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9月9日電(記者李斌):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溫家寶邀請8位來自基層的中小學教師,參觀中南海,并進行座談。在座談中,溫總理提到“我非常贊同教育資金的來源多樣化。這項工作可以列入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我們說,企業家身上要流著道德的血液,實際上,企業的收益回報社會最好的方式就是投入教育。”
溫總理上述話實際上講了兩層意思,其一,教育資金來源要多樣化;其二,企業家投資于教育是回報社會。這兩點都不錯,我認為十分正確。教育是社會的大事,自然是全社會都要積極參與,由此可以引申出,企業家的財富歸根結底是來自社會,用其來辦教育自然是題中應有之意。但是在教育這個問題上,如果要說“道德”,如果要提出企業家應流著“道德的血液”,我以為,為政者身上應率先流著“道德的血液”!為政者要責無旁貸的做出表率。
教育固然需要全社會的重視,但是政府應當是辦教育的第一責任人,教育經費毫無疑問應該是政府出大頭。企業或者個人希望投資辦學、捐款資助當然值得鼓勵,然而這只是“錦上添花”,政府的投入才是“中流砥柱”。世界上沒有任何強國的政府是不重視教育投入的,也沒有任何重視了教育的國家卻不能成為強國的,只有政府帶頭,才有全社會的踴躍助學,才有教育的興旺發達,才有國家的興盛強大。這個道理,每個為政者都應該明白。如果講“道德”,保障教育投入就是為政者的道德之一。
我以為,為政者永遠都不應以“經濟困難、財力有限”等為借口來辯解教育投入的不足,國家再困難,政府砸鍋賣鐵也要保障孩子能讀書,無非是絕對數額不高,但是相對比例(教育經費占財政支出比例)不能低,這是為政者的道德底限。連這都做不到,只能說為政者身上缺乏“道德的血液”。
我很高興,因為“十一五”末我們的教育經費占GDP的比例終于要達到4%這個及格線了,雖然直到2005年這個比例還只有2.8%,雖然4%的目標原本預計是要2000年實現的。然而想想代課教師駭人聽聞的40元工資,想想上萬上十萬的擇校費,想想前些年教育投入上的大筆欠帳,我又實在高興不起來。呼吁社會資助教育已經有很長的時間了,起碼能追溯到“希望工程”開展的時候,這個時期內,政府的教育投入是個怎么樣情況,網上的資料都是公開的,無須多說,我只是想說一句:自己沒有負起責任,如何能呼吁他人盡力呢?自己放棄了道德制高點,卻要評判他人的道德,可能嗎?
“道德的血液”是否難以具有呢?說難也不難。看這么幾個數據:2006年3月13日發表在中共中央黨校主辦的《學習時報》上的《政府管理改革的幾個切入點》一文指出,2004年,中國至少有公車400萬輛,公車消費財政資源4085億元,大約占全國財政收入的13%以上。與公車消費相聯系,據各種資料顯示,全國一年的公款吃喝在2000億元以上,二者相加總數高達6000億元以上,如果財政收入按3萬億元計算,幾乎相當于財政收入的20%左右。
6000億是個什么概念?根據教育部、國家統計局、財政部《關于2006年全國教育經費執行情況統計公告》顯示,2006年,我國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包括各級財政對教育的撥款、教育費附加、企業辦學中的企業撥款以及校辦產業減免稅等項)為6348.36億元;具體看人均經費,普通小學生均1633.51元,普通初中生均1896.56元,普通高中生均2240.96元,職業中學生均2163.69元,普通高等學校生均5868.53元。
不用多了,那6000億削減一半用于教育,就等于(以2006年為例):教育經費總體增加47.2%;能再多供給1.8億小學生或者1.5億初中生或者1.2億高中生或者5000多萬大學生.....有了這筆錢,哪里還會有40元工資的代課教師?哪里還會有被高學費逼的自殺的家長?
6000億公款消費能不能削減一半甚至更多?這不是一個法律或者政策問題,純粹是個道德問題、良心問題。任何法律或者政策的制定都離不開人,要人來構思、人來起草、人來執行,人才是最關鍵的。人要是“缺德”,再好的法律或者政策也是空談。面對坐在土胚房里面求學的孩子,面對每天的工資只夠買一斤玉米的老師,還能心安理得的享受公款消費的人,可有絲毫的良心或者黨性?只怕連人性都沒有了,遑論“道德的血液”?
為政者只有率先帶頭,展現那“道德的血液”,才好號召社會來捐資助學,一邊是天文數字般的公款消費,一邊是擠牙膏般艱難的教育投入,卻要呼吁其他人來“道德”,能有說服力嗎?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