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房改”前景不容樂觀
田嘉力 發表于 2009-10-19
有報道說,專家曾三次上書高層,要求啟動“二次房改”。三次上書內容如下:
第一次是在2008年6月,發改委專家劉會勇是“二次房改”提法的最早建議者。他指出:企事業單位應自建廉租房,租給單位職工居住作為過渡房,建房資金可以來自房改售房款。
第二次在今年4月,清華大學教授李稻葵建議:“二次房改”應該由政府主導提供房屋住房服務,平租房等由政府提供的房子應該占到50%,將目前未納入政策性住房的中等收入群體納入其中。
而掀起高潮的,則是今年7月住宅法專家李明等14位學者提出的“二次房改”建議。其內容是:建立第三種能夠滿足中等收入家庭住房需求的公共住房制度,以“定地價、定建房標準、定稅費率、定5%利潤率,競房價、競建設方案,綜合打分高者得”的方式,提供準市場化的平價住房。
近些年來百姓對“專家”的印象并不好,很多“餿主意”往往是假“專家”之口說出來然后在權力的支持下硬塞給百姓的。然而這一次,公眾對勇于提出“二次房改”的專家充滿了好感,充滿了敬意。住房已經成為百姓不堪重負的一座“大山”。這座“大山”起始的標志是“1998年的23號文件。1998年,國務院下發《關于進一步深化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設的通知》,決定停止住房實物分配,逐步實行住房分配貨幣化,并建立職工住房補貼制度,完善住房公積金制度。”其初衷是非常良好的,意義非常重大,然而,卻在執行中異化成為一座“大山”。房地產開發商作為一個備受質疑的群體橫空出世,房價的輪番上漲,連“中產”們也在抱怨了,中低收入的普通百姓更是直斥“官商勾結”,政府的形象已經被某些不法開發商拖累得不成樣子。現在專家提出了“二次房改”,確確實實說出了百姓的心里話。
專家的呼吁已經有了效果。記者日前從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以下簡稱住建部)獲悉,一個以住建部副部長齊驥牽頭,住房公積金監管司、住房與改革發展司和政策研究中心等相關司局一把手參與的調研小組,已開始調研十年房改的得與失。“目的在于謀劃下一步住房制度該走一個什么樣的模式。”住建部一知情人士告訴記者。自此,從去年6月份以來一些專家學者不斷提出的“二次房改”,終于引起了高層的注意。此次房改路徑將會從住建部調研開始,而后可能會由國務院出面設立住房改革協調小組來統一部署。
然而,圍繞“二次房改”的問題,官方與民間的立場顯然是不一樣的。以百姓的觀點看過去,之所以要提出“二次房改”,首先要承認第一次房改“不成功”。承認是前進的第一步。如果連承認都不肯承認,還談什么“二次房改”。然而,住建部官員先已站出來對于房改“方向正確”定了調子,即使他們“牽頭調研醞釀二次房改”那也是有限的,甚至,很可能是換湯不換藥的。
有消息說:住建部部長姜偉新在總結十年房改時表示:“在城鎮人口不斷增加的同時,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積從1978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20.7平方米,2008年達到28平方米以上。”當然成績是主要的,是第一位的。于是又有另外的專家站出來附和道:“住房分配貨幣化的成功已成共識。”“盡管其中暴露了問題,但市場化方向是正確的”。(該人是北京大學房地產研究所所長)。
我看,“二次房改”前景不容樂觀。專家的“二次房改論”本已很溫柔,小心翼翼地給官方留足了面子。官方卻沒有給提出“二次房改”的專家足夠的面子。官方直接了當地回答說房改成績是主要的,方向正確。古人曾經說過: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專家只是對第一次房改提點改良意見而已,只是主張“第三條路”而已,對住房“市場化”這個要害問題幾乎沒敢觸碰,因此恐怕只能是“僅得其下”。如果讓普通公眾暢所欲言,我看很多人會毫不猶豫地說:“走古巴和朝鮮的路,這就是結論。”那,也許有希望“僅得其中”。我們只能走著瞧罷了。
新聞鏈接:http://house.people.com.cn/GB/10210416.html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