經濟中國走一條以國家為主體,對內高積累,對外高保護,優先發展軍事重工業的道路,把工農業比重從一比九提高到五比五左右,人口增加了一倍,確立了大國崛起的基礎。后三十年實行市場化與對外開放,作為一個歷史階段的任務基本完成。作為經濟發展戰略引進外資,在國內廉價勞動力和發達國家高消費的背景下,實行出口導向,年出口額從100億美圓提高到3000億美圓。經濟增長率超過10%,出口增長率超過20%。凈出口即貿易順差,前幾年超過1000億美圓,為四大需求(民間投資,消費,政府支出,凈出口)之首。2003年我國出口依存度為31%,進口依存度29%,外貿依存度為61%,廣東與浙江則達到 150%。
1998年中國的GDP 是80000億人民幣,達到2007年的23萬億,10年增長200%,年增速超過13%,鋼產量竟達5億噸。人民幣升值了大約四分之一,國際資本急劇流入,國家外匯儲備增加了10倍;在貨幣財富大爆發的背景和國際資源價格飆升的背景下,股票房地產出現泡沫,物價加速上升,經濟明顯過熱。在通貨膨脹幻覺下,企業利潤虛假增長,投資盲目擴張,國內產能過剩大約三分之一,消費嚴重不足,只能廉價出口。低技術水平的勞動密集型產業盲目擴張,遇到發達國家市場突然萎縮,立即陷入極大困境;有實力者靠限產保價以渡難關;無實力者難免破產;各級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救企業,防止資金鏈條斷裂,出現大面積破產。
三十年來世界經濟的繁榮,是依靠一比三十的金融杠桿撬動起來的,一旦緊縮,將達到何等程度?即使各國聯手救市,數年經濟蕭條也不可避免。中國無法獨善其身,不僅是因為出口導向型產業結構依賴國際市場,還有金融傳導效應。國內股市已崩盤70%以上,房地產調整還沒有到位,企業虧損必定加大銀行呆帳,促使其緊縮信貸。
國家大力度刺激經濟,可保持7% 以上的經濟增長,但作為經濟增量,今明兩年降低三至四個百分點就很嚴重,這意味著企業普遍虧損,股市長期低迷,個人消費下降,政府財政緊張,經濟有可能進入惡性循環。這就是國家為什么一再改變經濟政策,終于確定積極的財政政策加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出臺大力度措施,刺激內部需求的原因。
推行積極財政政策
解決歷史問題穩定金融市場
說中國經濟嚴重依賴國際市場,未免言過其實。出口導向與凈出口的拉動,主要是在經濟增量中起作用,就存量而言,中國經濟主要動力始終是內部需求。中國出口中有55%左右的加工貿易,進出口是重復計算的,如果扣除重復計算,外貿依存度只有40%多,加上出口多元化的努力,中國出口的下降和對國內經濟的實際影響,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最為重要的是,中國還有龐大的內部需求潛力。
中國人口還年輕,年輕人儲蓄率高,建國60年以來一直保持35% 以上的高儲蓄率,可持續到2020年人口老化為止。儲蓄等于投資,是宏觀經濟基本平衡式,是中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基本條件。 持續60年的國民教育,積累了豐富的人力資本,現在大學生和研究生都出現過剩,正適應企業技術升級。
關鍵是如何把巨大的儲蓄轉化為投資。目前市場失靈,私人投資和消費低迷,只有依靠政府投資作為第一推動力。政府應大規模發行國債,包括地方政府和企業債券,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通過減免稅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增加對于貧困地區和人口的補貼。以經濟的財政政策帶動民間投資和消費。
穩定金融資本市場,特別是股票市場,是當務之急。中國股市已嚴重超跌,如繼續滑坡或長期低迷,將使整體經濟走入惡性循環。國家4萬億刺激經濟方案出臺,宏觀面已經明朗,現在急需解決大小非。決策層應看大局,有大魄力,絕不能讓歷史遺留問題再拖后腿。中國股市在數月之內先穩定后發展,走出相對獨立行情,是可以期望的。
積極財政政策只能從增量方面起先導作用,真正內需的啟動,則需要一系列深層次的社會改革和制度建設,促進利益格局調整。調節貧富差距,使社會中間階層迅速成長,使貧困人口和地區得到幫助,使農村的得到穩定和發展,包括為農民建立社會保障制度,降低農村電價,提高糧食收購價格,建設農村公路和電網,改善中西部交通和城市電網,都應積極實行。
農村城鎮化仍有10年潛力,每年3000萬人進城,600萬套住宅建設,加上城里人擴大住宅面積,房地產有很大潛力。高速交通可把沿海城市連接成城市帶,農民可以向縣城集中,城市擴大自身就具有規模效益。中國內部需求潛力巨大,能否迅速釋放,要看社會利益格局調整的效果,大規模開展公共工程,則要嚴格控制腐敗。
整治國土提高蓄水能力
核心是提高水循環速度
環境資源保護,農村建設,糧食問題,城鎮化,房地產,工業與民生,需要豐富的水資源,而中國北方嚴重缺水。推行以水資源為中心的環境資源戰略,核心是提高水循環速度。水流速度越快,流量越大。速度決定流量,不能降低。降低污染要消滅污染源,也要提高水和空氣的流動速度,即提高大自然對污染的稀釋與凈化能力。
加速水循環戰略之一,是修南北向水渠,以溝通東西向河流。秦修靈渠溝通珠江與長江,隋修大運河溝通長江,淮河,海河與黃河,現在修南水北調的中線和東線,就知加速與擴大水循環的重要性。上游少修大壩,下游多挖水渠。中華民族是依靠治水生存和發展的,古代沒有鋼筋混凝土和起重機不能修大壩,只能順勢而為挖水渠。李冰修都江堰用魚嘴分水法,思路是“深淘灘,低筑堰”,兩千多年不淤,為世界第一水利工程。在上游水壩修多了,會降低水流速度,使水的總量不足。
加速水循環戰略之二,是提高國土的蓄水能力。中國水資源短缺且分布不均,北方尤其缺水。國家應制訂蓄水戰略,把夏天南方泛濫之水以湖泊,濕地,森林,沼澤,地下水等形式儲存起來。建設貫通南北的湖泊水渠運河網,把南方多余之水抽到北方,如果氣候反常還可反向抽取。
這樣的水利工程和其他基礎設施工程,都應趁中國人口年輕盡快進行。經濟學的“劉易斯拐點”,正在中國出現。過剩的年輕勞動力已經不多,十二年以后中國社會突然老化,我們就只能夠依靠技術創新。2020年以前這一段時間非常短暫且寶貴,我們需要完成體制改革,基礎建設和技術升級三大任務。
目前世界形勢對中國十分有利,只要我們自己不犯大錯誤,國際上就沒有什么勢力能夠阻擋中國的崛起。目前世界性的經濟調整,對各個國家都是嚴峻的挑戰,對中國相對的壓力反而比較小。我們本來就應該進行一系列戰略調整,包括變出口導向為內需導向,提升技術水平,進行自主創新,調節收入分配,重視環境保護等等,只是因為發展模式的慣性和既得利益集團阻礙,不能迅速實現。外部壓力迫使我們實行一系列對策,其方向和內容,與調整方向完全一致。我們應該把短期反危機措施,納入國家長期發展戰略,變被動為主動,把外部壓力變成內部動力,把中國經濟長期發展的潛力,轉變成為現實的生產力。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